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北朝139:白袍军逼近洛阳,孝庄帝抓壮丁救命

 昵称TiFNlDv4 2023-02-04 发布于河南

永安二年(529年)四月,陈庆之的军队势如破竹,连破魏军的数道防线,直奔北魏京师洛阳而来,陈兵荥阳城下,距离洛阳不足二百里。

孝庄帝此刻才意识到,元颢带来的这支七千人的军队远比邢杲的百万之众更具威胁性。邢杲出身草莽,手下虽然人多,但多是乌合之众,翻不起大浪。而元颢不一样,他是孝文帝的侄子,是北魏元氏宗亲,打着匡扶社稷的旗号,迷惑了很多人。不久前他又在梁国(今河南商丘)登基称魏帝,这是要和孝庄帝争夺正统的节奏。孝庄帝元子攸和元颢是堂兄弟,都是孝文帝的侄子,按理说谁坐皇位都一样,也难怪孝庄帝会如坐针毡,惊慌失措。

然而此时魏军主力尚在山东追剿邢杲残部,陈庆之那里根本没有能抵挡他的可用之兵。孝庄帝除了紧急调派在京的杨昱、尔朱世隆、尔朱世承前往荥阳阻击外,又下发了全城动员令。

五月初十,他在诏书中鼓励城中百姓携带私人马匹和武器前往前线杀贼,对积极分子将授予荣誉性的官职。第二天,孝庄帝再次下诏,参照征剿葛荣时的动员政策,全力动员城中青壮年积极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诏书刚发下去两天,孝庄帝再次加码。

五月十三日,进一步要求洛阳城中各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贡献马匹,足见形势之严重性。

诏书一道接一道的下发,如同雪片般的告急文书也从四面八方飞入京师。

荥阳前线战事非常激烈,魏军的处境令朝中群臣感到揪心,直觉告诉孝庄帝,事情已经到了最坏的时刻。

五月十四日,新的诏书又在阊阖门上发布了——洛阳全城戒严!

昔日横扫长城内外,大河南北的北魏军队,为何会在短短几十年里衰落到如此地步呢?居然到了无兵可用,被迫征召百姓参军境地。

这里简单分析一下北魏的军事“家底”是如何从殷实一步步败光的。

前面讲过北魏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而鲜卑人在入主中原以前,世居塞外草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骑射是他们的吃饭本领,全民皆兵,生活习俗和秦汉时的匈奴类似。

鲜卑人有自己的氏族部落组织,这种组织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它们的首领也就成为各部落的军事首领,部落成员自然也成为战士,这就是最原始的“全民皆兵”。

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后,随着不断征战,逐渐接触了解到中原王朝的军事制度,遂借鉴移植了一些中原王朝的军事职官名称和制度。

魏氏世君玄朔,远统阙臣,掌事立司,各有号秩。及交好南夏,颇亦改创。”——《魏书·官氏志》

北魏的军队大致分中军和外军两大类,中军是皇帝禁卫军,外军是震慑地方的军队。不过这两大类的界限并不明确,其中外军又分很多类。因此又把魏军分为中兵、镇戍兵和州郡兵三大系统。

北魏建国前期的主要兵力是部落兵,主要由拓跋鲜卑的氏族部落成员组成,另外还有其他游牧民族的加盟,比如高车、胡、氐、羌等氏族部落。

部落兵具有鲜明的游牧政权特色,其发动战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抢掠男女生口、牛马财物,然后班赏瓜分。因此这帮人作战非常勇敢,也很少发生叛逃哗变的事情,作战的积极性很高,这也是北魏前期战斗力强悍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种部落兵也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他们由不同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很尖锐;二,全是骑兵,没有步兵的配合;三,流动作战,没有固定的编制,跟流寇的作战模式很相似。

这种部落兵只适合于建国初期那种草创阶段,到了北魏入主中原,疆域迅速扩大后就不适应新形势了。因此到了北魏统一北方后,便迎来了新的改变,出现了常备兵和州郡兵的分类。

常备兵包括中兵和镇戍兵以及西魏的府兵,中兵和镇戍兵皆是由部落兵转变而来。

中兵主要负责京师和皇室的安全,它的核心就是侍卫军,多由鲜卑人组成。随着北魏军事制度的完善,侍卫军出现了羽林、虎贲、直从、宗子军、庶子军等称号,这些都是从拓跋氏的宗族子弟中挑选的勇士组成。

侍卫军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到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时,人数已达四十万之多。

随着北魏控制的疆域和人口迅速增加,松散的部落兵已经无法适应北魏的战争需要,组织系统更加严密的常备兵便逐渐取代了部落兵,成为北魏军队的主力。至于侍卫军,那更是主力中的主力了。

北魏前期,侍卫军主要由鲜卑人组成,到了北魏后期,随着鲜卑贵族的深度汉化(腐化),鲜卑人的战斗力急剧下降。侍卫军中的汉人和高车人比例逐年升高,成为侍卫军的主要组成族群。

这个也可以解释在镇压六镇起义过程中,北魏军队为何表现地如此拉胯了。

镇戍兵是北魏的边防部队,这里的“镇”、“戍”都是北魏的边疆行政单位,镇地位相当于内陆的州,戍相当于内陆的郡。镇的军事长官有镇都大将、都副将、大将、将等,镇都大将负责镇的防务,不管民政,但他的地位要高于州的长官刺史。

戍的长官是戍主,如果说镇是城池,那戍则是一种营寨堡垒,这个戍主就像是寨主。戍主受镇都大将的节制,不过一般情况下,戍主都由当地的郡太守兼任,甚至还有县令兼任戍主的情况。

这些镇戍兵主要由鲜卑人充任,负责在北方防御柔然,在南方防御南朝。

北魏军队的第三大类就是州郡兵,又叫州兵,看名字就知道是地方治安部队,主要负责各州郡的治安,保境安民,缉拿盗贼,镇压骚乱等等。不过有时候,州兵也会奉命参加对外战争,比如孝文帝南征时就多次征召州兵参战。

至于兵役制度,北魏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职业兵性质的世兵制,另一种是民兵性质的番兵制。

世兵制主要源于早期的部落兵,这些人世世代代当兵,被称为“兵户”、“军户”。这些兵户早期的地位很高,迁都洛阳后,随着他们远离政治中心,地位和待遇每况愈下。然而由于他们的“兵户”身份无法改变,因此只能一代代父死子继当兵,没有其他出路,最终爆发了六镇之乱。

番兵制是入主中原后实行的一种兵役制度,这些士兵主要来自于民户,类似于“义务兵”。由各地的民户服兵役,定期轮番更换,故名番兵。这种兵役感觉很像现代的民兵,当然这是相对于职业兵为主的主力军队而言。

从这一系列变迁中不难看出,随着迁都汉化的推进,北魏军队逐渐由鲜卑人为主变成鲜卑人、汉人以及其他民族的混合军队。到了后期,鲜卑人深度腐化,在军队中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地步,军队主力逐渐变成汉人及其他民族。

这个或许就是孝庄帝面临的窘境的深层原因,打胜仗成了北魏军队遥不可及的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