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进、退、达

 一中大语文 2023-02-04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达”者通达、豁达。“进”“退”“达”这三字包含着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深蕴为人处世之道, 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本题为任务驱动作文,材料由一则材料和一段提示语组成。本题可以思考:在人生的前行路途中、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时代的浪潮中,面对至关重要的关键时刻,个体该做出何种选择。

要立足材料,进一步厘清三者概念的内涵。

1. “进”者向前——即能以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态度攻坚克难,然而也应该考虑到冒进的危害。启示:在人生与时代的洪流中,面对困境、坎坰、挫败等,要勇千挑战,激流勇进,逆境前行。

2. “退”者向后——可理解为暂时性的蛰伏;战略性撤退;陷于困境的停滞等,“以退为进”选择,也要警惕“躺平”“摸鱼”“摆烂”等彻底放弃式的溃退。启示:青年人在人生与时代的激流中,常陷入进退两难的焦虑与困境,从此句可以提炼出在面对困境时,要修炼进不欣,退不戚的坦然,进退皆能有为的豁达。不论是积极投身千时代大潮,还是守住自己一方天地,都要有所提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3. “达”者通达、豁达——达,是看得透智慧和看得开(超脱,不纠结)的心态。这是在“进与退”的基础上上升的智慧境界。

思辨关系

(1)以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进与退。

(2)在人生的进退之间收获达的智慧与心态。

注意思想意义的积极性和说理的辩证性。不能对所有的退全都大唱赞歌,作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进”是我们必需的,而且是应该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是暂时,不是永恒;只是适量,不是无休止。

【参考立意】

1、积极上进,不畏困难。

2、善于退让,海阔天空。

3、进退有致,通达人生。

4、以进退为帆,行人生之船。

【素材链接】

1.【程砚秋】从出名的童伶,倒仓门后无法再唱戏,退回到原点,其后跟王瑶卿从头学起。不给日本人演戏,回家种田,暂时蛰伏。

2.退即是进,与即是得。——洪应明《菜根谭》为人处世懂得谦让才算高明,谦让是进一步发展的资本;人接物能够宽容就是幸福,便利别人是自己方便的基础。退让与舍得往往代表着不动声色的智慧,也代表着人际交往的高情商,对于现代的我们,依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倪萍的《姥姥语录》记录了关于姥姥的这样一件事:刚解放时,姥姥的一家邻居被划为地主富农,他们把十几匹布藏在姥姥家,姥姥担惊受怕为邻居保管。几年后的揭发大会上,这个邻居为了表示自己思想进步,也为孩子的前途着想,竟然揭发了姥姥给她藏布的事情。对这种恩将仇的人,姥姥虽然气愤,最终选择原谅。同村多年,姥姥清楚那并非对方的本性。“不必记恨她,她光恨自己就够受的。”这是姥姥的宽容之心。艰难的岁月更能彰显人性本色,姥姥的退让宽容让倪萍深受教益,给了倪萍大爱的善良与人生的底气,让她在人生低谷里坚强崛起。

4.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博士彭敏成为诗词大会的冠军,这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拥有“诗坛扫地僧”称号的他,本可以与工友们一样日复一日地机械工作,下班后便闲谈,打游戏,但他却跃出了这令人沉迷的舒适区,挤出时间到书店读诗词,没钱买便手抄。雷海为在条件极差的现实中种下理想的种子,在奋斗中找到了闲适与淡然。这就是“进”的精神。

5.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博士彭敏成为诗词大会的冠军,这出乎人们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拥有“诗坛扫地僧”称号的他,本可以与工友们一样日复一日地机械工作,下班后便闲谈,打游戏,但他却跃出了这令人沉迷的舒适区,挤出时间到书店读诗词,没钱买便手抄。雷海为在条件极差的现实中种下理想的种子,在奋斗中找到了闲适与淡然。这就是“进”的精神。

