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2 寻觅西湖边及群山中的那些摩崖石刻(一)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3-02-04 发布于湖北
102 寻觅西湖边及群山中的那些摩崖石刻(一)
李延福
2021-08-28
阅读 286

        杭州西湖及群山之美,不仅在于其山水之胜景,更在于其自然与人文的交流互动。

        盛行于北朝,散布在西湖边及群山中的众多摩崖石刻,一直延至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以后,还在延续。随着历史的发展,摩崖石刻的形制及承载的人文内涵,也不断拓展和丰富。这都是先人们一笔一刀留在石头上的 “石质檔案”。它们藏于山水之间,立于岩崖之上,记录着历史沧桑变化的脚步,闪烁着文化艺术之光,彰显出杭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它既是先人和自然互动的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先人和当今人们相互呼应、对话的一个寄托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

        藏于西湖边、群山中的摩崖石刻,呼唤我们去寻觅它们,唤醒它们。

        以下收录的这些历代石刻文字,是我有意无意之中,前些年在游览西湖、群山时,按图索骥寻找发现的。但因本人学识贫乏,鉴赏水平肤淺,虽经文献索引,对有些题刻仍有许多不懂不明之处,现分享与各位朋友,望多多指教为感。

                        20210820

目录

第一辑

一、凤凰山区域印记(凤凰山、月岩、将台山、石龙洞、玉皇山、慈云岭造像、南、北观音洞、玉皇山南麓吴越郊坛遗址)、杭县公署布告一七一号令碑、梵天寺经幢题刻、闸口白塔题刻)。

二、九华山印记(万松书院)

三、南屏山印记

四、 吴山印记

五、灵隐飞来峰印记

六、其他(弥陀寺题刻、大麦岭题刻、石函路题刻、西冷印社题刻、孤山题刻等、杭州孔庙〈略〉)。

七、补遗(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紫云洞、黄龙洞 、龙井寺)

一、 凤凰山区域印记

        凤凰山古称凤山,位于杭州西湖东南面。南临钱塘江,北靠西湖,东接万松岭,西起慈云岭。其主峰海拨178米,因山势如同展翅欲飞的凤凰而得名。

        凤凰山,在杭州城市发展中取重要地位。自隋肇建洲治,五代吴越设国治,设郊坛于玉皇山南麓,于慈云岭一带凿石造像。公元1138年,南宋建都临安府,在凤凰山东麓建筑皇城…。经百余年的不断扩建和整修,依山造园,布置宫殿,方圆九里。

        凤凰山区域摩崖石刻,最早出现于五代越国和宋朝时期。其中,不乏蔡襄、司马光、赵构等名家之作。此后,多为政治或文化名人触景生情、应时对景而作。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留承于今,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圣果寺遗址

        圣果寺又名胜果寺,位于将台山与凤凰山交界的苕帚湾尽头。该照片是从宋城路上山時所摄。

       圣果寺既是著名古刹,又是南宋禁苑。由文喜禅师初创建于唐乾宁早间(894一898)。五代吴越時,吴越国王钱镠在石壁上镌刻“西方三圣”及十八罗汉,北宋初期改名为胜果寺。南宋在杭建都后改为殿司衙。直至元代至正年间(1341一1368)寺院彻底被毁。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重建。1958年寺院被拆毀,僧侣遣散,仅存遗址。

        照片山道右去“忠实”题刻、十八罗汉石像、西方三圣佛像、“凤山”石刻、凤凰亭。左山道西去月岩、將台山、玉皇山。

“忠实”题刻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绍兴三十二年(1162)禅位于宋孝宗,自称太上皇。),于绍兴十七年(1147)所书,落款已无存。

       “忠实”题刻为楷书平列,高92厘米,宽182厘米,字径85厘米。

十八罗汉石像

        过忠实题刻前行,离“西方三圣”佛像(又称三佛石)不远的小山坡上,可看到散在分布的十八罗汉小石像(我数了一下只剩17个)。

  “西方三圣”佛像,俗称三佛石。“三佛”即西方三圣,分别为弥陀、观音、大势至。三佛都以全跏趺式端座于莲花座上,高10米,是杭州现存最大佛像殘跡。残存石像上有许多榫卯拼接的方型空洞,推测三佛像上原盖有殿宇。

       三佛像下坎岩壁上雕有十八尊罗汉,已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幸离地面较高处那一尊保存还好。

