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说故乡扶风的臊子面! ​】/ 文哲

 泾渭文苑 2020-10-31

趣说故乡扶风的臊子面!

       文哲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人都说自己的家乡好!

十里乡俗不同,每一个地区都有乡民引以为自豪的自古钟爱的土特产、名胜古迹或风味食品。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关中冷娃爱咥锅盔扯面,几天不吃臊子面就爱嘟嘟囔囔。

我的家乡古周原西府地区扶风县,土质肥沃,水利条件便利,冬眠期长,自古盛产冬性小麦,此地出产的小麦加工成的面粉天南地北绝无仅有的性硬劲大,制作成的面食质朴正宗地道,爽口劲道。我们的祖祖辈辈都是以各种变着花样的面食为主要食品生活长大成人的,养成了关中冷娃憨厚豪爽粗放朴实的性格。关中冷娃爱咥扯面,咥了一碗扯面浑身是胆,雄赳赳,气昂昂,浑身会有使不完的力气,顶天立地敢作敢为,敢把黄帝拉下马。

尤其是男女老少都爱咥一口香臊子面,最是当地百姓津津乐道流传几千年的民俗风味面制食品。提起我的故乡流传几千年的风味食品一口香臊子面,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典故传说、遗韵逸事遗迹,简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相传,关中西府的一口香臊子面,起源于炎帝远古时代,后稷教稼惠民生,教先民制铁器,传授农作物小麦耕种、作务、收割、碾打的方法,钻木取火,怎样将生食品烧烤加工制作成熟食品食用充饥保健益身心;后来周文王、周公、召公、毕公、姜子牙等先贤在古周原地区乔山脚下七星河两岸建立周王朝的大本营,大兴礼教行风化,制礼仪,立法规,兴百业,在宫廷研制创造出了手工擀面制作成如线细或韭叶宽的汤面条,历经多年炮制改进做法流传至民间,由此普及千家万户普通百姓家。

臊子面最讲究的汤底调料漂菜(臊子)选材的材质要好,其一、必须采用深井水,要新鲜甘甜;其二、农家自家酿制的手工醋要纯正,熬制调制的底汤必须要存放许久时日的头遍醋;一口香臊子面讲究的是醋要出头,若有珍藏的成年老醋,更是难得一见的上佳调味品;其三、提味的佐料生姜必须是老姜,大葱必须是采用当地生产的白鞭杆葱作漂菜;若采用韭菜作底汤的漂菜,必须是五月底以前田野里生长的新鲜韭菜;因为,当地古语:六月韭、臭死狗,过了五月底,在六、七月往后的夏季酷暑季节若果吃臊子面,那是不能用韭菜来给臊子面作漂汤菜的;其四、炒制臊子的大肉要购买略肥的新鲜五花肉;其五,其实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面粉要当地生产的小燕系列小麦磨制成的上等新鲜面粉。

关中西府人自古爱咥面条,几乎每天都要吃面条,三天不能吃上面条,人就会浑身没劲,还会难受发饥荒,都是面食吃饱肚子撑起的皮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古周原西府地区扶风县(北至乔山根脚,南到秦岭脚下,东至兴平咸阳,西至宝鸡大散关周边),每家每户都有祖辈流传下来的两件特殊常用的家当:大木案板、擀面杖;自古相传,外地客人每到一户农家,要知道这户家庭生活过得怎么样?就要先向厨房眺一眺,看这户人家的厨房内设置的怎么样? 厨房宽敞不? 锅灶地面案板整齐干净不? 木案板是大是小? 再就是,要看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勤快精干麻利不? 女主人杆面条手艺怎么样?! 农家小户家庭日子过得宽裕是否,是贫穷还是富裕人家,百姓常常以谁家里有一张枣木或黄梨木大案板,有一、二根四、五尺长的枣木或白蜡长木擀面杖引以为荣,由此穷富人家分明自现。

以前农耕落后时代,还没有兴起机械压面机加工制作面条,每个家庭不论是日常三餐自家生活,还是来了客人,或遇到红白喜事,都需要勤快能干麻利的女主人动手,提前忙乎起来拌合面粉,把面在大案板上反复揉到,面要放置在案板上静待一定时辰醒到;再一边摘菜、洗菜、切菜、洗肉切肉、炒臊子(有荤、素臊子两种),随后才在宽敞的木质大案板上用心费力气手工擀制面条。

