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志寺塔基地宫——尘封千年的珍宝

 Michael430 2023-02-04 发布于中国香港

静志寺塔基地宫

1969年5月,河北省定县(现定州市)电力公司在挖沟时,意外发现了尘封千年的静志寺塔基地宫,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Image

静志寺塔基地宫

在静志寺塔基地宫4.7平方米的面积内,不仅绘有精美的北宋壁画,还出土了汉代至北宋金、银、玉、石、瓷、木、铁器及丝织品等文物700余件,战国至北宋的钱币27000余枚,珍珠22克,这是我国佛教史和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静志寺塔基地宫也因其重要的文物价值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Image

塔基地宫出土的北宋琉璃葡萄

2022年1月,清华大学古迹协会定州文物调研支队在指导老师李路珂副教授的推荐下前往定州,考察了定州博物馆内静志寺塔基地宫的出土文物和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内的壁画保护现状,出于对壁画的保护,支队成员在参观地宫的过程中未进行拍摄活动。现将关于静志寺塔基地宫的调研报告梳理如下。

Image

塔基地宫内重要文物出土位置

静志寺塔基地宫的建筑和壁画

现存地宫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建的横穴式地宫,南面开拱券门,平面近似正方形。地宫四角立柱,柱头有砖砌斗拱,补间砌把头绞项造斗拱一朵。

Image

地宫出土的北宋白釉龙首净瓶和绿釉波浪纹净瓶

斗拱上为砖砌盝顶覆斗式屋顶,顶部开口,上盖一石雕歇山式屋顶。屋顶正中原本应悬挂菱花铜镜一面,被发现时已掉落在地面木几之上。木几上还放有三个铜灯。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定州博物馆展出静志寺塔基地宫模型外观(左上)和内部(右上);静志寺塔基地宫屋顶照片(左下)和出土文物平面图(右下)

Image

北宋菱花形铜镜

Image

唐代鹊尾铜柄炉

静志寺塔基地宫墙壁上各面均绘有精美壁画。北壁为礼拜图,上绘10个僧人双手合十,站立在写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字样的灵位两侧,背景中黄叶凋零,气氛严肃而悲凉。灵位的出现,是舍利瘗埋制度在宋代进一步中国化的表现。

Image

北壁礼拜图(复制品)

西壁为帝释礼佛图,画中帝释头戴宝冠,上穿大袖衫襦,下着绛纱长裙,腰系长带,足蹬翘头丝履,手持拂尘,状若贵妇;帝释身前有侍女捧桃引路,身旁有二童随从,身后莲座木牌上书“帝释”。

Image

西壁帝释礼佛图(复制品)

东壁为梵王礼佛图,画中梵王头戴宝冠,身着大袖宽袍,肩披绿色帔帛,足蹬翘头履,形象威武;梵王身旁有二侍童扶持,身前有侍童手捧莲花引路,莲花盛放于仰莲纹碗中;身后莲座木牌上书“范王”。

Image

东壁梵王礼佛图(复制品)

南壁券门两侧各绘天王像一副,天王全身戎装,右手持剑,头部有背光,足下踏有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夜叉,东侧天王左手托塔。整个画面个人一种威风凛凛、咄咄逼人之感,让人望而生畏。

Image

南壁天王像(复制品)

静志寺塔基地宫内四壁壁画的内容合起来就是一幅涅槃变,但尚未出现涅槃佛像,其特征与庆山寺塔基地宫壁画所表现的场景相类似,可能是受到唐代此类题材的影响。相比而言,年代较晚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壁画中出现佛祖涅槃的形象,是为北宋时期舍利瘗埋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

Image

唐代鎏金铜佛坐像

地宫四壁壁画和顶部留有多处太平兴国二年(977)五月二十二日(即地宫封门砖上所书重葬日期)的题记,内容大多为定州各佛寺僧人和当地民众向地宫供奉器物的记录,反映了重葬舍利当天的盛况。此外还有一些刻划而成的题记。