6.但若我们太过执着,便会忘记退,忘记应该舍弃什么,混沌的心中充满疲惫,却忘记留一片晴空给自己。明智的人懂得进退有度,李太白满身傲骨,退出了浑浊的官场,从此历史上多的不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刀笔吏,而是万古流芳的诗仙李白;苏轼丢下了太沉太久的重负,于是他听到了“山间之清风”,看到了“江上之明月”,从此“也无风雨也无晴”;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退隐田园,所以世界上少了一个勾心斗角的陶氏县令,多了一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五柳先生……他们舍弃了许多,也得到了很多。因为有时退,实则为进;舍,实则为争。和事“进”,何时“退”,当然要看你看重什么。

7.进则儒,退则道。就这样,儒与道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两重选择。如果说,孟轲教导世人如何在世事沉浮之中保持赤子之心,那么庄周则为失意者开辟了一条心灵的归路。

【佳作展示】

1.进退有致,达以立世

时代波谲云诡,社会错综复条。纵观当下,“如何为人处世”已经成为所有人为之苦恼的问题。

依我观之,当进退有致,达以立世。

人常言:“冲锋陷阵。”“进”仿佛已然成为一种牺牲的代名词,总以为冲在前面便更容易受到伤害。然而,“进”并不单单只是向前冲锋,它更重要的是报抱着积极的心态向前奋进,它会带领人们开拓天地,在不断探索之中找到自己立身处世的方法。试想一下,若没有进的敦促,你该如何在陌生的环境内快速熟络他人,适应环境,又该如何在从业之时发挥自身最大能力争夺心仪之选呢?故言“进”为箭,破阵立身,占领更高的地势,

然而,一味地“进”却会演变成莽撞若是漫无目的或是固执地向前,总有一天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退”便显得尤为重要.

有人认为“退”是怯懦之人的标配,它是退缩,是缺少胆量和勇气,其实不然。“退”更是一种“进”,它是审时度势,是在发现问题后及时的调整,是退一步后发现更好的发展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求学之路永无尽头,但与其一味埋头苦干,不如退一步想想-我现在在做的,到底是不是适合我的最佳之道。或许退后之后会发现错失的宝藏.退作为另一种“进”,有时也是保身之法,正如刘邦在鸿门宴上借口离席;亦如烛之武上门劝和,没有选择莽撞抵抗秦师,保下了自己的安身之地。以退为进从来不失为一种处世宝典,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

当然,一味地退”亦不可取,否则你永远没有前进的动力,终究会落于混沌之中无处可去。

“进“退”有致后,更为重要的是以豁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生活中苦难艰又险是必然的,而如何对待它却是最大的难题。遇到困难后无法缓解的人比比皆是,而他们就是落入了内心的枷锁。我们要学习的,是苏轼那样何吟啸且徐行”的豁达,在遇到任何学习或工作中的困难时勇敢面对,这才是永保自身的绝技。

“进”“退达”三者从来不是相互对立,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把它们发挥到极致,才能在这个社会里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掌握为人处世的最佳办法。

因而谨记,“进”以破阵,“退”以守己,勿忘通达立自身。

2.进退皆有时,得失当豁达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在人生的海洋上,何时扬帆,何时落锚,何时一舟孤行,何时千帆竞发,皆取决于我们。进与退如同潮起潮落,相伴相生,缺一不可,而豁达的心境则帮助我们在波涛汹涌中找到恰当的立足点,使我们得以处变不惊,行舟沧海。

进,是奋斗,是开拓,是奠定未来,是发掘当下。进让我们有更广阔的未来,给我们更包容开放的舞台。譬如求学,我们力争上游,出类拔萃,是为了自身修养的积淀。我们不断前进,从书山题海走向科技前沿,从历史的余烬深处找寻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进,始终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无论荆棘塞途还是童山濯濯,因为它赋予我们同时代接轨的能力。