若能有一位勤快精干麻利的女主人,就常常能给这户人家增光添彩,使男主人感到有面子、有本事,心里常常乐滋滋的,干起活路,过起小日子,浑身会有使不完的劲;若遇到像春节互相串门待客或红白喜事,客人多达几席一、二十人(六到八人组成一桌席);女主人杆起面条来,麻利可擦,手势上下挥舞,撒面圃擀面条两手左右穿梭舞动,心手合一,聚精会神,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保证不会拖拉让客人肚子饥得哇哇叫而久等。手工擀制的面条薄筋光,炒的臊子菜色香味美,熬制的底汤酸鲜香、煎稀汪,让客人馋诞欲滴,更让客人吃得煎火、吃的爽口、吃的开心舒畅,虽然热汗淋淋,却还总是赞口不绝,不亦乐乎。

西府地区七星河畔到益店以西至宝鸡周边一般的臊子面做法吃法是岐山、凤翔一带的带油泼辣子的臊子面,七星河畔以东到武功镇漆水河畔一带臊子面的做法吃法一般讲究的是吃一口香清汤臊子面;凡是每遇子女结婚、老人过寿、建造新房乔迁之喜等喜事,当地百姓都习惯吃鸡肉清汤一口香臊子面招待宾客,作为一种最高档、最真诚、最讲究的质朴文化乡俗待客礼仪。

这种自古以来延续传承的一口香臊子面(一碗饭仅有筷子挑起的一口面,其余是底汤臊子),制作工序流程繁多,且有很多饮食文化和工艺成分在内的讲究。

一是,葱花切的不能太厚,应该是越薄越好,浇汤前入汤的葱花漂浮在底汤表面活色活香,早了葱花烫过头不香,晚了葱辣味出头不好;

二是,配菜中不是用蒜苗、木耳、红萝卜,而是用海带、韭菜、黄花菜,不光是为了配色,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带、韭菜提鲜,黄花菜配色提味;

三是、面条手擀面条的女人练成的基本功要好,薄厚适当最入味,手擀面偏厚偏硬,入味口感不好;

四是、汤掺入鸡汤最好,鲜味十足。扶风臊子面,一般不放鸡蛋(蛋花),放了不正宗。

扶风当地人家每遇红白喜事,一般早上都讲究制作一口香臊子面招待宾客,自古以来都认为只有早上咥一顿一口香臊子面才解馋,才能吃饱,可以管用一天,上午宴席吃的十三花炒菜中看不中用,吃不饱空了许久的皮囊肚子。

每家过事,都会提前召集由门户族人来家里坐喝(招待的意思)议事,根据主人家事情的大小,共同推选一、二位精心能干有威望且责任心强的大总管,由他来代替主人主持总理负责一切事务和安排调遣每个岗位人员。过事前徬晚,大总管提前会通知乡亲客人早饭开席的时间;厨师带领下的一班后厨服务人员(现在叫服务队)必须在过事前一天的上午、下午就赶着摘菜、洗菜、切菜、洗肉、切肉,由主厨根据宾客和乡亲人数提前计算好,安排几个精干麻利的人加工制作好足够的面条,主厨亲自掌握火候,身穿长褂工作服,腰经大围裙,肩上搭一条长毛巾,热汗淋淋掌勺在大黑锅里上下翻滚炒制足够的成品臊子;半夜三更灯火五更鸡,主厨就得操心早点起床熬制好底汤;准备就绪,大总管一声令下,张罗着坐席,从天刚蒙蒙亮就开席;一般开三、四个席口,每张席口安排有专人看席口招呼客人;大厨主勺浇底汤,一、二位麻利精干妇女专门给每碗里添加臊子菜,其他(她)几个服务人员不停地端着大木盘给每张席口上饭(一口香臊子面),来回穿梭,要让每位宾客和乡亲父老吃的爽口舒畅,吃饱吃好,喜笑颜开眉色飞舞;早上一口香臊子面宴席一直会持续三、四个小时,一波人离席,总管就会及时张罗督促又上满席一波,熙熙嚷嚷到九点左右或十点前后才会招待完所有客人和乡亲父老。

