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企业每年会投入时间和精力,对战略进行规划和设计,但不掌握战略性学习,往往会陷入“战略陷阱”之中。 在不同的战略类型中、不同的战略管理主体中,战略性学习又有哪些方式? 带着问题,我们来看看《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闫涛老师的观点吧~ 战略是对外部资源与内部组织能力的平衡、抉择与聚焦,外部环境的改变是快速的、巨大的,而内部组织能力的进化是缓慢的、较小的,二者之间的不同步,是很多企业走向衰落的根因。战略性学习是提升二者匹配度的有效措施,正如种植粮食禾苗时的化肥,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作为一种强而有力的“暗线”,支撑着战略“明线”的制定与落地。战略性学习,是指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设计者与实施者在关键环节、关键时刻,对于认知、策略及成果进行重构,从而带来绩效与进步的举措。在企业日常经营实践中,存在两种战略类型:深思熟虑型、应急型。 ● 前者是指通过严谨、紧密的推理与分析,通过分析,而不是经验,形成的战略规划,例如源于IBM公司的BLM模型、迈克.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适合多元化的大型集团; ● 后者是指首先进行行动,根据市场与客户的反馈,对后续行动进行调整的反复循环的涌现过程,适合专业化的、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 当然,无论公司规模大与小,都需要综合运用两种战略类型,而不是只能选择一种。战略管理的主体主要包括设计者与实施者。 ● 前者是指董事长、创始人、总裁等角色,聚焦于“创造顾客”,指明公司发展方向; ● 后者是指业务骨干、职能支持者等,即承担关键项目、年度硬仗的骨干、提供支持性辅助活动的职能工作者,聚焦于“营销与创新”等产生绩效成果的活动。 在不同的战略类型中、不同的战略管理主体中,战略性学习存在不同的方式。 
深思熟虑型的战略性学习 深思熟虑型战略是多数企业在战略管理实践中的首选,本文结合深思熟虑型战略经典分析工具——BLM模型,陈述战略性学习发生的关键环节及方法。 选择三个重点且具有代表性的环节:差距分析、创新焦点、关键任务进行剖析。 BLM业务领先模型起源于哈佛商学院,后经IBM引入和实践,成为战略规划经典方法论,其构成及架构如下:借助笔者建立的阶梯学习模型,对三个环节战略性学习进行解构。阶梯学习模型描述学习发生的构成及循环过程,共包含学习的三个主体(认知、行动、结果)、四个循环递进的步骤,即学习阶梯。真正高质量的学习,应该在四个阶段都发生协同的改变,从而带来整个系统的升级与刷新,单个阶段的变化,例如占有知识的增多、重复过去的行为等,难易发挥出学习的价值。  差距分析环节是战略性学习常常发生的黄金区域,主要是通过战略复盘的方式落地。进行学习的主体包括战略设计者、战略实施者,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机会差距是指在市场中,和竞争对手比较、和客户的潜在需求比较,公司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渠道覆盖、市场创新等方面没有抓住的机遇。业绩差距是指营业额、利润、市场占有率等财务性数据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比战略目标与最终经营数据,寻找差距。
- 在产品、市场与分销渠道等产生业务经营成果的区域,在挖掘机会、战略落地方面,设计者与实施者分别推动了哪些关键战役,攻打了哪些硬仗,以及战役过程,通过“画布”的方式,在研讨墙上,将整个过程展现出来,在“大画面”之前,反思亮点与不足。
- 设计者在寻找机会的过程,立足于哪些基本的假设;在推动战略落地过程中,实施者立足于哪些基本的假设。将各自的假设浮现后,进一步的反思:这些假设符合市场真实情况吗?符合客户的真实需求吗?符合企业的真实组织能力吗?哪一些假设是自己主观臆想的?
