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斧斤以时入山林:巴西工业化之路

 licht3jh8evr0j 2023-02-03 发布于江西

Eu estarei com você, e você não deve desistir, temos um sonho em nossos corações.(葡语:我会和你在一起,你一定不能放弃,我们心里有一个梦想。)
同为金砖国家,我们对巴西的印象却仅有足球,作为曾经与美国并称为美洲巨人的国家,巴西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

一、旧共和国:种植园寡头的灯红酒绿
1889年《废奴法案》的颁布解开了奴隶的镣铐也终结了王室的统治,巴西资产阶级地主为了巩固自身权力趁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和伊莎贝拉公主外出之际在里约热内卢发动政变。建立了巴西合众国(1889—1930),并于1891年通过了仿美式的宪法。只不过其话语权掌握在大庄园主和大工厂主手中,它除了有共和的名义外,没什么区别。

(巴西合众国国旗,乍一看和美国很像) 

其在政治选举上,以圣保罗州和米纳斯纳吉斯州(以下简称:米州)为首的大种植园主们垄断着总统选举和国会,这种现象,被后世称为“咖啡牛奶政治”。进入二十世纪,来自意大利和葡萄牙、德国等地的移民总数逐年增加,1905年以后,日本移民也加入其中。仅1900到1930年间共有四百三十万移民来到巴西,这些移民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巴西工业化的发展。
在经济发展上,因国际与国内客观环境的需要。巴西的咖啡种植业供给了世界75%的市场,圣保罗因此成为世界咖啡之城;奶牛养殖业也满足了欧美市场的需要,米州成为有名的牛奶州。还有橡胶,与圣保罗不同,在亚马逊河的热带雨林中遍布野生的橡胶树。十九世纪中叶,亚马逊州首府马瑙斯城因此形成。从1890年的年出口一万六千吨到1905年的三万三千吨,总价值超过六千万美元。在1910年后逐渐比不过马来亚和菲律宾的橡胶园,价值跌至1926年的八百五十万美元,但其培养的熟练工人在20世纪中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及可可,1915年当年出口量四万五千吨,居世界第二位。这些共同构成了旧共和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成为巴西工业化早期的名片。1907年,全国工厂企业数目3258家,对外贸易收入280665000克鲁塞罗(货币名)。比刚建立共和国时已有一定发展,但其工业结构仍以轻工业为主,冶金、炼油和机器制造等重工业仍没有发展。

(咖啡—牛奶政治示意图)

二:热图利奥·瓦加斯:巴西式“斯大林”
1917年,当欧洲深陷战争泥潭时,巴西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战争中。10月26日,巴西对德国宣战,仅是派出一些军舰在南大西洋护卫协约国商船和提供一些医疗人员。不过比起参与实际战斗,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力更大。咖啡出口总值由1913年的4077.9万英镑骤降到1917年的3211.7万英镑,一些重要企业和现代化工厂由战前英国垄断被更强大的美国资本所取代,经济对外依附性进一步提升。美国的银行和大企业曾多次向巴西贷款,如“狄龙—里德公司”曾在1926年和1927年一次性向巴西政府拨款六千万美元和四千一百五十万美元的巨额贷款,远高于1913至1927年英国对巴西投资的数额。泡沫愈积愈多,外国资本对巴西的渗透更深。
1929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巴西这种农作物产品出口国打击极其严重,如咖啡、可可等,到处都找不到销路。从1930年2月的里约七号咖啡由15.7美元/磅跌至10月8.06美元/磅,可可价格较1927年下降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农业的危机同样影响到工业;仅1930年工厂破产数达686家,全是巴西自营企业。1928年国家出口额由455M美元骤降至30年253M美元,黄金储备在1929—1930年间全部耗尽,于1930年10月3日宣告破产。
在经济崩溃的情况下,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恶化。据《每日晚报》在1929年11月的报道写道:“国家”现状令人不安,成千上万的佃农被种植园主无情抛弃。罢工的次数增加了好几倍。在这种环境下,1930年总统选举中,圣保罗州为了在经济危机中及时止损,违背了与米州的诺言,坚持推选圣保罗州的儒利奥·普列斯特斯担任总统。就在米州和圣保罗州僵持不下时,一个南里奥格兰德州(下文简称:南州)名叫热图利奥·瓦加斯的年富力强的新人出身的新人引起了米州议员们的注意。他提出将外国企业国有化、将让工人重新回到生产线上等纲领,深得普通民众支持。米州与南州组建“自由竞选联盟”,恰逢1930年圣保罗州总统路易斯·索萨任期内政府破产,米州和南州爆发军事示威,发出“向首都进军”的口号。在军队中“尉官派”(Tenente)和步兵23团的协助下于19301024日夺取政权,总统逊位,成立以自由竞选联盟为核心的军事议会。1930113日,热图利奥·瓦加斯宣布就任临时总统。为巴西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热图利奥·瓦加斯与士兵们的合影,拍于1930年)

