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游园惊梦,至人无己

 徙竹散人 2023-02-03 发布于安徽
一、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有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说连那个“德”的样子都没有了踪迹。如果心中还有个“德”的样子,那就早晚还会拿出来秀秀,也就不是真的了,这就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当然,这要比真连个“德”字都不讲的强太多。套庄子的话来说就叫“圣德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这话实质说的是阴阳,也可以反过来说,“大盗不止,圣人不死”,如果天下太平,就都去老老实实过日子,谁心里还念着什么圣人。这是圣人对太平的渴望,那些今时今日渴望圣人者,渴望再出民国大师者,怕是连圣人心思的皮毛也没摸着。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德无为”就是在上述无为之“上德”的状态下自然而然行事,没有什么依凭,该做就做。很多人做事犹豫,需要处处给自己找理由,病根就在这。这就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行为上有时候还要把“德”拿出来接着秀,既然是秀,那就需要给秀也做做“装饰”,则必然是有为的。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到了“上仁”这里已经是无为的底线了,因为即使是“上义”也是“有以为”的。所以孔子强调仁,已经是把对弟子的要求降到了最低而“落草为寇”说。“义”之下是“礼”,但即使是为“上礼”也是“莫之应”,不但不搭理,还“攘臂而扔之”,就别来这套了。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在这里并非是描述一个鄙视链,而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就好像一个王朝的兴衰,也好像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到了一定阶段,心理自然会向着那个阶段转化。失道则必谈德,失德则必谈仁,失仁则必谈义,失义则必谈礼。礼,是忠信之薄,乱之首,将乱未乱之时还要靠那一点点礼来维系着。强调礼的时候就是已经没了礼,强调纪律的时候就是已经没了纪律,强调业务的时候就是已经没了业务。

老子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归一处看,礼又必然是道,但只是小道。对一人有礼也是礼,出了家门再讲礼,那便是义,这是礼的扩大;

古惑仔讲义,但团体范围外的人就不当人看,这便是义的局限,扩大了这个义便是仁;虽然你谁都不愿伤害,但那也未必是真正的仁,若孔子上台不杀少正卯,那便是“慈悲生祸害”的妇人之仁,将妇人之仁的仁补齐便是德;有德者又有哪个不被诟病,孔孟老庄释迦阳明,阴阳两评方为圆满。今人自媒体为流量而制造话题争议只是小圆满,圣人自古质疑不断,只凭名号一出,无论何时都自带大流量,此为大圆满。所以,只要圣人们被阴阳两评,那就任何一个也不会倒,只有不重要的才会泯然众人矣。

所以,礼是小义,义是小仁,仁是小德,德是小道。日隐则月现,月隐则日现,本质是归一。

二·、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怎么回事,上面论道那么高大上,而且和盘托出了道之精华,为何却是“愚之始”呢?回到第一句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重点在心里不存个“德”的样子。我们回忆一下小学数学的解方程:

(   )+Y=Z

括号里既可以是某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表达式。如果把“德”看做一个数字的话,那也可以把“前识者”之前的所有内容看作一个表达式,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带入“上……是以……;下……是以……”句式再来看最后这句话,那是老子在提醒:如果把他上面讲得天花乱坠的内容太过脑子而不入心的话,就必然落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不失”即是抓得太紧,心里存着的抹不掉,于是就会时时拿出来做样子,这便是“愚之始”。愚者,皆是心中装了太多,包括装着自己是个好人的人。对于这种提醒,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过,“我什么也没说”,孔子也有所慨叹,“我欲无言”。

语言总是以牺牲真意为代价,就好像诗是不能解读的一样。真意即是心意,真心即是诗心。诗不可言,以其出于文字,却只带着意;又以其似千言万语,却只是寥寥几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似欲豪言博发,又似一语道尽,说不说都行,发不发皆可,看时间,看空间。这般大开大合,非溺于理解、沟通等名相者之可为。所谓“理解”,是要对方顺着我的来;所谓“沟通”,是直接不行,于是骗对方顺着我的来。虽说一时半会大概有效,但不可长久,因此法毕竟不是对方真实心意,回过味来,那就反扑得变本加厉。试看如今之家庭、职场,人人话不离口的换位思考,处处彰显着的沟通技巧,除了上流量的当,只是频添烦恼而已。这根子又在哪呢?

三、

还是老子一言以蔽之:

下理解不理解,是以无理解;下沟通不沟通,是以无沟通。

心里存了个理解、沟通,则必然会把理解、沟通有模有样地拿出来做做样子,久而久之贪取此法,这玩意就成了得意洋洋、招摇炫技的手断了,而局中人皆不能自知。

故套用老子之所云:

“天下皆知美(沟通)之为美(沟通),斯恶已;皆知善(理解)之为善(理解),斯不善已。”

于是定然要问,“难道那就不理解,不沟通了”。真理解即是沟通,真沟通无非理解。肚子里是底线,心里装着明白,嘴里的话只是妥当话,那又能从嘴里沟通个什么出来呢?你看他在台上卖力地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得一声“懂你”而已。

知人先知己,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也只是明白了自己。那些眼睛盯着天的,只是随着自己的影子,越飞越高,越拉越长。

终是不肯醒来,游戏一场,梦一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