- 设计者与实施者分别梳理从结果到行动、从行动到认知的过程,将两个梳理出来的结论放在一面研讨墙上,通过世界咖啡的研讨方式,彼此进行补充与丰富。在催化师的引导下,定位与共识出最终的差距,并寻找、探询出个体与组织习惯性防卫,甄别出阻碍战略创新与落地的组织黑洞,并确定需要进行改变的底层假设。
创新焦点,根据市场洞察、战略意图的分析,解决业务组合、模式创新、资源匹配等事项,主体是战略设计者,“今天的决策,明天的结果”,其使命和职责是预测和创造未来,以适应经济周期的发展。主要精力聚焦于思考H2(增长业务、第二曲线业务)、H3业务(新兴业务、第三曲线业务),成熟业务(现金流业务)授权给实施者谋划。对于创新焦点的设计者来说,是面对未来的洞见,而不是当下问题的解决。只有摆脱以往成功经验的束缚、摆脱习以为常的决策模式,才有可能制定出高质量的战略。由此,设计者的心智模式需要发生根本性的迭代和进化。在此环节战略性学习的目标:设计者的使用理论从“第一型”升级到“第二型”,从“放卫型推理”进化到“创造性推理”。在此环节,战略性学习发生顺序是和差距分析环节相反的,是从范式跳跃开始的。 - 第一阶段,通过对外部环境与内部实践的反思,产生认知的升级;
- 第三阶段,基于新的洞察、假设,采取新的行动与策略;
主要有三种方式帮助设计者实现学习的目的。 ● 首先是向外部学习,走出去,参访优秀企业、行业标杆等; ● 其次反思与自我批判,对于企业内部的经营实践,进行复盘,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及差距,发现自己思维的盲区; ● 第三种是借助外部学习专家,采用左右栏、组织探询等专业工具、方法,实现双环学习。 关键任务,是指支撑战略目标达成的5-6个重点任务、项目。在此阶段,主体是实施者,“目标刻在岩石上,方法写在沙滩上”,他们的使命和职责是采取灵活敏捷的行动,实现预期的关键任务目标。战略性学习的目的是能够及时的观察到环境的变化,快速的调整行动策略,而不是固守经验、照搬之前的思路和打法。 学习的顺序与创新焦点环节是相反的,是“以终为始”的学习过程。而且战略性学习在两个环节的核心是不同的。创新焦点环节的学习核心在于“认知”,而关键任务环节的学习核心在于“行动”。- 第一阶段,清晰的掌握关键任务的意义、目标,并建立必胜的信心;
- 第三阶段,推动和实施新行动,需要建立哪些新假设、新认知;
实施者的战略性学习包含以下方式: ● 首先是向市场和客户学习,每个月至少投入固定的时间,例如2-3天,进入市场一线,感受、目睹客户的真实场景,从而为实现关键任务指明方向; ● 再次,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采用工作坊的方式,组织业务骨干进行头脑风暴,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共同寻找更有效率的行动策略; ● 然后是阶段性的复盘和反思,与竞争对手比较、与行业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总结出优点和不足。 系统思维是实施者在该环节中应该掌握和培育的技能,关键任务往往聚焦在业务端,侧重业务规划,较少关注组织端与人才端,容易出现“开着飞机换引擎”的现象。要逐步塑造和形成业务规划、组织规划、人才规划一致性的底层逻辑,在打赢业务关键之战的同时,提升组织能力,培育优秀的潜力人才。
2001-2010年,联合利华印度公司陷入增长停滞期,销售额和市场份额不增反降,股价持平不升。 CEO帕兰杰佩意识到,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战略性学习,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当下的工作,难以出现跨越式增长。 帕兰杰佩作为战略设计者,决定在1.5万名员工中发起“燎原之火”项目,主要内容是推动全体员工走进客户商店、用户家中,了解和观察他们的真实场景,希望通过向“客户”学习,带来创新行动。● 第一阶段,提出一个问题“您最近一次真正的聆听客户声音是什么时候?组织全员公开讨论,塑造变革的氛围,当然,不少员工觉得这是“一时的调剂”,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 第二阶段,公司选择上百个拜访的区域,并建立拜访管理系统,推动全员走出去,不少经理公开反对,尤其是处在后台的支持团队,例如制造工厂、职能部门等,但公司坚持不妥协,设立专人跟踪、推动该计划的落地; ● 第三阶段,随着走访的增多,各类客户的声音、市场的线索开始涌入,面对客户真实的痛点和潜在需求,很多习以为常的假设和措施被改变。 例如在市场上发现,某些分销渠道只销售固定的若干产品,不包括公司的新产品,由此增加和丰富该渠道的销售品类,销售业绩得到较大的提升。 