瓦加斯上台后首先应对全国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颁布《巴西劳动工人法》创新性提出失业救济金、最长工时和工人年龄等概念,填补了巴西劳工法律方面的空白;提名林尔多福·科洛尔成为首任劳工部长,成立和解与仲裁局(Juntas de Concilacao e Julgamento )来调解劳资矛盾,规定一个工厂必须有三分之二的巴西籍工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国外资本的渗透。此举赢得失业工人和中小企业家的支持,罢工的势头被遏制了。
改善落后邮电交通网是瓦加斯的第二步计划,1924年全国铁路仅有19570英里大多数分布在沿里约热内卢一带,广袤的亚马逊雨林和巴西东北部则寥寥无几。1932年国家主持修建从伯南布哥州到里约热内卢州的新铁路,途经多个城市和资源集中地,将工业化的号角带到巴西东北部。
1933年,巴西乘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大出口的快车吸引了一大批美式过剩资本,大量国有化工厂开工建造,物价渐趋稳定。巴西工业化正式起步。1936年,里约热内卢广播电台设立,收音机不再是布尔乔亚们的宠儿,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1937年,巴西工业生产为一百,1939年为二百一十二。
1938年,国际纵队的红风吹到拉美,不同于墨西哥的高调支持共和政府,巴西低调许多。瓦加斯的第一任期临近尾声,巴西共产党等在野党派希望瓦加斯对西班牙战局提出高见,事实上他也做了。以巴西境内红色势力袭击教堂、政府部门为由,绕过国会宣布进行国家紧急状态,顺手还解散了所有的立法机构和党派。开启了长15年的个人独裁时间(从1931年算),仿照萨拉查的新国家模式,建立了既防左边又御右边的组合国家(corpoeative),主要职位全部由“尉官派”担任。他曾声称:“巴西就是一个大病院……所有巴西人都是病患,而国家就是医生。唯一的良药就是国家工业化。”
1938年,巴伊亚州发现石油。巴西新政府趁美国石油公司尚未留意之际迅速将其国有化,建立了巴西历史上第一座油井,结束了被美国洋油卡脖子的历史。

(巴伊亚州的钻油井,巴西首个国有化油田)

(巴伊亚州地理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巴西工业化的“繁荣”期,他们将粮食和原料以高昂的价格卖给交战国,因而获得暴利;采用外汇管制、提高关税和给予工农业贷款与将重要部门收归国有等政策有力促进和刺激了巴西工业的发展。国有企业功不可没,巴西国家钢铁工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和保罗—阿方苏水力发电厂,在1941年生产出277.8万吨铁矿砂、137.5万吨钢铁和53.05万吨原油,创收422亿多克鲁塞罗,基本满足了巴西国内市场的需要。不同于工业的迅速发展,受大庄园制和单一作物枷锁下的农业发展缓慢;农业人口占巴西总人口的63.8%,却仅在1937-1939年间增长了37个百分点。65个最大的大地产所有者拥有1270万顷的土地,占巴西总耕地面积的5.5%,这种承袭自殖民时期的土地关系和劳动关系极大阻碍着巴西工业化的发展。粮食尚不能自给,每年仍需向美国进口一百万至一百五十万吨粮食。
1941年末,随着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巴西当即宣布要加强同美国的“团结”。12月9日,巴西冻结“德、意”在巴西的资产(随即转为己用),亲轴心国家的企业、报刊等受到国家监督、检查或关闭。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仪式中巴西是唯二的拉美国家(另一个是墨西哥),同年8月22日,巴西正式对德、意两国宣战。
铁路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工业化深入,另外一方面也可掌握资源开采。截至1945年,全国共计36917公里的铁路悉数收归国有,将道路运输权掌握在巴西手中。
 

