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词与诗的同质异构关系

 杏坛归客 2023-02-03 发布于山东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词与诗的关系,词人与诗人的关系:词人在主体本质上是诗人;词在审美本质上是诗。

从我阅读感受中,我发现宋词在一代繁盛后,不论是元、明、清与现代,再无宋代那种词人之众,词作之多,词艺之高,词气之盛的繁荣局面,这可能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的原因所在。

如果我们从文学史考察诗的流脉,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唐诗”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可见,后者对前者不论内容与形式,都有继承与借鉴的关系,如关注时代的现实性,以及家国情怀与个人遭遇中的真情实感抒发等等。而在辞章的语言文字句式,如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或更多字句,都有成型的传统模式。在盛唐基本定型的律诗字句的平仄格律,到了宋词中,则对之大体也是循规蹈矩,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毛主席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等,就单句来说,都是标准的五律诗的句式。


而从诗歌辞语与审美意象运用上,不仅多借鉴于唐诗,也从《诗经》以来的各代诗赋中汲取创造成果,天衣无缝地用在新创中,一如唐诗化前人的清辞丽句和奇思妙想为已用之得体而奇妙。如李白的古风诗《把酒问月》中头四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启发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词创作的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这里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两句标准的平起不入韵句与平起入韵句:平仄仄平仄与仄仄仄平平五律句。如不会写五律,就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而在宋词中,有些词牌,其体式与字句之平仄规则,几近于唐诗的七律。如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酒新垅两依依。空床夜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体式,除了第五句是六个字,余皆与七律大体相同。


再如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词在第四句后补两句就是一首七律。

以上两首词都是为造成变体而使之音律殊异,便从七律减句而成,如不是诗人,是断然做不成的。港台一些现代歌曲中有不少都是唱话的,缺少诗性,比之周璇唱的《天涯歌女》(天涯海角觅知音)和《四季歌》(春季到来绿满窗)都是田汉作词,是典型的七绝加了衬字,其诗性水准都是极高的好诗。


海德格尔说:“一切艺术在本质上都是诗。”而词作为变形改创的诗,没有诗意又岂能与诗同列?须知:若作词,没有强烈的思想情感的激发,仅是按照词牌设定的比唐诗诸体更加复杂格式,削足适履地往里填字,让人读起来像是读蹩脚的押韵杂文,真是不如不做这戴着脚镣却又抬不了脚的舞蹈。

撰稿人:王向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