通过此次全员的“学习”,无论在企业文化、员工认知、行动策略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变化,在此市场洞察的基础上,对创新焦点、业务设计等进行了重构。最终,所有的努力在市场结果得到验证,2012年,股价提升34%,销售额提升40%。联合利华的经历是一个深思熟虑型战略的典型实践,走进客户,观察客户日常,感受客户困境及不满,基于严谨的客户分析,进行产品的调整、渠道的丰富,从而实现市场占有份额的提升。在技术、人口、经济等方面,外部重大环境的变化,逐步成为常态,创造性的适应新环境成为企业的关键组织能力。在面对突然的、剧烈的重大变化前,企业如何成功的抓住机会?需要与深思熟虑型战略不同的战略制定方法,即应急战略(也称突变战略)。例如柯达抓住低成本成像胶片的机会,成为行业巨头,但面对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浪潮,反而畏缩不前,无法灵活的调整经营战略,逐步被无情的市场淘汰,正如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应急战略,代表人物有明茨伯格、阿吉里斯等,是指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快速行动,根据市场与客户的反馈,对后续行动进行调整的反复循环的涌现过程,“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之间紧密互动,战略制定的过程基于“冒险”与“学习”,而深思熟虑型战略制定的过程基于“计划“与“控制”。应急战略的本质是“学习”,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战略性学习,以应对不停变化的、且不连贯的环境。在应急战略中,战略性学习发生个体、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企业生产的摩托车占有美国市场大部分份额。 60年代,日本本田公司开始拓展该市场,并逐渐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英国企业被挤出市场。
英国聘请著名咨询公司BCG(波士顿咨询集团)进行调查研究本田胜出的原因。
BCG采用设计学派的战略分析工具、方法,对市场调查、客户需求分析、竞争格局分析,产品开发、渠道设计等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梳理出本田公司通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国内规模化低成本生产,国外定位中产阶级细分市场)赢得市场的最佳实践,编制成商业案例。
后来,该案例成为商学院的经典战略管理课程。 本田公司市场开发经理描述的过程与BCG的总结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结论。 当本田看到美国摩托车市场开始出现繁荣的时,决定进入美国市场。 “当时,我们没有什么战略,就想我们的产品能否在美国市场推销出去”,市场推广经理来到纽约,租住办公室,甚至有的员工睡在地板上,租赁旧车库,组装摩托车,开始试水之旅。根据摩托车主要客——黑色恰克衫车主的需求,推出大型摩托车。
美国摩托车主的主要用途用在跨城的交通,需要质量扎实、且速度快的产品,本田摩托车难以达到标准,不少摩托车在路上抛锚,在市场上落败。
本田公司市场经理驾驶小型50CC摩托车,行走在纽约的街头,引起路人的注意。
一天,西尔斯的采购经理打电话询问如何订购50CC小型摩托车,接着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市场的需求剧增,到1966年,本田公司的摩托车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 他们没有坐在东京办公室里,进行详细、严密的战略分析,而是相信常识,抱着学习的态度,进入真实市场,走近客户,快速行动,不断试错,从而打造出适合市场的“爆品”,实现市场成功。虽然整个过程,从战略理论的角度来看,并不是严密的、系统的、科学的。纵观全文,围绕在战略规划制定过程中,提升战略性学习有效性的主题进行陈述,首先提出战略性学习的价值与内涵,然后分析在深思熟虑型战略中,学习发生的路径,最后分析在应急型战略中,学习发生的路径。重视、并运用本文中提出的各类战略性学习工具、方法,必将提升战略规划的质量,为公司打赢市场奠定雄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