(巴西在同盟国中并不逊色)

(巴西同轴心集团宣战)

随着瓦加斯政府派遣五万人的远征军在意大利前线作战并对德国在巴西境内的“第五纵队”和亲fxs分子进行了打压,国内独裁的基础略显松动。美国对自己的南美盟友颇有好感,194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南美开设分厂,美国资本合并德日资本已全面对巴西形成威压之势,电力工业、电机工业、制铝工业、橡胶工业、玻璃工业和化学工业无不掌控在美国十大托拉斯旗下三百六十七家分公司的手中,巴西工业化仍未走向富裕道路。
为了制衡美国资本,瓦加斯政府在1945年4月2日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并于7月初对日本宣战。在1945年5月放宽舆论环境以获得更多巴西民众支持,但此举立即遭到亲美派别和“尉官派”的警惕。1945年10月29日,在“尉官派”长官杜特拉的推动下,长达15年的瓦加斯时代黯然落幕。随后在军队和警察的“善意提醒”下,杜特拉担任新一任总统。为了与历史有所区别,巴西被更名为“巴西联邦共和国”,签订《泛美共同防务条约》确保巴西可放心让美垄断资本开发。制定了“萨尔特计划”(1945—1951),即在食品、卫生、运输和电力建设上面的投资。不同于瓦加斯的国家干预,杜特拉采用自由的经济政策。巴西货币和信贷管理局公布的第17号法令取消了外汇管制,宣布实行自由汇率,为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巴西创造了机会,结果使得巴西在大战期间积累下的国际储备“如数奉还原主”。1947年,巴西国际收支赤字已占当年出口值的15%;1949年,在“萨尔特计划”的加持下,工业产值头一次超过农业产值,分别为26.22%和25.97%。

(巴西联邦共和国国旗)

在外交上,杜特拉坚持“过分亲美”,在1947年10月20日中断了同苏联的外交往来,导致内外阶层对杜特拉严重不满。1951年,瓦加斯以49%的获选率再次登上总统之座位,续写着他的传奇故事。
根据巴西工业长期英美资本的控制和国内资产力量薄弱的现状,瓦加斯制定了“全国经济重新装备计划”(1952—1956):
首先再次恢复了杜特拉曾中断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1953年成立国营巴西石油公司,统一进行石油的勘探、采集和运输的垄断;此外,国家还重建了对铁矿、铀矿、钢铁和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管理。据统计到1955年,国家已掌握铁矿开采的71%、黑色冶金的66%、电力生产的17%和焦炭的35%。国控资本将1947年“如数奉还”的资金,在1955年又“站着”挣了回来。
其次升级了替代进口的结构。二战前,巴西替代进口产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战后逐步转变为资本替代货物和中间产品。瓦加斯主持兴建了许多重工业企业,从1951年至1955年,食品和纺织工业分别增加61%和77%,而冶金和化学工业增长了172%和608%。巴西生产的资本货物由1947年的54.2%上升到1955年的73.9%。
以及,为工业化发展筹集各种资金。在52年和53年分别成立巴西经济开发银行和巴西东北部银行,在筹措资金和推进项目上取得不俗成绩。
最后,更加棘手的“外资”问题,瓦加斯采用“利用又限制”的方针。为了更多地筹集资金,瓦加斯政府成立“巴美经济开发联合会”其中美国在1950年在巴西投资6.44亿美元,到1955年就攀升到11.15亿美元;西德、法国的投资也累年增加。这些资金被用在炼钢、汽车和纺织工业上;也为了维护本国资本,巴西调高了利润汇款限制和汇率,以保证生产资料和先进技术的进口和限制消费品的出口。

