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事最急?

 江北大汉 2023-02-04 发布于江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什么事是最为迫切、最为紧要的?答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因为自身的地位、利益、视角等不一样,因此,也会有所不同。贞观十六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就对他的臣子们提出了这一问题。结果,他的臣子中,有人说是让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有人说是安抚边境的少数民族,有人说是用礼义来感化与规范百姓,谏议大夫褚遂良则说,是制定法令,让太子、诸王有各自的名分,并把它留给子孙万代。

唐太宗肯定的是最后一种意见,亦即谏议大夫褚遂良的意见:这话说得对。我快五十岁了,已经感觉精力不足,身体日渐衰老。将我的长子立为东宫太子,另外我的弟兄和儿子将近四十人,我常常为此担忧。但自古以来,无论亲疏都没有好的办法。你们得为我寻访有才德的人,来辅佐太子,还有各个皇子,也都需要正直之士来辅佐。不过侍奉诸王的官员,时间不宜过长,时间一久就会加深情感。王室祸乱,大多因此而产生。所以,诸王府的官员,不要让他们的任期超过四年。(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

应该说,唐太宗的身边的大臣们对于“当下国家什么事儿最为迫切”这一问题的回答,各有各的道理。而如果站在现代政治的角度来评判,那么,我们恐怕最该认可的是第一种答案,即让老百姓得到休养生息。而这,也暗合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持这样的观点的人,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治国理政的第一位,真正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而唐太宗之所以肯定最后一种答案,即制定法令,明确太子、诸王的名分,并把这法令留给子孙后代,毫无疑问的是,那是因为唐太宗乃是站在既得利益者的角度——已经成为皇帝的他,如何才能让李唐的江山永续,不致旁落他人之手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我们都知道,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皇帝居于权力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威;皇帝的族人,包括兄弟、儿子等,理所当然地可以通过“分封”等方式,从皇帝那儿获得种种好处,同时也有拥护与支持前者的义务。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而为了避免家天下因为内讧而“变色”,唐太宗们委实为此煞费苦心。他这是既基于历史,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唐太宗的龙椅,不就是从他哥哥太子李承乾那儿抢来的吗?他的那些弟弟和儿子会不会也对龙椅产生兴趣,并为此大打出手?

相关的法令后来应该出台了,但是,有没有如唐太宗所愿,真的避免了龙椅之争?答案又是否定的: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的李泰之间,就为这张龙椅而明争暗斗;事态甚至一度几近失控——李承乾试图暗杀李泰与“逼宫”唐太宗。也因此,唐太宗最终废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在诸子中选择了性格相对柔弱,在他看来如他做皇帝可能让几个嫡子无性命之虞的嫡三子李治。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即便是有相关法令,事实上谁也没办法阻止做皇帝的“诸弟”与儿子为了龙椅而反目?

还回到我们最初的话题上来。在现代国家,民生无疑应该是一个国家最为迫切的事儿。对于封建帝王来说,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加强与巩固其“家天下”,让他和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做皇帝,永葆江山不致旁落他人之手,可以永远享受权力、地位、物质等方方面面的好处才是最为迫切的事儿。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封建帝王的这样的想法虽然看上去很美,可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它只能是美丽的肥皂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