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历史名人,都仅有一件书法流传于世,件件都是无价之宝(下)

 海曲上人 2023-02-03 发布于山东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王珣的《伯远帖》和贺知章的《孝经》,这篇文章将继续介绍李白《上阳台帖》、唐玄宗李隆基《鹡鸰颂》、杜牧《张好好诗》、南唐后主李煜《入国知教帖》和曾巩《局事帖》。

文章图片1

李白《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游王屋山阳台宫,寻访道士司马承祯,但此人已仙逝感伤之余写下此帖,全文仅有25字,内容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以草书写就,挥毫纵逸,行笔饱满、不计工拙,墨色凝实,飞白连带极为自然;结字宽绰、风姿俊逸,宋徽宗称赞它“字画飘逸,豪气雄健”。这件书法后来流落民间,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花了6万大洋将其购回,建国后捐给了北京故宫。

文章图片2

宋徽宗跋李白《上阳台帖》

唐代君主爱书法是出了名的,李世民、武则天也是书法家,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唐玄宗也是极善书,《鹡鸰颂》是其代表。此帖行笔藏锋、笔画、结字均丰腴华贵、浑厚无比,很符合当时“以肥为美”的审美风尚,徐浩书法风格与之相似。米芾的《鹡鸰颂》正是在此作基础上完成的。清代书法家王文治点评此帖:“行墨间具含龙章凤姿,非人文臣者所能彷佛”。

文章图片3

唐玄宗李隆基《鹡鸰颂》

今年1月16日至4月2日,北京故宫开年展“国子文脉:历代进士文化艺术联展”在午门展厅开幕。杜牧的《张好好诗》风头最甚,这是他写给“梦中情人”、落魄歌伎张好好的“情诗”,作于唐太和九年(835年),全卷300余字。卷中颇有二王、张旭、怀素等人笔法,俊逸流美,转折温润,断笔、飞白频用,字形大小错落,间距疏密有致。董其昌认为:“樊川此书,深得六朝人风韵……亦名家也。”这卷作品同样是张伯驹先生重金购回,建国后捐给故宫的。

文章图片4

杜牧《张好好诗》

文章图片5

杜牧《张好好诗》

李煜的词是一绝,书法也不落下风,但“人掩其书”,很多人并不熟知。《入国知教帖》由北宋内府鉴定为真迹:“右江南李煜真迹,臣米友仁奉敕审定恭跋。”这件书法内容出自《礼记·经解》,李煜的书风与晋唐五代诸家有较大差异,但仍能看出受颜真卿、柳公权、徐浩等人影响,字形向右下结势,笔画饱满圆润而常变形夸张,有举重若轻、大巧似拙之感。《宣和画谱》评价他“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文章图片6

李煜《入国知教帖》

文章图片7

李煜《入国知教帖》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好,书法也好。《局事帖》是他传世珍品,2016年嘉德春拍,此帖以2.07亿元高价成交,全卷124个字,字字能顶一辆豪车,现归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所有。《局事帖》作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二十七,字字秀美工丽,字中能见褚遂良、颜真卿风范,亦有文人温润习气。字形大小虽只有两厘米左右,但笔画稳健,结字宽绰,功力深沉。

文章图片8

曾巩《局事帖》

此文章列举的几人,可能大家提起他们时,不会出现“书法家”的标签,但在古代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时,这些才华横溢的文人,一定在当年写下了不少逸兴遄飞的佳作,没能多流传几件,实属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