(瓦加斯晚年照片,拍于1954年)

瓦加斯为巴西的工业做出了贡献,但也因调整农村劳动关系和“过度”追求民众支持被右侧人士的仇视。1954年2月,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劳工部长古拉特提议增加工人最低工资提高一倍,右侧军人势力认为此举会让工人薪资超过军人,会导致通货膨胀更加严重。于是发表“上校宣言要求古拉特辞职,瓦加斯虽解了瓦古拉特的职但同年5月批准了增加薪资的议案,称古拉特是“工人们不知疲倦的朋友和卫士”。瓦加斯的行为激怒了军人势力和反对派们,使他们更加抨击瓦加斯的政策。以及他虽然在1952年签订《美巴军事互助条约》但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并不关心,在朝战问题上拒绝派兵介入。
1954年8月5日的拉瑟达事件给瓦加斯的任期画上终点,8月24日晨,在无法给右侧军人和反对派合理解释的情况下瓦加斯在自己的住所开枪自杀,在电台宣读的遗言中,瓦加斯透露自己是被迫辞职和自杀的。
瓦加斯在第二任期中,1951—1955年,巴西GDP年增长率高达5.7%(拉美国家排名第一,美洲国家排名第三),钢铁产量从1948年48.3万吨增长到1954年117.1万吨。初步改变了农业国的面貌,1955年对美贸易顺差3.2亿美元。为后来巴西工业化的黄金时代打下坚实基础。

三:儒塞利诺·库比契克与古拉特,崛起的巴西巨人
1954年瓦加斯逝世后,军人势力推荐卡费·菲洛巴西总统,因采取保守政策而经济增长缓慢。在195510月大选中,拥有丰富城市建设经验的米州州长库比契克和“工人们的朋友”古拉特分别以34%的总统选票和近40%的副总统选票成为新一届正副总统。
库比契克提出“用5年时间实现50年的发展”(对比东方阵营的两国)赢得普通民众好感。在他就职时,巴西一大批重工业企业已经建成或投产,农业生产向多样化发展。50年代中期,国内充足的资金和培养成熟的技术工人们为巴西经济的起飞打下坚实基础。于是将5年任期分解为30个超级项目,将重点放在交通运输、能源、食品和基础工业上。为了推动这些超级项目,库比契克采取了这些措施:
聘请技术专家和经济学家负责规划预算和执行经济计划。他们在瓦加斯基金会、货币和信贷管理局、巴西银行、财政部和其他重要经济部门中担任要职,为巴西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推动外资引进。19551961年间,巴西共引进21.8亿美元,其中95%进入基础工业部门。允许外资进口成套设备,规定其价格作为投资注册。就这样,以机器进口的巴西外国投资就有5.11亿美元。
对工业部门给予大量资金。在他的任期中,国家对公共部门的投资大幅提升,由1956年的28.2%上升到1960年的46.3%。加快工业化和国有化进程。实现了对电力、钢铁、电车和肉类冷藏的国有化。

(库比契克与正在崛起的巴西)

虽然“用5年时间实现50年的发展”与东方阵营国家的誓言太过夸张,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发展。19561960年间,巴西年GDP增速在6%以上,成为当时增速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平均增长在11%以上,其中化工106%、机器生产125%、冶金78%。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它从无到有,到1960年拥有15万熟练工人的11个汽车制造厂,年产量13.3万辆,其中国产零件超过90%,是当时第七大汽车生产国。
巴西在能源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从1955年石油开采31万平方米到1960471万平方米,增长13.7倍。电力较1950年增加3倍,库比契克在就任当年成立国家原子能委员会,翌年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成功运转,标志着巴西核能运用进入新阶段。在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数千公里铁路干线,1960年铁路总里程为38287公里,电气化铁路2514公里。较1950年增长1.5倍。
以城市建设为名片的库比契克,为巴西民众乃至全世界规划了一座最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巴西利亚。在库比契克就职时,75%的人口集中在里约热内卢附近,而巴西高原乃至亚马逊平原人烟稀少。1956年库比契克以里约热内卢不利于长期工业化发展为由提议在巴西内陆建设一座新首都,19569月,议会通过迁都议题,随后“新首都城市公司”宣告成立。