        三佛石像及罗汉雕刻均为钱缪時石刻。

“凤山”石刻

      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王大通所书,隶书。“凤”与“山”题刻分二个部分,分刻在南、北二块岩壁上,”凤”落款为“洛王大通书”,“山”落款为“淳熙丁未春。”

  由“凤山”题刻处继续前行,经三佛石沿着石阶向上走,约1500米路程,到达凤凰亭。

       凤凰亭地处凤凰山之巅,可登上远望,能望见西湖、钱圹冮。

中山林纪念碑

       位于凤山亭西北侧山道中部。这是民国十三年为植树节而建的纪念碑。周边大树,整齐有序,估计就是那时种下的。

  在十八罗汉塑像上层山道上,有一大石。石壁左下侧为“凤凰池”题刻,上款为”丁丑浴佛日”及落款”张一堃书”。

       据有关资料,发现历史上有二个张一堃,分别为明穆宗隆庆年间进士张一鲲(堃)和清未民国著名书法家張一堃。从书法风格判断,后者可能性大。

石块中间为明代“匊江槛”题刻。沿途有通明洞、“裳”题刻。

通明洞

        洞口左侧有“九九”及方豪题石门二则事题刻,右侧有“石门”及“通明洞”二题刻。

该题刻为“九九”(”飞龙”、“飞升”、“寿”)意,落款“曹芝宇书”。为道家的符箓书法一类,包含有祈福、祈求长寿的含义,甚吉祥。。

  方豪题石门二则事石刻

        方豪(1482一1530),字思道,号棠陵,浙江开化县金村乡金路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在刑部四川司办事二年,历任昆山知县,沙河知县,刑度主事,湖广等处提刑按察司金事,福建得刑按察司副使等职。西湖周边山上留有他不少遗墨。

          郑善夫(1485一1523),字继之,号少谷,又号少谷子、少谷山人等,闽县高湖乡(今福州郊区盖山镇高湖村)人,弘治进士,正德初始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辞官。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部,以谏南巡受杖。嘉靖初起为南京吏部郎中。善书画,诗仿杜甫。著有《郑少谷集》、《经世要谈》。

       二则事题刻分别右为“正德庚辰闰八月廿日方豪郑善夫来访石门”,左为“十日外方豪又来五日乃去”。篆刻時间分别为正德庚辰(1520)闰八月廿日和十五日后。

“石门”题刻

落款“思道”

“通明洞”题刻,有上下款”颐子为”、“陸子题”。

郭公 泉 为明秀名

        位于通明洞洞口,为明弘治正德年问(1488一1521)所题。

        郭公泉是个腰形天然泉池,洞内外各半,洞寒泉洌。

        明秀姓王,字雪江。弘正间诗僧,尝与处士朱朴、陈鉴结社。后隐钱圹圣果山,晚号石门子。著有《雪江集》。



”裳”题刻

“跃云”题刻

  “后仙窝”题刻及“上天梯”

        包衍,字三峰,南乡人。清代书法家,善画,晩年時,拈唐人写景诗,命题作画,涉筆成趣。有作品被收录于《霍山县志》。

         由圣果寺”三佛石”向西上山,有一小幽谷,崖上题刻“后仙窝”,落款”三峰”。旁有一狹小的上山石梯道,称“上天梯”,上为崖顶。“后仙窝”左右石壁刻有对称的“观微”、“听讲”四字。旁边有一清泉,摩崖题刻“郭公泉为秀明名”。再往上,则是“深林容鸟道,古洞隐青萝”,洞口镌刻“归云”二字。洞身前宽后窄,狭长如牛角。据说,每日晨昏时,洞口雾霭氤氲,人们以为云朝出暮,因而取名归云洞。洞边山崖转角处,依稀可辨“白玉宫墙”四字。

       从归云洞再向西而上,盘山往南,可见青翠的丛林中有一片玲珑奇巧的石林,这是凤凰山圣果寺畔的一处胜景——月岩。石壁削立,有孔隙如镜,中秋明月当空,月光穿孔隙,清辉满隙,确为奇观。南宋皇帝虽然只拥有半壁江山,但雅兴不减,“月岩”便是当时皇帝与嫔妃赏月的好去处。与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并称昔日杭州的三大赏月胜地。月岩据《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每到中秋,月光以岩孔穿出,幻化成一轮明月,天上地下,相映成双。”现岩壁上镌刻有“高大光明”、“光影中天”、“无影相”、“垂莲石”和不少题咏。1999年恢复了宋式栏杆,新筑了桂月池,著名书法家刘江篆书“月岩”以点景。

