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说话》,做一个会说话的年轻人

 陈律师读书 2023-02-03 发布于新加坡

会说话是一种力量。

情商高最常见的体现方式,是通过个人的说话当中展示的。

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所说的话语伤害了对方,却没有察觉。而且在这种错误的说话方式中,迟迟没有发现自己说话不够讨人喜欢。

我们生活中总是有些不必要的误会是我们不会说话所导致,明明是在表达一件事情,听者却感觉在表达对他的不良的情绪。

我们生活中有的时候明明是在讨论一件事情,到最后变成了争辩的过程和执拗、高傲和不懂得谦虚的感觉。

学会好好说话能最大程度的化解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必要误会,也能够在表达个人想法时更容易被其他人接受。

好好说话的核心在于说话其实也是一个表达情绪的过程,在说话的过程中应当时刻关注每句话传达的情感。

初次见面,应该聊什么话题?

男女之间的初次见面,男生为了表达自身的吸引力会更多的谈及自己正面或者感兴趣的话题。

相比正面的事,聊自嘲的话题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进而拉近与人的距离。

这就意味着聊天时不必过于追求话题的“精彩”,话题的“共鸣”更容易激发别人的聊天欲望。

日本著名节目制作人美浓部达宏提出过五种话题,让你能与任何人都有话聊,共同堆成一座“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金字塔”。

位于金字塔底层的是家庭,往上依次是学校、饮食、工作和艺术。

其中,越往上,话题越进阶,越不普遍,共鸣也就相对弱些,“触礁”的可能性也更大些。

如喜欢毕加索的,不一定能与喜欢达芬奇的人聊到一块。

此外,遵循“话题金字塔”时,可搭配一个小技巧:主动暴露生活中的“缺点”,从“双方都讨厌的事”聊起,往往能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负性优先效应”。

因此,结合“话题金字塔”和“负性优先效应”,更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是:

1. 让自己受不了的地方;

2. 学校里的糟心事;

3. 不喜欢的事物;

4. 工作上的烦心事;

5. 接受不了的艺术。

当然也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这样就变成传播消极情绪的吐槽了。

我喜欢你给我的推荐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朋友安利给我们东西,或者告诉你某件东西他很喜欢。

大多数的惯常反应可能是表达自己不喜欢,也可能是说着自己违心的话。

如果把“我不喜欢”这句话换成“我还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喜欢”,一是能够真诚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重视了对方推荐的东西时候的心情,更加表示你愿意一起去共同探索这个新事物。

所谓的“不喜欢”,可能是因为还没遇到喜欢的,也可能是还没尝试体验到好的一面。

对于自己不了解或者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去抵触这些新鲜事物,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锚”,虽节省大脑能量,但会限制一个人去了解和体验。

追星也有追星的乐趣,阅读也有阅读的快乐。开心快乐的情绪体验没有高低之分。

而换个说法,让我们保持对他人兴趣爱好的尊重,也给自己一次体验从未体验过的新鲜事物的感受。

说话换个角度,问题会变得不一样。

不要涉及到具体的人

生活中,无论是与朋友交流某个看法,还是与同事谈论工作,双方意见出现分歧,往往在所难免。

有时候会有分歧,若不加以注意,刹不住情绪的车,很可能会愈演愈烈,演变为一次争吵。

我们交流想法或者提出建议,可能无意中会指代到谈话的对象。一旦谈话者察觉自己被具体的提及,内心就会变得抵触、抗拒。

所以在交流想法和提出建议时,重点谈这个事情,不要涉及具体的谈话对象。

虚拟一个人,从这个虚拟设立的人当中了解到这个事情的,让说话的被谈论者,自己去察觉和体会。

点到为止,为对方保留面子。

虚拟的人的产生,目的是不要让自己站在对方的对立面,引述别人的事情,来提出反对意见。

如此一来,对方抵触情绪会缓和些,双方留有余地的谈话空间比较大,对方也会知道你是站在他的角度来表达。

站在他人角度、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委婉的方式,沟通效果也会好得多。

不要预设对方目的

我们在与他人的谈话的时候,会不停的预设对方谈话的目的。

我们也会猜测对方表达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而这种预设当中也会造成很多误会。

在真正的沟通形成时,大脑迫切预设谈话的目的,想要为这段对话定调。

正因如此,生活中许多沟通都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达到“有效”,更别谈“高效”。

事实上,这种预设导致了我们只在话语中听到了我们想听的,也只是记住了自己想要记住的。

在这种不知不觉中心理偏见中,浑然没有发现。

我们总在以自己的观念代入对方所表达具体内容的意思,可事实上双方考虑的事情和说话的重点差别巨大。

当我们关注“对方是什么意思,讲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时,我们关注的是“什么意思”,是对方所谈论的事,是“对事不对人”,这也是许多人眼中的沟通。

而相比“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让我们更关注说话的个体,不预设对方的任何意图或目的。

而是更关注于与对方的情绪和沟通,再通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对方需要表达的是什么?对方有什么需求?对方此刻有怎样的感受?

而这,也是与我们的常态思维反着来的。

《非暴力沟通》中也强调,在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说话时候的感受。一个简单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

《好好说话》的出发点同样是要顾及谈话传递的情绪,一个温润的年轻人应当学会好好说话。

保持谦卑、保持好奇,喜爱阅读之事,常怀思考之心。

期待与爱阅读、爱思考的朋友共同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