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癌症日|对话科普先锋:我为什么坚持做肿瘤科普?

 肿瘤医学论坛 2023-02-03 发布于广东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作为医生,我们要牢记这句话。

——张亚雷医生

2000年,国际抗癌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签署了“巴黎抗癌宪章”,规定每年的2月4日为世界癌症日,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同步开展肿瘤防治的宣传,包括科普宣传、康复宣传等工作。

对于肿瘤医生来说,科普是一种能力,也是临床工作的一部分。本期肿瘤医学论坛特邀科普先锋张亚雷医生,讲讲他眼中的肿瘤科普,也向医生同道们分享一些做科普的心得。

特约专家

张亚雷

胸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何建行教授团队)

2022年第八届“羊城好医生”&“最佳人气奖”

2021年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

公众号“健康Talks”创始人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控烟与肺癌防治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肺癌分会常委

广东省胸部疾病学会肿瘤急危重症专委会常委

广东省保健协会肿瘤专委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分子靶向治疗专委会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肺癌精准治疗及临床研究专委会委员

南方护骨联盟成员

主要从事肺癌防治方面的研究和科普宣传,擅长早期肺癌的筛查和晚期肺癌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生存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对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也颇有心得,对肿瘤患者的临床营养评估与干预有独到的体会;注重科普宣传,荣获医院2018年度宣传工作最佳新人奖,2019年度广东省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10佳,2020年3月18日创建公众号“健康Talks”,获2020年“百度健康抗癌官”称号及2020年度百度健康直播影响力人物第14名,并三次登上CCTV1《生活圈》栏目。荣获广医一院2020年度科普宣传达人奖,2021年荣获“广东十大科学传播达人”称号。2022年荣获百度健康“防疫科普先锋榜”荣誉,入选“2022年百度健康锦旗好医生”,荣获医联媒体2022年“优秀科普先锋”奖。同时注重学术科研,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SCI论文多篇。曾在ASCO会议、APSR会议等国际大会上进行学术交流。作为Sub-I积极参与全球及国内多项最新治疗肺癌药物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始终把握本专业的前沿进展。

肿瘤医学论坛:肿瘤科普和患者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张亚雷:医生临床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做患者教育,尤其是在肿瘤科这个特殊的科室,患教更是不可或缺。虽说患教也是一种科普,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一是目标人群不同,科普的目标人群广,面向患者人群、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患教的受众则局限于患者。

二是由于目标人群的实际需求的不同,患教和科普的内容也不同,科普的内容包括肿瘤发生发展全过程,如发生机制、高危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患教的内容则多为患者关心的切身问题,包括肿瘤疗法、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和治疗调整等等。

肿瘤医学论坛:肿瘤医生做科普对于受众和讲者来说分别有什么好处?

张亚雷:肿瘤科普是为了降低知识门槛,让大众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以更好地享受科学带来的好处,因此随着科学发展,科普越来越受重视。

但如今相关资讯繁多,鱼龙混杂,一些不正规信息和伪科学大行其道,因此有必要让医学专业人士来输出正确的健康知识。

来源于肿瘤医生的科普对受众而言是更负责的科普,尽管会让医生牺牲一定的时间,但是能将科普去伪存真,让大众获得正确的资讯,让全社会一同助力肿瘤防治。

医生做科普对于讲者的好处一是能提升医患沟通的效率,减少医患矛盾。如上所述,科普与患者教育是相通的,好的科普能为患者答疑解惑,以往医学知识仿佛象牙塔,外行人可能不了解甚至有误解,普及基本知识能减小医患之间的信息差,让沟通更加顺畅。

好处二是能通过自己输出的科普作品获得成就感。科普作品既是对自己知识的总结回顾,又是面向患者的学习材料。科普做好了,甚至还能帮助科室宣传和技术传播。

肿瘤医学论坛:医生工作繁重,您是如何平衡临床、科研和科普这三项工作的

张亚雷:这三项工作如何处理是因人而异的,有的医生专注临床和科研,没有科普的想法。而对于我来说,这三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日常门诊和患者管理确实很忙,有时忙到没有时间一一回答患者的提问,那么,如果抽出时间通过自媒体来集中解答,这个沟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现在我常常让我的门诊患者和病房患者关注我的自媒体,针对他们各自的情况和需求,推荐他们看对应的某篇文章,得到的反馈非常好。在科普的辅助下,现在看门诊和管理患者变得更容易了。

而科普和科研这两者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科普离不开科研,科学是科普的基础,科普是科学的外延,换句话说,科研是科普的源,科普是科研的流,源远才能流长。一方面,科研可以为科普提供素材。另一方面,科普又进一步拓宽了科研的视野,可供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互相学习,在此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为进行更多交叉研究提供新的可能,甚至有时在科普报告或科普文章的反馈中能够找到以前从未被大家关注过的研究点。

肿瘤医学论坛:怎样的科普才算是好科普?关于如何做好科普,您有没有什么心得?

张亚雷:科普可以拆成“科”和“普”二字,好的科普应该兼顾科学性和普及性。

科学性是前提,一篇科普文章写得再好,如果没有科学性,那就对人民的健康起不到指导作用,有的反而会误导读者。

再说普及性,如何用通俗的语言把专业知识转述出来,并让大家接受,而且乐于传播,这是每一个科普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最后还有一点,科普应该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应该解决焦虑而不是制造焦虑,有的科普用了太多医学术语,有的科普内容艰深难懂,群众无法消化,这就导致群众看不懂、徒增焦虑。我们应该输出那些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科普作品。

肿瘤医学论坛:您常用的做科普的媒体渠道有哪些?如果有医生想开始做科普,您更推荐他采用什么形式来做?

张亚雷:做科普不拘于形式,我常用的有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

如果有医生想开始做科普,对于镜头表现力强的医生,推荐从视频开始上手,视频和直播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传递信息时具有真实性、高效性。

对于文笔好的医生,建议发表图文文章,需要琢磨、润色,比较耗时,但在写作时可以整合的信息更为全面。

另外对于不愿露面的医生,还可以录制语音,各大平台都有自动识别文字的功能,这样的录音类科普传播度也很广。

开始做科普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勇于迈出第一步,之后贵在坚持,逐渐从中发掘出乐趣和价值。科普同道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学习和借鉴,在摸索中调整和完善科普作品。

肿瘤医学论坛:关于肺癌科普的具体内容,您认为哪几个版块需要大力宣传

张亚雷:肺癌是我国的第一大癌种,健康危害较大,因此肿瘤科普需要格外关注肺癌防治的宣传,以期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和死亡率。

在肺癌防治科普中,我认为需要加大宣传的有以下三大版块——早筛早诊、健康生活方式和心理关怀。

早筛早诊需要宣传的内容包括早癌筛查和癌症体检。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对吸烟、饮酒、膳食、睡眠和运动等的管理。

而至于心理关怀,我想多谈一谈。

目前我们对新的治疗模式和方法的宣传已经非常多了,但心理关怀做得还远远不够,而心理健康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和预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积极向上的患者和一个悲观失望的患者,生存质量和治疗结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肿瘤治疗而忽视了心理健康。

国人对生命和死亡方面的教育往往是缺失的,忌讳谈到死亡,但不谈不代表不存在,因此在肿瘤的科普中,我们也需要引导大众正视死亡。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作为医生,我们要牢记这句话。

本期专家:张亚雷

编辑:杜燕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