扶风当地人吃一口香臊子面的竞赛由来已久,七、八十年代以前百废待兴,农业生产手工人力耕作,水利灌溉条件落后,粮食产量低,逢灾年饥荒的年头时有,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就是一日三餐能吃饱肚子。当时还少小的我,记得农村普遍流传这样一句口头禅:要吃饱肚子,干活就要脱光膀子;吃饱肚子才能干革命。看一个男人是否有力气、爱劳动,是否精干勤劳,就要看他吃饭的饭量大与小。我们村庄的十几位身强力壮的年轻气盛后生参加生产队的集体生产劳动使劲干,苦干巧干大干快上,时常暗地里进行劳动比武竞赛。他们一心为公,是非分明,经常相互指责某某人投机取巧、耍奸留滑出工不出力,某某人干活焉不拉几、浑水摸鱼怕出力磨洋工;他们急公好义、爱憎分明,常常互相不服气,都想在大庭广众面前证明自己能吃饭、力气大,也能干,不是孬种,是条汉子,他们不约而同就私下酝酿,建议队长组织了几次比赛吃一口香臊子面的竞赛活动。队长也正有此意,是骡子是马,须拉出来溜溜;经村上几位当家人商议确定利用农闲的时间,同意由生产队准备提供所需面粉、油盐酱醋五香粉等调料、蔬菜物品,挑选安排两个勤快精干麻利的青年媳妇主厨献艺,免费举行吃一口香臊子面比赛活动。

我跟着许多乡亲大人一起围观,亲眼目睹见证了村庄举行的一场俭朴热闹的吃一口香臊子面比赛活动。

有一位青年老乡三十多岁,父母年事已高,其母久病缠身,家里经济情况也一直不宽裕,他还打着光棍,平时心烦意乱总是心事重重,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时,干活总是萎靡不正,没精搭彩磨洋工,许多人看在眼里,对他很有成见,多有指责。他很久也没有吃过一顿像样可口的一口香臊子面了,确实馋了许久;得知举办吃臊子面比赛活动后,他自告奋勇跃跃欲试要在乡亲们自发举行的吃臊子面比赛活动上大显身手,既想解馋,也想扬眉吐气风光一回。别的青年小伙吃过二、三十碗一口香臊子面就陆续美滋滋的礼让三分甘拜下风罢手了,他一口气吃了三十多碗一口香臊子面,却还用手拍拍自己的肚子,洋洋得意的说我这才垫了个底,打了个牙祭。惹得我和其他乡亲围在他身边,看着他呼哧一口一碗,呼哧一口一碗,待到他爱不释手咥了近五十多碗一口香臊子面,腰鼓肚子圆,身不由己人脚下打摆,仰脚八叉躺在了地上,五十多碗一口香臊子面撑得他肚子鼓胀,憋得他嗷嗷直叫在地上打滚,满脸通红,气喘吁吁,热汗淋淋,两眼直冒金星;几位上了年纪的慈善女人吓得急忙附身围在他身边,一边讥笑挖苦他,一边给他在身上抚摸调理顺气,减轻他的憋屈,惹得乡亲们哄堂大笑。他饥不择食,不自量力自作自受的荒唐行为,多年来成为乡亲们饭后茶余的谈资笑料。

天南地北的西府地区扶风人,自古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小麦面食为主要生活食品,养成了待人古朴憨厚朴实豪爽古道热肠大气的性格品质,传承祖辈遇事低调务实不张扬的质朴个性,虽然一口香臊子面历史悠久,作为一种地方民俗风味面食品,早就名誉天下,历代皇帝皇后娘娘也爱咥,五王八侯、才子佳人、三流九教、文人骚客更是赞不绝口,推崇备至。

相传,大唐诗仙李白曾经不辞千辛万苦翻越秦岭天险准备去皇都长安面圣唐玄宗和杨贵妃,途径扶风看望他以前的一位扶风古旧朋友,在朋友家逗留居住数日,尽情品尝过纯正地道的扶风一口香臊子面,留恋不舍,灵感顿生,挥毫泼墨题赠扶风的朋友:“扶风豪士天下羡,义气相倾山可移”;成就了一代诗仙对扶风人礼赞的遗韵佳话,成为文坛流传千古的美妙绝唱。