那么,何时当进?志得意满当进,前路未卜亦当进。向上是我们离开原地的动力,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应该坚持的东西。

退,却不仅仅意味着向下,也意味着扎根地底。退,不应是字面上的节节败退,而应是藏锋守拙,蓄势待发。相比于冲锋陷阵,超越自我的进,退教会我们淡泊名利,提点我们认识自我。从进中抽身后退,我们稳固了根基,保留了实力,也通过恰当的距离去看清世界的本质。人际关系中的退,免去了针锋相对的计较,而留住了且行且惜的美好。退与进一样必要,待人接物,不能缺少退让。

退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自知,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退是一种能力,步出世俗的羁绊,放弃那些本就不该坚持的东西。

苏轼的水月之辩,把进与退的扶择变得豁达开朗。时光飞逝,万物流转,狭隘的进淹没在从不止息的江水里,固执的退在动荡的阴晴圆缺里迷失了方向。无论我们选择进还是退,都会有得与失的博弈。在平衡进退之间的矛盾的同时,我们更应去企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和达观。进的时候,勇于发声,敢为人先,保持那份舍我其谁的少年英气,退的时候,毫不犹豫,悦纳结果,坚守那颗纤尘不染的纯朴初心,如此,我们才能在不息的流水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圆缺有时的变幻中持守生命的本真。

前途无限,乘风破浪有时,归帆去棹有时,我们在达观的心境中看清一切得失,于是进退有度,收放自如,总能到达我们想去的远方。

3.进退中成就通达人生

奋进者曰:历史从来只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青睐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迂回者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前有断崖当思退,执意前行身骨碎。事实上,作为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一种方略,“进”和“退”都是人生顺畅处世的锦囊与技巧,二者同等重要。那么,我们何妨在进退中成就通达大气人生吧。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克已而出;为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为官处事,亦或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懂得适时以退为进,为潜绩的进暂时牺牲显绩;为百姓幸福的进暂时牺牲个人名利;为生态环境的进暂时牺牲经济发展效益。正可谓,“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懂得适时而退,方为大智!

进者向前,退者向后,人们往往褒进者贬退者,以为退者不思进取,消极落后。其实并非全然如此。古时蔺相如不与廉颇争列,引车避匿,引病避朝,以大局为计而“退”,终得将相和之“进”;齐桓公欲任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则举荐管仲,以一己之“退”,成齐国霸业之“进”;诸葛亮街亭战败,以自贬三级之“退”,成蜀汉政治团结之“进”。可见,懂得适时而退比进更为重要。

杨善洲退休后植树造林,尕布龙退休后扮靓荒山,赵亚夫退休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无数优秀党员干部,用一生一世的赤胆忠心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求“进”,用无怨无悔的灵魂誓言在个人利益上处“退”,诠释出正确处理人生和事业的“进”“退”之道。事实上,唯有深刻把握“进”与“退”的辩证关系,明白进中有退,退中有进,方能最终做出有利于百姓、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正确抉择。

进退之间,尽显通达智慧。“进”与“退”,方向虽不同,但却彼此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某些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深刻领悟退与进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拼搏进取,退一步干劲不懈,进一步担当有为,退一步余热不退,唯有如此,才可不负党和人民的神圣重托!

4.稳泛沧浪空阔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清?浊?吾何为?这个不朽的难题,至今仍振聋发聩。

“进”似乎是中国文人理所当然的选择。“学而优则仕”,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奉“达则兼济天下”为圭臬。成功者比比皆是,如苏秦,一朝成名天下知,貂裘于金,门庭若市。然而当黄金时代逝去,时局污浊,“进”成为“满腹不合的宜”。屈原一腔孤勇,忠心直谏,却在社会背景下成为注定的悲剧。汨罗江一跃,虽成就伟岸人格,却也为生命落下悲哀的句点。