Image

地宫内彩绘斗拱,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

此外,在地宫的立柱、斗拱、额枋、拱眼壁上均有云纹、莲瓣纹等纹样的彩绘,颜色鲜艳,保存完好。拱券门外侧也饰有云纹,上方有彩绘的把头绞项造斗拱。

Image

地宫内彩绘斗拱,图片来源于网络资料

地宫出土文字资料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在笔者看来,静志寺塔基地宫最为独特之处在于其舍利瘗埋跨越从北魏到北宋的多个时代,经过多次重葬,且均留有清晰的文字记录,为探索静志寺的历史变迁、我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和定州当地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Image

地宫出土舍利的层层容器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文字资料主要包括:

  1.   北魏兴安二年(453)石函,为我国目前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舍利石函,也是目前发现的仅有的两个有明确纪年的北魏舍利石函之一(另一个是定州华塔出土北魏太和五年(481)舍利石函),为文成帝复法时制作。石函表面刻有铭文“大代兴安二年岁次癸巳十一月□□朔五日癸□”,最后一字当为地支,依字形看应当是“卯”。

Image

北魏兴安二年(453)石函

Image

北宋贴金木瓜

发掘报告称该舍利石函出土于塔基西部,但根据发掘现场照片来看应当位于地宫东北侧,贴墙摆放,口朝上,盝顶朝南,内部盛有一小瓶。此处发掘报告描述可能有误。

Image

出土时放置在北魏石函南侧的白釉圆托五足薰炉

2.  “大隋大业二年”铭舍利石函,为隋代瘗埋舍利的七重葬具的最外一重。石函方形盝顶,内部刻莲花一朵,顶部为隋大业二年(606)铭文,应当为内部盖形石志铭文的标题。石函侧面还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重葬时所写墨书题记,已漫漶不清。

Image

北宋绿釉桃

该石函在最后一次瘗埋中仍然作为盛放舍利的最外一层葬具,被放置在北壁中部,与北壁壁画正中“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灵位相呼应,占据了整个地宫最核心的位置。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隋代舍利石函(左上、右上)和盖形石志(左下、右下)

Image

黄釉鹦鹉壶,出土时放置于石函之内,为定窑瓷器中少见的彩釉瓷

Image
Image

鎏金铜天王像,出土时放置于石函之内

3.  盖形石志,为隋代七重葬具中的第二重。正中为隋大业二年(606)铭文,与石函顶部的标题对应,记载隋仁寿三年(603)发现舍利,并于隋大业二年(606)建灵塔缄藏一事。四个坡面刻有唐大中十二年(858)再次瘗埋舍利时所刻《唐定州静志寺重葬真身记》,记载隋代瘗埋舍利的历史、会昌法难中寺庙被废、唐大中三年(849)重新发现北魏及隋代舍利石函并建新塔瘗埋之事。该石志还记录了随葬物品出土情况及新供入天祐寺舍利之情况。

Image

汉鎏金铜蚕

据石志末尾“函中盖上面四厦寄之记”可知该石志原本应当放置在石函内部,但发掘报告显示石志出土时放在地宫西壁正中,上面洒满了钱币。

Image

蕉叶纹石罐

4.  鎏金錾花铜函,为隋代七重葬具的第三重。通身鎏金,表面阴刻菩萨像、天王像、狐狸、夜叉、朱雀、天马、金翅鸟等纹饰。外壁各面左右两侧各刻一行铭文,共8行,每行10字,为隋大业二年(606)所刻,记载隋仁寿三年(603)发现舍利,制作表里七重葬具并于隋大业二年(606)葬入殿内的过程。此外,函盖内顶满布墨书题记,但难以辨识。

Image

北宋黑白釉轿

发掘报告未指明铜函出土位置,但从发掘现场照片来看,放置在盖形石志上方,内部盛有净瓶、贴塑花纹罐等瓷器的方形容器应当就是隋代的鎏金錾花铜函。此外,发掘报告将铜函外壁铭文倒数第二个字误作“塔”,实际应同定州博物馆介绍为“殿”。

