分享

「巴蜀画派·视野」石雕万象,陶塑众生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3-02-03 发布于湖北

2022-05-25 16:42·巴蜀画派

引言

在巴蜀两地分布着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特色鲜明的石刻艺术精品,其数量之多,在国内实属罕见,但由于所处位置大多交通不便且分布分散则鲜为人知。

这些石刻中的摩崖造像因极富地方特色,内容题材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民族特色鲜明,形式风格多样而举世闻名,少数造像体积之大,形状之精美,更是罕见。

摩崖造像

特指就天然山岩石壁凿成龛窟,或直接在露天之下,以宗教人物为主的石刻造像。在巴蜀两地星罗棋布的摩崖造像中最具代表性的还要算广元皇泽寺、千佛岩,乐山的凌云寺(大佛寺),成都的万佛寺,大足的北山佛塆、宝顶大佛塆四个地区的石刻造像了。

皇 泽 寺

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四川省广元城西嘉陵江畔。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皇泽寺不仅是国内唯一的武则天祀庙,寺内还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皇泽寺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历经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断雕凿,至中唐时期趋于衰落,持续时间300多年。现存造像57窟龛、大小造像1200多躯。主要的石刻龛窟有中心柱窟、大佛窟、五佛亭石龛、则天殿石龛等。除部分分布在写《心经》洞区、五佛亭区外,大都集中在大佛楼区。这些石刻造像对研究四川地区佛教的传播路线、造像题材和风格、人们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961年,国务院将皇泽寺摩崖造像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楼内大佛龛里的大佛像,高约6米,是皇泽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石刻造像。大佛形象魁伟,面目慈祥,左右二弟子二菩萨,雕造的刀法圆润,造像清秀华丽。此外,两旁侍立天王、金刚、力士等造像,层次分明、强悍威武。大佛的后壁浮雕天龙八部,佛脚下刻着半跪的供养人。大佛窟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像精美,是我国初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中心柱窟,三壁凿龛,并饰以千佛像,塔柱上的浮雕和三壁千佛小像线条简洁,轮廓清晰,体现了南北朝时期石刻造像艺术的特点。写《心经》洞中则保存有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的经文题刻。

千 佛 崖

千佛崖位于四川广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东岸,与皇泽寺隔江相望,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同样于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造像建造始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在长约420米、高约40米的崖面上,龛窟密布,重重叠叠,多达13层。根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所立的石碑记载,全岩的造像有一万七千余座。遗憾的是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炸崖开路,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毁。现存大小龛窟四百多个,造像七千余尊。如今的规模来自各朝各代,根据《广元县志》统计,有唐刻二十七段、五代刻五段、宋刻二十六段、元刻二十六段、明刻八段、无年号者四十一段,另有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文字题记和摩崖碑刻一百多通,每一个年代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北魏时期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都在这批石刻中有所体现。

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南段著名的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洞、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窟、如意轮观音等;北段著名的有三世佛窟、无忧花树佛、弥勒佛窟、三身佛龛、菩提像窟、卢舍那佛龛和清代的藏佛洞等,荟萃了从南北朝、唐、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雕刻精细,造型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千佛崖的中心为大云洞石窟,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时,白马寺法明和尚薛怀义等12名和尚为迎合武则天当皇帝的需要,撰写《大云经》呈武则天。

大佛洞和三圣龛内刻有佛祖和胁侍,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莲花洞因为藻井的正中有一朵直径1.2米的莲花而得名,是唐代石刻造像的杰作。此外,千佛崖还有许多小龛,雕凿细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身着胡服的乐工、随曲飞舞的飞天、胁生双翅的飞人、身着销甲的勇士,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神话故事等等,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宝库。

凌 云 寺

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凌云寺大佛(乐山大佛),是举世闻名的大型造像。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初,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将乐山美景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这座弥乐佛造像背依断崖,端然正座,佛身由江面刻至崖顶,高达七十多尺,就佛头的螺髻上面即可容十多人围坐聚餐,耳间空隙可并立二人,双足相距近十丈,两人接队不及佛的一个脚趾之长。一人站立脚旁边未能超出脚面。佛像全身比例均匀,造型饱满,姿态庄严,气势雄伟,手法简练。在1000多年前,古代人民和艺术家能用简单的工具造出如此巨大雄伟的雕像,足可看出他们花费的心力和气魄。

万 佛 寺

万佛寺位于成都以西的万佛桥,相传建于汉代延嘉年间(唐代叫净重寺,宋代叫万佛寺),明代末年毁于战火。从清代以来,此处时常有造像发现,迄今已经出土了残佛像、佛头、菩萨像、残须弥座约二万余件。其中,1937年、1953年、1954年出土的41件南朝造像大部分收藏于四川博物院。

这些石刻造像的发现,填充了南朝四百年石刻历史的空白,其中以阿育王造像与观音像最为精美。

万佛寺的石刻包括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育王、观音、天王、力士、伎乐、供养人诸多类别,又以释迦牟尼佛最为常见。释迦牟尼佛多为大型圆雕,身着通肩袈裟或褒衣博带式袈裟,袈裟在前面形成数道平行的圆弧纹,紧贴身体,宛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这种“曹衣出水”的风格,是北齐曹国人曹仲达最早创造的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对南北朝的雕塑、壁画影响至深。

北山佛塆、宝顶大佛塆

大足石刻是重庆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雕像五万余尊,内容以佛教为主,道教次之,余为佛道合一、佛道儒三教合一、历史人物、供养人(又名功德主)等造像;碑文、颂偈、题记10万余字,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

大足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誉为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石窟艺术陈列馆。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石窟艺术集中于十三处,而以宝项和北山两处规模最大。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位于大足区城北的北山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该处有摩崖造像5000余尊,涉及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均保存完好。

宝顶山摩崖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历时70余年,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这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四周2.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其中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共有巨型雕刻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等最为著名。

除了上述几处摩崖石刻外,巴中和安岳等地也有着丰富的石刻资源,凭借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段与其它地区的艺术石刻将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独具巴蜀地域特色的美丽画卷。

END

出品/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
学术/中华美网艺术研究院

四川巴蜀画派美育中心

来源/ 网络整改

责任编辑/彭彪

编审/王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