但是,古周原西府地区扶风人由于历史地理位置优越的特殊原因,祖祖辈辈形成了安居乐业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不愿远离故土家乡的保守思想观念,不事张扬炒作,不愿王佛卖瓜,自卖自夸,一直传承着一口香臊子面这种得天独厚正宗地道的民俗风味面食品;习惯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安于现状古朴淳厚淡泊名利的生活,天府之地,小家独院,自给自足,独自享用。从前却几乎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去喧嚣繁华的都市大街小巷去开店经营一口香臊子面,也没有人重视大张旗鼓的推广宣传这一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以至于使盛产优质小麦发源地正宗地道的扶风一口香臊子面深藏于大西北西府地区几个县域(古扶风县地域),不为近代大千世界的许多世人所熟知和认同,没有形成品牌效应,也没有给当地社会百姓带来经济收益,这不能不让人惋惜。

兰州的牛肉拉面、四川的担担面、河南烩面片、陕北的羊肉面等等并没有扶风一口香臊子面的历史悠久,质量品位也不可与扶风一口香臊子面同言而语的这些自古偏远闭塞贫困地区的面食品都能登上大雅之堂,近年来在饮食业界面食品评比排名登上国家优质品牌面食品榜单,形成了他们当地民俗风味食品对外形象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而历史悠久色香味美的扶风一口香臊子面却与国家优质品牌面食品前十名无缘,不禁让人感到遗憾痛惜万千。

五湖四海的朋友们,扶风自古儒道根本佛都地,周秦汉唐到如今;物华天宝的扶风,自古就是风水宝地人向往,憨厚朴实热情豪爽的扶风人与时俱进谋发展,在近二、三十年来国家科学发展和谐利好惠民政策的鼓舞引领下,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历经风雨磨砺,辛勤打拼建设美化着自己的家园,齐心协力扶贫攻坚奔小康;如今的扶风地区城乡百废俱兴,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我们真挚邀请您到扶风来游览观光,热情好客的扶风人用心准备着美味爽口的一口香臊子面随时恭候您的光临品尝,尽心尽力周到地为您作好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保证会让您流连忘返,不虚一行。

让扶风走出中国,让扶风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扶风,让世人了解熟知认同扶风,是每一位吃惯了一口香臊子面长大的天南地北扶风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

大地原点帝王都,秦川纵横八百里;扶助京都行风化,物卓民朴人厚道。

周秦汉唐到如今,炎黄华夏八千年;扶风扶富扶雅颂,福天福地福百姓。

儒道根本佛都地,人文圣地多精英;农林水利科技兴,地灵人杰敢超越。

我为扶风鼓与呼,扶风发展我自豪;我为扶风添光彩,扶风兴旺我荣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文哲,原名杨鸣哲。扶风县文学爱好者。散文、诗词创作二十多年,作品在中国作协作家网、周原文艺、宝鸡旅游网、扶风百姓网、美篇华夏精品文苑、西部国际诗坛、情感诗词美文文学等刊物平台上屡有刊登,发表作品近200篇。 祖籍陕西省扶风县,长期在西安工作居住,陕西秦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职:西安汇豪文化艺术传媒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在西安多年来从事诗词书画文学作品宣传推广传媒工作。杨明哲,电话; 13193352069, 省份证号码:610324196408282311。

【春游野河山印象(一)】/ 文哲

【泾渭分明显奇观】/ 文哲

【秦岭父亲山印象】/ 文哲

【两游东湖印象】/ 文哲

【春游野河山印象(二)】/ 文哲

【五丈原诸葛亮庙拜谒游览印象】/ 文哲

一位编 :张

副  主  编:沉   穗

一位委 :王宏民     万   毅

编委一位 :郭   旭     韩   晓

编委一位 :巨   石     薛光炜

主编问 :周海峰     苦   艾

主编顾问 :亓宏刚     蒲家富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二、来稿请投微信:18791483940联系


核准校对,直接刊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