Image

鎏金錾花铜函

5.  錾花刻字银塔,唐大中十一年(857)造,为单层六角形塔,由座身、刹顶组成。座为六曲花瓣形盘式,与塔身之间有银丝缀连。塔身各面均饰以鱼子地,分别錾刻牡丹纹、莲纹、云纹等,部分花瓣、叶面鎏金。六角攒尖顶,坡面为牡丹花纹饰,垂脊末端饰花蕾状宝珠(现仅存一个),刹顶为球形宝刹。六根角柱上錾刻铭文,记载了静志寺在会昌法难中被毁及重建的时间,以及僧众于大中十一年(857)造此银塔一事。

根据发掘报告,此银塔出土时放置于隋代舍利石函内。

Image

錾花刻字银塔

6.唐龙纪元年(889)石棺,白石质,分棺盖、棺身。棺前高后低,前宽后窄,盖呈弧形,棺身一侧有铭文,记载唐龙纪元年(889)因修盖佛龛发现舍利石函并重葬的过程。

根据发掘报告,此石棺出土时放置于地宫东南角,内部放有大量玉料及铜器。

Image

唐龙纪元年(889)石棺

Image

《无常偈》石棺,出土时放置在唐龙纪元年(889)石棺北侧,棺盖放置在地宫西南角

7.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石志,方形,白石雕刻,铭文记载了唐代建造静志寺塔、五代时寺庙被毁、北宋开宝九年(976)发现塔身及地宫内舍利、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至二年(977)新筑塔基并在旧基内发现舍利石函而最终将三处舍利重葬于地宫内的全过程。该石志详细记录了三次发现舍利时获得的唐代及以前随葬物品,以及北宋重葬时新葬入地宫内的物品,是研究静志寺塔及地宫内出土文物的详实资料。

Image

水晶凤凰与唐金花银叠胜

根据发掘报告可知此石志出土时放置在隋代舍利石函上方,石志上还放有木雕天王像两个(其中一个已掉落)、隋代彩绘描金菩萨立像三尊和木雕贴金莲花一盆(发掘报告中所称“图十四、十五”有误,将隋代盖形石志误作北宋石志)。

Image

北宋石志

Image
Image

彩绘木雕力士像

Image
Image
Image

彩绘描金菩萨立像,即盖形石志唐代铭文描写的放在舍利石函内的“四珉像”中的三个

Image

木雕贴金莲花,博物馆未展出,图片来自发掘报告

8.  封门砖,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封闭地宫时所用,上有施舍人墨书题记,其中提到的“金莲华一盆”即为放置在北宋石志上方的木雕贴金莲花。

Image

封门砖

8.  其余带有题记的随葬器物,比较典型的有北宋鎏金錾花银塔两座、鎏金錾花凤凰纹三兽足银薰炉等。根据发掘报告,上述三件器物出土时均放置于隋代舍利石函之内。

Image
Image

北宋鎏金錾花银塔(右图中的银塔未展出,图片来自参考文献[3])

Image

鎏金錾花凤凰纹三兽足银薰炉,可见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题记

从以上文字资料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静志寺瘗埋舍利历史的信息。盖形石志上隋代铭文有“大隋仁寿三年五月,因修燕魏废塔,遂奉舍利有四”,其中燕即指十六国时期定都中山(今定州)的后燕,表明静志寺在十六国后燕时期即建有塔,为静志寺有文字资料可考的最早建筑。

Image

鎏金铜七佛造像

由北魏石函铭文可知静志寺瘗埋舍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魏,隋代盖形石志铭文清晰地表明了该舍利石函当时藏有四粒舍利。然而,对于静志寺在隋、唐、北宋时期的历史,笔者仍有一些疑问。

Image

金漆木雕阿育王塔(左)与北宋乾德三年阿育王铁塔(右,钱俶造)

(一)隋代的静志寺:舍利是埋在塔下还是殿内?

