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贺雪峰 我国属于农耕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不同,农耕文明的根基与文化就深深根植于乡村当中。 乡村之间的熟人关系和道德观念,是我们当今人际关系和社会基础的根基。 尽管我们现在处于城镇化的进程中,但几千年农耕文明造就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潜在观念,代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整个行为举止当中。 我们无法被察觉,我们深深的被影响。表面上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日渐光鲜,事实上我们内在的根是属于乡土社会。 了解好乡村,其实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文化的根基,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贺雪峰老师的《新乡土中国》,结合自己2019年在金秀县田野调查感悟到:中国乡村的治理研究与现实模式,注重经验的积累。 进入经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国通田野调查训练,形成经验质感。 要有系统、全面、深入的田野调查经验,来形成学术上的熟悉。 学术上的熟悉与生活上的熟悉不同,不仅仅是对现象的熟悉,还是一种经过认真反思,对社会内在机制,和不同现象之间关系都有把握的熟悉。 贺雪峰老师说:经验质感的形成,重在训练。 训练田野调查者对农村认识的丰富和深化。经验质感的形成的一个办法是“饱和经验法”。 一是把握整体经验,尽可能的当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理解和把握。整体把握经验,才能有效的提炼经验,才能真正的抽象经验。 在具体的村庄调研中,饱和调研要求不带有课题任务,而以了解中国农村为目的,以某个具体的村庄为对象,在其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家庭等全面情况的考察。 二是海量经验,即通过大量的经验访谈来获得对经验的深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注重面对面的互动式访谈,而不是对客观数据的收集。 乡土社会的经验是鲜活的,海量的调查强调调查体验。正是在不断的重复和亲身访谈的体验中,形成对整体经验有层次的把握。 三是意外的经验,在调研的时候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注重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访谈对象的新材料、新说法和新感悟。 对调研之外的目标要紧紧追踪,明确调研之中的本质原因。每一次意外的发生都会造成困惑的增加。困惑的增加又会产生新的情况,新的情况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通过意外积累厚重的经验,让经验和理论进行双向对话,才能让经验本身的逻辑去丰富理论的逻辑。 经验质感重在训练调研者整体把握经验的能力,捕获“灵感”的能力。 学习一件新鲜事物,最好的方式是模仿、重复、实践,形成这门新鲜事物的质感。 真正进入经验的农村研究也是如此,饱和调研就是到农村中去模仿、去重复、去体验、去触摸,从而来形成自己丰富的见解。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一号文件”,三农的建设始终是政策的制定者们,最亟待考虑的因素。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文化”出发和贺雪峰老师的“朴素经验主义”出发。建设中国农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 一是:城市和农村建设不可偏废,农村是中国实现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建设也是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二是:城市化的进程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生活,但仍然有基数庞大的人口在农村生活。为这部分留在农村的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设施和体面的生活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三是:在乡土情怀、故乡观念根深蒂固的文化中,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之后,在城市中生活的状况,以及与传统乡土的关系,以及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冲突后的精神归属。 四是:乡村这块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最紧密的土地,承载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功能。在现代化条件下需要成长为与中国传统智慧结合起来的新文明。 如果说城市文化吸引着我们,也可以说乡土文化塑造着我们。 保持谦卑、保持好奇,喜爱阅读之事,常怀思考之心。 期待与爱阅读、爱思考的朋友共同交流 |
|
来自: 昵称8157200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