(里约热内卢与巴西利亚)

1956102日,库比契克亲临中部高原奠基,与此同时。巴西全国评判委员会在26个设计方案中选择路西奥·科斯塔教授的蓝图,并由参与设计过联合国大厦的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爱梅耶尔担任总设计师,召集5万多名工人花费100多亿克鲁塞罗。于1960421日正式建成,全城建筑呈飞机形,整个建筑群构思奇巧,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巴西民众改变国家面貌的雄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巴西利亚俯瞰图)

 

(独特的教堂风格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库比契克为战后巴西经济的腾飞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由于建设项目耗资巨大,使财政赤字大大增加,通货膨胀上升迅速。1957年国家财政赤字占GDP3.4%1960年和61年仍达2.8%2.4%。通货膨胀率由1956年的14%飙升至1959年的37.8%,创50年代最高纪录。为了筹集资金,库比契克借取大量外债。从1955年仅为6亿美元,上升到196021多亿美元,仅借美国短期和中期贷款就有5.5亿美元。在实行替代进口中,因过分重视国内市场轻视出口导致巴西产品竞争力较弱,出口呈现停滞不前的局面。种种这些导致国内物价居高不下,民众罢工此起彼伏。仅圣保罗城在1960年就罢工1251次,经济危机初现端倪,夸德罗斯成为下一任巴西总统。
夸德罗斯除了需要处理库比契克政府留下的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国家赤字庞大的局面外,还需留意大洋彼岸因古巴革命引起的新一轮红风。为了能营造好的外部环境,巴西呈现一定的自主性,同古巴恢复贸易往来,与东方阵营国家恢复外交关系,支持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此举让右侧军人势力大为光火,不仅拒绝同他合作,还抨击政策,出不少难题。最终,在任职七个月后因不能处理好经济问题黯然下台,于1961827日携亲眷前往欧洲。根据巴西宪法规定,总统逊位后应由副总统继任,但此时副总统古拉特正在东方某国外交出访,巴西国内进行激烈讨论最终同意古拉特担任总统。
古拉特执政时,巴西经济困难日益严重。工人要求更多权力和改变薪资待遇、农民要求获得耕地的呼声正在高涨。在国内运动方兴未艾时,古拉特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激进的措施:
实行外资限制政策,规定外资投资利率不得超过10%;对石油及石油产品国有垄断,强行将美孚石油公司工业化;提高工人薪资,在原有薪资基础上提高一倍,提升农业工人待遇;向雨林推进,征收铁路、公路、水路附近约5000万公顷土地分给无地农民。
古拉特的经济改革收效甚微,外资限制政策严重打击了外国企业的积极性,由1961年的9100万美元减少到1963年的1800万美元。外资和国外贷款的减少导致资金严重缺乏,无法扩大生产链,不得不减产停产。GDP增速为1961年的10.3%萎缩至19631.5%,是战后以来最低点。财政赤字不减反增,从1961年占GDP3.2%19644.3%。通货膨胀更是一言难尽,从上台之初的51.3%到濒临倒台的140%。经济局面的恶化让古拉特的民意基础迅速丧失,曾经的“工人们朋友与卫士”最终在1964319日在圣保罗州“上帝儿女向自由进军”的游行中结束任期,过起了流亡生活。
 

(若昂·古拉特,拍摄于1962年)