隋代是我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仁寿元年(601)、二年(602)、四年(604)隋文帝三次下诏建舍利塔,总共建设至少111座塔,并派人分送舍利供奉,大大推动了舍利塔建筑和舍利葬具的发展,竖穴式塔基地宫也在此时兴盛起来。静志寺在隋仁寿三年(603)发现北魏瘗埋舍利,自然应建塔供奉。

Image

鎏金铜五钴铃

然而,此处舍利的瘗埋方式存在疑点。现有多数文献,如王丽花《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银塔及相关问题》等,均根据盖形石志上“特建灵塔”铭文推断此时舍利被葬入塔基地宫。

Image

彩绘木雕力士像(五代-宋)

但鎏金錾花铜函铭文末尾称“至大业二年十月八日内于殿内”,盖形石志上唐大中十二年铭文开头称“至大业二年丙寅岁十月八日再扃于正殿之下”,均指出舍利瘗埋于殿堂之中而非塔基地宫内,似与盖形石志隋代铭文中的“特建灵塔缄之”矛盾。

Image

北宋白釉“官”款托盏

虽然塔基地宫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通常不被称为“地宫”而更多称为“地府”,但地宫与“正殿”的区别还是相当明显的,况且隋代修造的地宫通常为竖穴式,外观与殿堂迥异,更不可能被称为“殿”。由此观之,这两条文字资料确实反映出舍利瘗埋可能另有其处。

Image

莲花宝子鹊尾铜柄炉

盖形石志上的唐代铭文中有“明年十月,因徙弥勒大像,于正面发旧基,得石函二,一大一小”的文字,表明唐代重建静志寺时在迁移弥勒大像的过程中掘开了隋代的地基,发现了隋代和北魏的两个石函。

Image

隋涂金弦纹石盖盒

笔者认为,弥勒大像应当供奉在殿堂建筑内而非塔内,相同时代的实例可参考佛光寺东大殿原址上在会昌法难前存在过的“弥勒大阁”,其建筑为三层七间的宏伟殿堂。而佛塔内一般空间有限,供奉佛像较小,也不大可能称之为“大像”。

Image

北宋白釉龟

因此,迁移弥勒大像所掘开的“旧基”,应当就是隋代正殿的地基,可以进一步印证此处舍利其实瘗埋于正殿之下。

Image

出土的唐乾元重宝与秦半两

值得一提的是,隋代确实有将舍利瘗埋于佛殿之下的实例,如房山石经山雷音洞地宫,而静志寺的文字资料则提醒我们应当对这种特殊的舍利瘗埋制度给予更多的注意。

Image

隋代鎏金錾花银塔

隋代所建静志寺塔,证据可见于鎏金錾花铜函铭文中的“即建大塔”,此句应指隋代新建塔而非燕魏旧塔,否则北魏石函上铭文末尾应当出现“即建大塔”四字。

Image

铜法轮

笔者认为,定州为隋文帝首次下诏建舍利塔的三十州之一,供奉舍利氛围浓厚,此“大塔”可能供奉有另外来源的舍利。此外,盖形石志上唐代铭文仅提到新施入的天祐寺舍利两粒,而北宋开宝九年(976)却在唐塔的塔身和地宫中发现了多达十八粒舍利,其中多出来的部分或许就源于隋代建造的这座“大塔”。

Image

鎏金铜奁(汉)

至于盖形石志上所提到的“特建灵塔缄之”一语,其中的“灵塔”未必与铜函上的“大塔”相同。“大塔”应该是立于地表而规模较大的塔,“灵塔”在此处应指藏有北魏石函中舍利的塔,并不限定形制,有可能就是指七重葬具中位居第五重的鎏金錾花银塔。该银塔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银塔形舍利葬具,经浙江省博物馆黎毓馨先生考证,确认为隋代器物。

