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乾州蕞娃:走马观花博物馆 钩沉历史老县城——扶风博物馆小记

 W行走在人世间 2023-02-03 发布于陕西


【前言】大年初一,本来是想和家人去扶风县七星河小镇放松一下,结果因为景区爆满,所以只能转向比较冷清的扶风县博物馆(城隍庙)。花了一个小时参观了博物馆,花了三天时间写了一篇文章。不知道这个出游划不划算。友情提示,本文4172字,完整读完需要20分钟左右。

走马观花博物馆   钩沉历史老县城

——扶风博物馆小记

乾州蕞娃

扶风和乾县紧挨着,但却属于西府,风俗习惯和乾县差异很大。扶风是宝鸡的东大门,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是西周文化的发祥地、佛教名刹法门寺的所在地。
大年初一准备和家人开车去周边转转,害怕别的地方人多拥堵,想来想去,觉得七星河小镇虽然景区免费,不收门票,但平日里游客并不多,就决定去扶风七星河小镇。这是一处仿古小镇,位于七星河国家湿地公园内,主要由仿古小镇风情街、玻璃栈道、人民公社体验区、红色经典记忆馆、儿童游乐场等组成。
扶风县城距离乾县40多公里。其县城分为老城和新城,新城在老城东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关于扶风老城的文章,对老城有一些印象,却是一直没有去过。扶风新城倒是七八年前和朋友来过一次。
扶风县城创修于唐武德三年(620),时为川县治,初无城。明景泰元年(1450)知县周本始建土城,城周长4华里,开城门7个(东门、小东门、南门、小南门、西门、小西门、北门)。城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还是完整的,后来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城内有县衙(西大街北)、文庙(东大街路北)、多贤书院(小西街北)、城隍庙(东大街路北)等老建筑。建国后,县衙古建筑陆续被拆除,多贤书院变成了扶风高中,文庙变成了东大街完全小学。城隍庙被改作粮库,玉皇楼、道院、琉璃五龙壁和二门房等建筑亦先后拆除。改革开放后,方对其多次进行保护性修复。
北方少水,扶风老县城却临着一条河。河是七星河,曲曲折折,流到下游汇成韦河,古人将县城建在此处大概缘于取水方便。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老县城因地处河谷凹地,四面环坡,具有极大的自然灾害隐患(城内西高东低、坡度较大,长700米的主街道落差高达18米,一下大雨,泥水从四面直泻而下,主街道水流成河、泥沙淤积。),加之城区建设趋于饱和,所以1996年明确提出“依托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设想。
新城在老城东北,道路宽阔敞亮,风格完全迥异于老城。新城大门在东,门楼雕梁画栋,门楣上写着“扶风”两个大字,隆重而庄严。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国风三千坊、佛都广场、扶风小学都在扶风新区。这次要去的七星河小镇就在新城。
我在开车,孩子导航。她第一次使用,直接找了一个最近的路线,我也没有细看,直接按照导航提示行驶。结果过召公镇后一段三四公里乡村道路把我坑苦了,用妻子的话来说就是“检验了一下我近年来的车技”。这路宽四米左右,一边是六七米深、近十米宽安着防护栏的大渠,一边是田地(大多数地方路边的农田比路面低很多,有时候还有行道树),会车时极为艰险。好在自己小心翼翼,所以还是安全通过。

也许是三年疫情将人们的出行愿望压抑得太久,所以疫情放开的第一个春节,多数景点都是人满为患,抵达七星河小镇附近,车辆直接被交警劝返,想在附近找个车位,步行过去,结果转了几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随便停在路沿上,又害怕被行人剐蹭或者被交警贴条,为了不辜负自己一路辛苦驾车,只能转战下一站——扶风博物馆。

扶风博物馆位于老城区东大街5号,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扶风城隍庙原址上建立的一座融庙宇古建与文物陈列于一体,颇具地方特色的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于1986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是关中西部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群之一。

车子停在了博物馆门前,所以先看到了对面那座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坐南朝北,正对山门,非常漂亮。从旁边的展板上得知,这是扶风万人救国大会的旧址。1937年1月中旬,党组织在这里召开了全县民众抗日动员大会,并且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不知为何,这里并没有对外开放。

扶风博物馆是第二批免费开放单位,游客登记身份证后领票免费参观。从门口的扶风城隍庙平面图可知,城隍庙被街道分为两部分,对面的那座古建筑(戏楼)也属于城隍庙。

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建于南低北高的夯土台基之上,南北高差13米。院内共有单体建筑18座,各单体建筑布局对称,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主次分明,山门殿、木牌坊、八卦亭等建筑把全院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木牌坊、钟鼓楼、八卦亭、献殿、大殿、后殿、寝殿。