四:军政府时代,经济奇迹的诞生与幻灭
在巴西政局动荡之秋,国内右侧军人势力愈发活跃起来。在巴西军队中,虽然中下层官兵和部分高级将领对古拉特的政策并无异议,但上层始终反对,伺机建立军人们的政府。196442日,随着古拉特出走他国,巴西三军部长兼总参谋长卡斯特卢·布朗库成为实际掌权者。军人势力们组建最高革委会,于411日举行临时选举。在缺乏选民和其他候选人的情况下,布朗库毫无悬念地接替古拉特剩下的任期。在经济方面,布朗库政府任用经济学家罗贝托·坎波斯制定的19641969政府经济行动纲领:
首先削减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为了缩减赤字率,军政府取消了对石油、小麦和纸张印刷的补贴,停运高额维持的铁路和公路,限制工资增长却增加税额。19652月至19662月,最低工资上调27%,税收增加44%,税收收入占GDP总量从1963年的18%1966年的24%
其次加强货币和信贷管理。布朗库政府采用货币贬值和紧缩信贷管理(人话就是少发点钱),颁布《货币纠正法》吸引民众多多储蓄,甚至采用服务年限保证金和公务人员财富积累计划进行储蓄。
以及吸引外国投资来到巴西。取消了古拉特政府强硬的外资限制,也取消了外国商品进口所需的外汇押金和各种附加税。芝兰人最爱的杜蕾斯品牌在此时来到巴西建造橡胶产业园。
最后经济从内向型到外向型过渡。布朗库政府修改了长期存在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强调扩大出口和出口多样化。颁布免征产品出口税的法令,简化出口手续,以增强巴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经过几年的调整时间,巴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从1963年财政赤字占GDP 3.2%降低到1967年的1.7%,通货膨胀由91.9%降低到24.1%。巴西外贸19651967年间连续出超,财政盈余13亿美元,国际收支达5亿美元。恢复了同美洲开发银行、IMFWB的联系,打开筹集外资和贷款的渠道。为巴西工业化的再一次前进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布朗库政府的恢复以后,到1971年,梅迪西政府特别致力于发展经济。称“要用一代人的时间让巴西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启用有“巴西经济奇迹之父”之称的德尔芬·内托制定经济计划,《第一个全国发展计划(19721974)》就这样落地了。
首先增加公共投资,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私人投资加入其中,1967年巴西平均投资率为15%1969年提升到19%1973年更是22.8%
大力引进外资,趁着国际资本普遍流向发展中国家时,巴西抓住机遇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扩大外资来源。改变单纯依靠英、美的局面,允许外国直接在巴西投资设厂,在税收上给予优惠。这样外国投资从1968年的18.5亿美元增加到1973年的45.7亿美元,大部分投资在制造业部门。1968年巴西的外债总额仅有37.8亿美元,到1973年就上升到125.7亿美元。这些贷款优先用于电力、能源、基础原料工业和新型工业上。上述措施弥补了国内资金不足,提高了科技水平,对巴西的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自由贸易区,加速开发雨林地区。巴西从1967年伊始就在北部的玛瑙斯城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使电子工业、光学仪器工业迅速崛起,同时带动了北方落后地区的发展。
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布朗库的过渡阶段后,正如富尔塔多所述:“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思想逐渐被抛弃,采用外向型经济模式,巴西经济政策的重点将由国内市场转为国际市场。”巴西向中东、亚洲国家出口比前五年增加4.5倍,向拉美其他国家出口增加2.7倍。政府将扩大出口视作拉动经济的重要杠杆,促成巴西形成了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出口朝着多样化发展,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由1967年的10%增加到1973年的29.7%,大豆由2.5%上升到14.8%
 

(伊泰普水电站,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发电量仅次于长江三峡)