Image

北宋定窑白釉划波浪纹法螺

隋代铜函铭文中的“更作真金宝碗,琉璃等瓶,上下累叠,表里七重”和盖形石志上描绘舍利出土情景的“大函内……内金函,函中有七宝缭绕银塔,内有琉璃瓶二,小白大碧,两瓶相盛”可以证实隋代静志寺瘗埋舍利使用的是舍利石函-盖形石志-鎏金錾花铜函-鎏金錾花银碗-鎏金錾花银塔-蓝绿色大腹敞口玻璃瓶-银莲花盖方形玻璃瓶组成的“上下累叠,表里七重”葬具,而将舍利瘗埋于正殿之下的做法亦十分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提供了重要实例。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鎏金錾花银碗(左上)、蓝绿色大腹敞口玻璃瓶(右上)、银莲花盖方形玻璃瓶(左下)、舍利(右下)

(二)会昌法难后的静志寺:是否在七帝寺旧址上建成?

隋代的静志寺在唐武宗灭佛运动中被毁。錾花刻字银塔铭文“静志寺会昌六年毁废,佛像俱焚,宝塔全除”,可见静志寺当时被毁之惨状。根据盖形石志上唐代铭文,唐大中二年(848)开两寺,即静志寺和善心寺,第二年便有了发现隋代瘗埋舍利一事。此后十年用于建造新塔,至大中十二年(858)新塔建成,舍利从开元寺(定州第一大寺,故会昌法难中得以幸存)被迎往静志寺塔供奉。同时,天祐寺所藏两粒舍利也被供奉于静志寺塔中。

Image

木雕佛像龛(左)与金漆木雕弥勒佛像

根据北宋石志可知,经过唐代这次瘗埋,静志寺塔身内供奉有九粒舍利,随葬品包括一件银棺和一件银瓶,地宫石函(即隋大业二年石函)内供奉有九粒舍利,随葬品包括一件银塔(即錾花刻字银塔)和两件琉璃瓶(即隋代七重葬具中的最内部两重)。可见此时静志寺供奉的舍利数量大大增加,唐代人将一部分舍利转移到了塔身上的天宫中。

Image

唐代鎏金錾花银棺

盖形石志上唐代铭文中出现的几座寺庙是值得注意的。开元寺,静志寺,善心寺和七帝寺同时出现在了这篇铭文中,这为研究定州历史上佛教的发展和佛寺的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北宋欧阳斐《集古录目》中的《正解寺碑》中提到七帝寺在隋文帝时改名正解寺。清道光十八年(1838)沈涛在开元寺废寺访得正解寺碑残石一块,光绪十三年(1887)当地人又发现另外三块残石。赵生泉先生对这四块残石做了缀补工作,从残存内容可知七帝寺确实在隋开皇十六年(596)改名。民国初年,《七宝瓶铭》和《重修七帝寺碑记》同出于开元寺塔南侧,表明七帝寺与开元寺位置基本相同。

Image

北齐天保六年鎏金铜佛立像和坐像

因此,现有文献如开元寺塔文管处贾敏峰所作《定州开元寺历史沿革考》大多称七帝寺也即正解寺为开元寺前身,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为现名。然而,石志铭文内容为七帝寺僧人陶真所讲述,而其中内容又涉及到开元寺,如果七帝寺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改为了开元寺,则陶真必不会自称为七帝寺僧。因此,笔者认为七帝寺为开元寺前身的说法并不准确。

Image
Image
Image

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银钗(左上、右上)、银钏(下),盖形石志记载舍利石函内曾放置“金银钗钏”

此外,静志寺塔基地宫发掘报告中认为静志寺于大中二年(848)在七帝寺旧址上重建。然而,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文字资料仅盖形石志上有两处提及七帝寺,从中并不能清晰地看出静志寺和七帝寺的关系,而出土碑石又表明七帝寺原址位于开元寺以南,与现今静志寺塔基地宫位置偏差较大,故静志寺并不太可能是在七帝寺旧址上重建的。因此,七帝寺此时很可能是与开元寺并峙相邻的一座独立的寺庙,其名称可能已经从正解寺改回原名。

Image

石桃

(三)唐末的静志寺:出土的石棺从何而来?

