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三百问》255. 为何“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舞酒绿林 2023-02-04 发布于广西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为何“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呢?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勇于敢则杀’,勇敢有为即杀身也。'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有为,则活其身。'此两者’,谓敢与不敢也。'或利或害’,活身为利,杀身为害。”说“勇敢”即“有为”,有为即杀身,不敢有为,则活身,说得有点过。

王弼注:“必不得其死也。必齐命也。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没有注解清楚。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勇而不顾,则死;勇而不敢,则活。这两种勇,或者得利,或者受害。”(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214页。)没说清楚“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的道理。

南怀瑾说,“勇”是勇气,“敢”是决断。贸然有勇气地下决断,并不是好事;有勇气把事情办得圆滑一点,也不算坏事。这样做,是利是害不一定,那是要有真智慧才可以决定取舍的。(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337页。)也没说清楚为什么“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陈鼓应今译:“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遭害。”(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27页。)说“敢”是坚强,“不敢”是柔弱,有点勉强。

刘笑敢引用王淮说:“勇于敢,即好强与好胜之意。老子在主观的修养方面是以'柔弱’为贵;在客观的应世方面则是以'刚强’为戒。所谓:'勇于敢则杀’,即本经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之意。'勇于不敢则活’,即本经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之意。”按王淮的说法,“勇于不敢”就是守柔而戒刚强,其中涉及正反相依、互转的辩证观念,是符合老子一贯思想的。(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91-692页。)

为何“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从古到今都这样。“勇于敢”,换句话说“敢于勇”、“敢于勇敢”或“勇敢的人”,不管是为革命、为人民、为正义的勇敢行为,还是江湖义气的打架斗殴,挺身而出,其结果常常面临的是牺牲或被杀。前者,会受到人民的敬仰而称为英雄,死得比泰山还重。后者,会受到人们的鄙视而叫做烂仔,死的比鸿毛还轻。老子提醒“勇于敢则杀”是指后一种情况。至于前一种情况,老子也不赞赏,他主张以柔克刚,既要消灭敌人又要保护自己。

“勇于不敢”,字面意思是面临危险不往前冲,当然容易活下来。“勇于不敢”就是“不勇敢”吗?老子说的远远不是这个意思。“不敢”是需要勇气的。当你处于复杂而危险的境地时不敢就需要勇气,也就是说当与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不与人家硬碰硬地抗争,克制自己也需要勇气,退一步海阔天空,也是容易活下来的。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不敢”是迂回、柔弱、无为,与世俗的碰硬、刚强、立功之行为相反。所以,“勇于不敢”还需要非同寻常的智慧和勇气。但是,面对欺压、侮辱、侵略还是要反抗的,否则就是懦弱、没有骨气。

“此两者,或利或害。”“此两者”是指“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种行为。“或利或害”就是有利有害。或,常用词或者、或许。《小尔雅·广言》:“或,有也。”为人民勇者是英雄,为个人勇者是祸害。

河上公注:“'或利或害’,活身为利,杀身为害。”这样注解不全面。“活身为利”,那么面对危险和侵略,畏缩不前贪生怕死有利吗?“杀身为害”,那些为革命而牺牲,为国家而献身,为人民而捐躯的英雄们难道有害吗?通行翻译是:这两种“勇”,或者有利或者有害。

或,还有不常用的意思就是通“惑”,迷惑的“惑”。如《墨子·备蛾传》:“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管子·回称》:“擅创为令,迷或其君。”那么,“此两者,或利或害”也可以理解为“此两者,惑利惑害”。也就是说,“勇于敢则杀”也有有利的一面,“勇于不敢则活”也有不利的一面。一般人面对危险很难取舍,会感到非常迷惑。所以,老子接着说:“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