战后瓦加斯政府和库比契克政府创造了巴西经济第一次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军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促成了战后巴西经济第二次腾飞,19681974年间巴西的经济发展被誉为“经济奇迹”,已从资本主义世界第十五位上升到第八位,跻身“新兴工业国”行列。GDP年增长率11%以上,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速度。1973年巴西GDP生产总值占整个拉丁美洲的28%。工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1970年巴西轻重工业比重为52%48%,到1974年变为43%57%,重工业超过轻工业。国际储备大大增加,年通胀率逐步降低。
在电站建设方面,巴西装机容量1280万千瓦的伊泰普水电站,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安格拉二号核电站全部设备由巴西自主生产。
所有的奇迹都在暗中标注了价格,当国际市场行情变化时,巴西这类外向型经济国家,崩溃只是一刹那。
1979年3月,巴西最后一任军人总统开始了他的任期。1980年,巴西GDP增长率为8%,但随后深陷经济危机之中。
巴西“经济奇迹”期间借了不少外债,70年代中期,伊泰普水电站、图库鲁伊水电站和8个核电站等大型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巴西进一步借债,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巴西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1979年石油价格进一步上涨,巴西进口石油的开支由1972年的4亿美元增加在1980年的106亿美元,80年代初,《广场协议》一纸条文又让巴西出口创收锐减。此时巴西的外债已不再是投资国内建设需要,而是拆墙补墙。到1982年下半年,巴西继墨西哥之后成为第二个陷入严重支付危机(还不起钱)的拉美国家。1983年,巴西外债已抵910亿美元,其中10亿美元无法偿还,巴西的经济连年衰退,从1981年GDP增速为-1.1%到1983年-3.9%。奇迹就像空中楼阁那样消散了。
同古拉特一样,经济崩溃导致民意基础迅速丧失。1985年3月14日,巴西民选总统代替了长达20余年的军政府时代。

五:雷亚尔计划:工业化破碎,沦为地区强国。

(民选政府上台前通胀率,其中巴西高达2816%)

自1985年到1989年,巴西虽然转为民选政府。但经济恶心通货膨胀、债台高筑、赤字居高不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到1990年受海湾战争的影响,巴西经济稍有恢复,到1993年除通货膨胀以外的各项经济指数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GDP增长4.5%,其中工业在1992年下降3.5%的形势下增长近9%,外贸创收达644.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8.3%,进口增长25%。
但通货膨胀率达2567%,为1993年世界第二大通货膨胀国。(第一个是阿根廷)。在这种环境下,雷亚尔计划出台。
 

(雷亚尔计划中新巴西货币与美元比较)

1993年4月24日由财政部长费尔南多·卡多佐颁布的经济社会计划主要有:
紧缩公共开支、财政开支。国有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自负盈亏),将紧缩后的开支主要用于偿还短中期贷款及利息。
缩减国家对市场对工业化的干预。注重将钢铁、石油、冶金、化工等部门的私有化以减少政府开支,将私有化资金用于卫生、教育和公共事业上。
政府将主要开支用于农业、道路修建、能源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部门以改善贫困者的生活条件。
以上仅是一项较为笼统的计划,缺乏必要的指标和强硬性措施。到6月14日卡多佐再次出台《近期行动计划》,更加明确了指标和措施。
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扩大私有化范围,放宽对外资参与私有化计划的限制,允许外资100%购买私有化的国有企业的股份。同时将铁路、电力、矿业也纳入私有化范畴。
调整政府预算。国家所有公务人员的开支必须保证在政府开支的60%及以下,政府会相应缩减工资。
强制各州、市政府偿还拖欠国家政府的债务。已停止向无法偿还债务的州、市政府拨款(公共项目还不起钱自寻出路),同时国家政府也不再为州、市政府贷款提供担保服务。
1994年,因高通货膨胀,巴西旧货币克鲁塞罗已失去购买力和记账功能。3月1日,国家引入“实际价值单位”(UDV)作为新型对美元结算指数,不受克鲁塞罗持续贬值影响。政府规定,职工工资、退休金、最低工资标准、公共服务价格、商品标价、经济合同等必须根据“实际价值单位”进行计算。
稳定几个月后,至当年7月1日,新货币雷亚尔公布,规定1雷亚尔=1UDV=1美元=2750克鲁塞罗,8月1日旧币全部兑换销毁。
1994年巴西各项经济指数证明,雷亚尔计划在促进巴西经济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巴西的通货膨胀率由1994年6月的近50%降为7月份的6%,12月份和1995年1月份的12%。在外贸方面,在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的情况下,外贸顺差仍然达115亿美元,国际储备达400亿美元,巴西经济进入恢复期。只是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工业化历程21世纪初就消散了,巴西现在依旧以足球为主要文化输出的国家,无奈沦为南美强国。
回顾巴西工业化百年历史,亦是在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梦不会碎,世界还在前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学社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