城隍庙的建筑群体现了关中西部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特点,既保持了官式建筑的特征,又融入民间建筑的手法,在营造法式上和梁架结构上有着独到之处,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进入山门殿,就来到城隍庙的进院,拾阶而上,可以看到修建于1986年的硬山式碑廊各七间,里面竖立着扶风县周围发现的碑碣、佛像、经幢、拴马桩、墓志铭等石刻。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宋、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的均有。这里曾是城隍庙的画廊,绘有二十四孝图,现在成为博物馆的石刻陈列展厅。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石刻包括:北魏千佛造像碑(朱村寺出土)、北魏千佛造像塔(法门三驾村出土)、唐永隆二年和大和八年的圆雕造像(南阳龙里出土)、元大德丁未岁石经幢、明代“北门”石额、明代康海撰写的《王小竹先生墓志铭》、清代线刻图碑(右侧“唐八骏图”,左侧“苏武牧羊图”,可惜已经模糊不清了)
北魏千佛造像碑(朱村寺出土)
北魏千佛造像塔(法门三驾村出土)
唐永隆二年和大和八年的圆雕造像(南阳龙里出土)
元大德丁未岁石经幢
明代康海撰写的《王小竹先生墓志铭》
明代“北门”石额
清代线刻图碑(右侧“唐八骏图”,左侧“苏武牧羊图”)
在这里,我还发现一通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题写的纪念碑。纪念碑为传统的八仙碑,高约 2.5米,碑身上半截断裂,沿裂口有一道明显的粘接痕迹。由于石质较差,部分小字已经模糊不清,只有“扶风史中校天时殉国纪念碑”“于右任题”等大字和“事略详碑阴”等小字清晰可见。立碑年代为“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三月”,也就是公元 1948年。查阅资料得知,碑阴纪念文字由扶风县温家大院前主人、民国陕西省财政厅厅长温良儒撰写,澄城人党某书丹。碑文讲述了国民革命军中校军官、扶风人史天时的生平经历和牺牲经过。
出碑廊,可以看见一座四柱三楼的木牌坊一座。木牌坊为清代重建,2004年加固维修过。此处原物为石坊,嘉靖二十三建。

穿过木牌坊,进入第二进院落,有东、西厢房及钟鼓楼,正中为八卦亭。八卦亭也叫献亭,始建于清代,2007年进行过加固维修。这里的建筑大多没有对外开放。晨钟在西,暮鼓在东。钟楼和鼓楼过去为庙内祈福、诵经、报时所用,“晨钟暮鼓”已道出其部分功用,但是现在钟和鼓都没有了。钟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被损坏的,鼓是文革期间被损坏的。圆月门两侧墙壁上嵌有墓志铭、墓门、影像石等。不过没有仔细观看欣赏。

穿过圆月门,进入三进院。东西配殿内为馆藏精品陶瓷展和历代铜镜展。东边的《古陶珍萃——馆藏陶器文物艺术陈列》展室,在入口出模拟制作了古代人类制作陶器的情境。馆中陶器可以分为生活用器、建筑材料和冥器(墓室陪葬用品)三类,包括从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彩陶,到夏商周时期的黑陶、白陶,再到秦汉时期的陪葬低温铅釉陶、唐宋时期的三彩陶。西边的历代铜镜展室没有开放。

献殿位于庙内北侧,居中,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献台和踏跺,是古代百姓祭祀的场所。现被开辟为《美阳藏珍——扶风出土西周青铜器精品陈列》展厅。这里展出的西周青铜器既有礼器、食器、酒器,也有兵器、乐器、车马器等,琳琅满目。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㝬簋(又称胡簋,“㝬”(hu)是西周周厉王的名字。这件簋,高大魁伟,稳重大方,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祖而铸,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号称“簋王”,是国家一级文物,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器型为方底座,圆形腹,高圈足,凤鸟形双附耳。器底座上饰竖条瓦楞纹,腹上部和圈足各饰一圈钩云纹,腹中部饰竖条状瓦楞纹,器形雄伟厚重,拙朴典雅。此簋下有方座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两耳飞扬跋扈,简洁而大方,神秘而狰狞。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按照原大比例制作的一件仿制品。
献殿之后是正殿,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后屡次重建。2003年加固维修过。献殿山墙二龙戏珠琉璃饰,看样子是大修后换上的现代工艺品。正殿外西北角有2004年立《维修城隍庙正殿碑记》碑。卷棚殿西侧墙壁外接神龛,为当地信众增置。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往往修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就是为了保一方平安,佑一地百姓的。城隍庙的神一般都是当地已故的仁义志士,忠臣良将。据说扶风县的城隍神是王纶,扶风天度人士。为御史巡察时期刚直不阿,曾朝堂上以腰带挞宦官刘瑾,人送“铁胆御史”。嘉靖年间关中大饥荒,王纶于县城北门设粥棚赈济灾民。因此扶风人尊其为城隍,塑金身于城隍庙祭祀。
城隍庙最后一建筑为寝殿,也叫九间殿。单檐硬山,进深三间。始建于清代,东侧一间已经倒塌,现存八间。2006年加固维修过。
扶风博物馆成立至今已收藏文物上万件,举办了包括西周的历史文物、扶风出土的金银珠宝、历代铜镜等在内的多次展出。
返回时,看到了扶风县的城市雕塑——大鼎,纹饰雅致,庄严典美,篆体大书的“仁义礼智信”,既是扶风人生活的座右铭,也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鼎的底座上有两个大字“周风”,这是因为周原文化是扶风最显著的标志,也是这座城一个文化的图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