除了为人熟知的大中十二年(858)瘗埋,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唐龙纪元年(889)石棺还揭示了静志寺在唐末的一次较小的重葬活动。据石棺铭文,静志寺在唐龙纪元年(889)“因修盖佛龛掘得石函一所,内有金棺银椁”,而后于当年七月二十五日“重葬于斯”。由北宋石志铭文可知该石棺内有舍利三粒,在“旧基取土”的过程中被发现,后与塔身、塔基内发现的十八粒舍利同时葬入地宫。

Image

北宋玻璃钵

值得注意的是,石棺铭文和北宋石志都称发现的是“石函”而非“石棺”,而从北宋石志的记载中看全文梳理器物时“棺”和“函”分得很清楚,应该不至于将二者相混淆。因此,这处舍利瘗埋可能本来也是有石函作为外层葬具的,而北宋重葬时或因地宫内空间不够而将石函去掉了。

Image
Image

根据石棺铭文,这处舍利是在修盖佛龛的过程中发现的。佛龛通常开凿于岩壁上或者砖石塔的塔身上,极少有在平地上或者殿堂内修建的实例。另一方面,北宋石志也证实了唐塔塔身藏有相当数量的舍利。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的“修盖佛龛”,应当是在唐塔塔身上开凿佛龛,意外地挖到了此前建塔时安放的一处舍利石函,后将其瘗埋于塔基地宫中,与“重葬于斯”的铭文也相符。

Image

錾花金棺,出土时放置于石函之内,北宋石志对其也有记录

(四)北宋的静志寺:现存地宫是沿用了唐代地宫吗?

黎毓馨认为,静志寺北宋时沿用唐代改造的塔基地宫。然而根据北宋石志,宋太宗即位后静志寺“于佛殿东讲堂西筑石塔基三间,旧基取土又掘得石函一所”,新筑的石塔基必然包括地宫,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留有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题记的塔基地宫,否则无必要专门提及塔基。

Image

北宋双耳贴像炉

同时,该塔基应当为重新选址而非依静志寺旧建筑基址而建,否则“佛殿东讲堂西”的位置描述就显得十分冗余了。“旧基”出土了唐龙纪元年(889)重葬的石棺,应当为唐塔的塔基,而“旧基取土”也表明了此处塔基应当处于快要被废弃的状态。因此,可以据此认为,静志寺北宋塔基地宫为重新选址建造,并不沿用唐代地宫。

Image

北宋白釉刻莲纹盖碗

由于现存地宫并非为唐代遗存,判断唐大中年间所筑地宫为横穴式就显得证据不足了。虽然横穴式地宫在唐高宗时期已经出现,但竖穴式地宫仍然广泛存在,如五代的雷峰塔地宫、北宋的大报恩寺塔基地宫都是竖穴式的,因而并不能排除静志寺晚唐地宫仍然为竖穴式的可能性。

Image

北宋白釉圆托五足炉

另一方面,石棺由“旧基取土”发现,说明石棺本来葬于石函下方的土层之中,而这样向纵深方向延伸的瘗埋方式在类似于大报恩寺塔基地宫那样的竖穴式结构中比较容易实现。因此,从现有证据来看,静志寺唐代地宫更有可能是竖穴式的,到了北宋时期才改建为横穴式。

Image

鎏金錾花刻字银净瓶,即北宋石志所记载“新施舍银净瓶一”