因此,“退”虽为无奈之举,但仍是审时度势之后的理智抉择。一方面,“退”需要当断则断的决心与魄力。阮籍、嵇康看似狂放,湎于老庄之学,但仍然身陷泥沼,心系国政。《广陵散》终,实际未曾退隐的狂士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退”绝非躺平。谢安蛰居数年磨炼心志,陶潜隐于田间成文坛之大宗。他们均非随波逐流之辈,而是在世俗意义要外寻求另一种人生价值。

人生恰如于沧浪之水上行舟,进与退属实寻常。那么,如何在进退不定间守住初心,活出通透人生?我以为,关键石于“达”。“达”,意为通达,豁达,它指向一种智慧,乐天兼而有之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

进退之前,恰需要明辨时局的智慧,看得长远,看得明白晓畅,才能做出适宜的抉择。柳永于年少时大放厥词,困于一时意气,退而避于秦楼楚馆间,将鼎盛年华尽数付与“浅斟低唱”。然而退则退矣,年老后他又囿于世俗眼光选择入仕,遭人耻笑“先拈针线伴伊坐”。闹剧的铸成,正是由于在进退面前缺少对自身理性的观照与对时局客观地审视,少了一份通达的智慧。

而当进退之局已成,则需要对已有人生境遇乐观接受,成就坦然而欢愉的人生姿态。苏轼经乌台诗案身心俱损,悲哀有之,愤慨亦有之。然而此时虽不得已而退,祸事终已铸成,哭之无益。“好竹连山觉笋香”“人间有味是清欢”。在无可避免的进退面前,专注于过好当下,而非画地为牢,困于进退之举本身。进,则砥砺奋发;退,则处变不惊。顺进退之势而为,此之谓豁达。

人生起伏不定,进与退皆常事。而在进退之间,怀揣“达”的智慧与气度,亦可“稳泛沧浪空阔”。

5.进退为基,通达为上

《论语》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向我们道明为人“进退”的即时性和辩证性,也晓喻我们为人要勤于进德修业,但窃以为,进退中蕴含着辩证统一,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达”的自我实现中。

何为“达”?孔子自言“从心所欲不逾矩”,追寻自我的心灵选择,实现自己的愿望,抑或是达到圆融平和的境界。换言之,进退从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表征或路径,但我们想去的彼岸则是时代浪潮或个人内心已经锚定的。

在当下充斥着“工具理性”和“实利氛围”的空气中,人们都希望不断前进,而排斥鄙弃后退。但我们须知,后退亦是一种积蓄,整理衣衫,继续奔赴彼岸。韩愈年少轻狂,这位曾经写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的文坛大家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却自负地认为“人未学而能”,最终八考六败方走上仕途,这看似是机会的浪费消耗,若不经后退失利的反思,韩愈又怎会对“从师之道”有如此深刻的体悟?同样的,若没有为官初期的郁不得志,困于幕府,韩愈又怎会深入士人,体察文章流弊,结交有识之士,最终实现“古文运动”这个伟大的文学改革?人往往在前进时忽略脚下的足迹,眼中只有实利的目标或心灵的彼岸,但后退可以使找们获得全局的视野,审视一路的步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进”?

除却“进”本身的意义,“退”亦是清醒的选择,当“进”本身不产生正面意义上时,靖节先生自知无法对抗官场的污浊风气,便决然解印归田,在山水诗词的世界构建自己的乌托邦,最终更加以隐逸诗人的身份被后世,何尝不是由退至达的典范?诉诸当下,“内卷”风气甚嚣尘上,人人被迫进入永不停下的飞轮之中。找们应该审慎对待,在自已身上革剔去时代发展中难以避免的暗面,正如尼采的号召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而如何平衡进退以至达,中庸说:“君子时中性也。”即选择恰当的时机,顺势而为,将自己与时代的契机结成纽带,做到如此,方能“立义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定而后发,发必中矣。”进退之间,彰显的是人的格局与视野。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你我历尽进退荣辱,皆能悠游顺逆之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