从发掘现场照片可以看出,北宋的静志寺塔基地宫内堆满了当地僧众供奉的各种器物,舍利石函中也放入了银塔、银炉、金棺、鎏金铜雕天王像、黄釉鹦鹉壶等器物,使得盖形石志和鎏金錾花铜函被取出放在石函外,打破了隋代七重葬具的格局。北宋静志寺塔基地宫采取的相对自由的葬具组合形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定州民众对供奉舍利的极高热情,是北宋初期佛教在定州空前繁荣的真实写照。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静志寺瘗埋舍利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静志寺在后燕时已经建塔,北魏大代兴安二年(453)制作舍利石函并瘗埋舍利;隋仁寿三年(603)清理塔基得到北魏石函和舍利,随后制作七重葬具安放舍利,同时兴建大塔,大业二年(606)将舍利石函瘗埋于正殿地下;唐会昌六年(846)静志寺被毁,大中二年(848)重建,大中三年(849)发现隋代舍利石函,大中十一年(857)制作錾花刻字银塔,大中十二年(858)静志寺新塔建成,隋代舍利石函葬入地宫,另有天祐寺等处舍利葬入塔身之内。

Image

北宋白釉榴形盖盒

唐龙纪元年(889)在塔身上开凿佛龛发现舍利石函,随后重葬入地宫内;北汉天福十二年(947)静志寺再次被毁;北宋开宝九年(976)塔身及塔基地宫的舍利被取出,太平兴国元年(976)至二年(977)五月新建横穴式塔基地宫,即现在看到的静志寺塔基地宫,并发掘出唐代塔基地宫内唐龙纪元年(889)重葬的舍利石函,太平兴国二年(977)五月二十二日重葬舍利,当日有大量僧众前来施舍器物并在地宫内留下墨书题记。

Image

北宋白釉桃形盖盒

经过以上各次建塔及瘗埋舍利的活动,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文物遗存丰富的静志寺塔基地宫。

参考资料:

[1]河北定县发现两座宋代塔基[J].文物,1972(08):39-51 66 71-72.

[2]王丽花.北宋初期定州佛教的盛行[J].文物春秋,2015(04):26-33.DOI:10.13635/j.cnki.wwcq.2015.04.004.

[3]王丽花.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银塔及相关问题[J].保定学院学报,2019,32(02):84-90.DOI:10.13747/j.cnki.bdxyxb.2019.02.013.

[4]王睿.6~12世纪塔基地宫、天宫奉纳瓷器[J].南方文物,2021(03):100-108.

[5]黎毓馨.隋代初建、晚唐改造、北宋沿用的定州静志寺塔地宫[M]//心放俗外—定州静志、净众佛塔地宫文物.北京:中国书店,2014.

[6]冯贺军.《重修七帝寺碑记》释解[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2):62-75 158-159.DOI:10.16319/j.cnki.0452-7402.2005.02.006.

[7]赵生泉.《正解寺残碑》缀补[J].文物春秋,2003(04):57-62 78.

[8]贾敏峰,贾宝峰.定州开元寺历史沿革考[J].文物春秋,2006(03):11-13 28.

[9]黄秝人,王泉,雷雨,董补顺,张建国,王海,熊其亮,沈利华,祁海宁,龚巨平,周保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发掘简报[J].文物,2015(05):4-52 2 97 1.DOI:10.13619/j.cnki.cn11-1532/k.2015.05.001.

[10]黎毓馨.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宫发掘简报[J].文物,2002(05):4-32 1.

[11]刘来成.河北定县出土北魏石函[J].考古,1966(05):268-275 311-313.

[12]冉万里.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13]孙彦平,齐增玲.珍贵的北宋塔基地宫壁画[J].文物春秋,1999(04):43-46 62.

清华大学古迹协会

传承梁思成先生营造学社之精神

走访调研各类型古建筑

实地踏查  交流学习 

分享传递优秀古建筑文化

感 谢 阅 读

图文 | 汉水长流

排版 | 桑宛萱

审校 | 当年公瑾

图片来源 | 除注明外均为作者拍摄

特别鸣谢 | 定州市文保所、清华建筑学院李路珂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