“观微”石刻,落款三峰。

“听讲”题刻,落款三峰。

“归云”题刻

        位于洞右上方,明万历十三年(1585)九月题。

        归云洞旧名仙姑洞,明朝县令樊良枢改名为“归云”。

         樊良枢,字南植,号致虚,进贤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明神宗万历末前后在世。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仁和县令。历刑曹,岀为云南提学副使,改淅江。著作有《四库总目》 及诗集四卷。

          洞右下侧有“白玉宫墙”石刻,落款为:己丑春甲子题。

        石刻描述的是归云洞边古時石林挺拨成片犹如宫牆的景象,并非今人所猜测的“南宋宫墙界址”。

  照片为月岩附近的“高大光明”题刻,落款“莆田洪珠书”。

        洪珠,字玉方,号西淙山人,福建莆田连江里人。明中叶著名书法家,著有《书史会要》。

  月岩附近的“垂莲石”石刻拓片(图片来自网络)

       “垂莲石”题刻落款为”三松蒋崧题 。

         蒋嵩(崧),生卒年不详,字三松,号徂徕山人,三松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月崖”、“本来面目”、“无影相”、“光影中天”题刻。

     “光影中天”题刻落款为“古濠蔡口”,即蔡襄;

        月岩月窦左下方岩壁上,有陈天瑞诗刻。

        陈天瑞,字德修,号南村逸老,临海人。咸淳进士,金华知县。效渊明书甲子,著有《甲子集》五十卷。

       蔡襄(1012一1067),字君谟,汉族,原藉福建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和地方政府担任多种重要职务,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为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

         “本来面目”落款为“嘉靖庚申秋月囗口口囗胡囗题”。

        “无影相”题刻为“云州冷然楊师孔书”,可谓凤凰山明代官员题刻的代表作。

       楊师孔(1570一1630),字愿之,一字冷然,号霞标,明朝贵州卫(今贵阳 )人。明未抗清民族英雄楊龙友之父。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二十九年(1601)进士。四十六年(l618)岀榷浙关,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转浙江左参政,久之,在浙卒于官,归葬贵阳。主要著作有《秀野堂全集》、《远游漫记》等。

  將台山排衙石

      將台山位于凤凰山的西南面,慈云岭东,海拔203米,顶部平坦,约30余亩地大小。

        將台山相传为五代吴越钱王讲武之地。南宋为殿前司营親军护卫之所,孝宗及妃嫔宦臣亦時或校射于此,故俗称御教场,亦日女教场。

        將台山文物古迹留存较多,山顶有五代吴越国王钱缪及众多文人墨客题字作诗的排衙石诗刻,山南一侧有杭州地区唯一的千佛题材的石窟一一石龙洞造像等。

排衙石上挖去题刻的石窟。

  近年来,凤凰山文物管理部门的同志,从将台山鹿池中挖岀一块山石,为“涌地云”题刻所在处。山石中残存的“云”清晰可見,另可为“思道”二字。思道即方豪。

        “涌地云”系形容地面上的石笋群而刻。

残缺的“思道”石刻

         將台山山路西出口。

       南通玉皇山老玉皇宫、慈云岭造像、石龙洞、蝙蝠洞、南观音洞、八卦田、南宋官窑、吴汉月墓、白云庵、天龙寺、吴越郊坛遗址等。

       北通林海亭、玉皇前山、北观音洞、絲绸博物馆。

        西上玉皇山。

        东上將台山。

  玉皇山位于西湖与钱圹江之间,东接凤凰山。为接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的骨舍利而建佛寺,因此玉皇山又称育王山,亦称玉龙山或龙山。明正德年间建福星道院、大罗宝殿,供奉玉皇大帝,始称玉皇山。

        玉皇山福星观为杭州三大道教福地(葛岭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黄龙洞)之一。

       清雍正年间,两浙总督李卫为消弭杭州火灾多发现象,在玉皇山顶开凿日月池,在山腰置七星缸以压火灾。

        山顶有“玉皇山”、“七一池”、“七一池成记”题刻及“玉蟾还丹井”等古跡和题刻。

“洞天福地 ”

上款,民国廿五年(1936),下款 海盐王福卿(1874一1967)题

位于老玉皇宫西侧山坡,通往紫来洞

王福卿 浙江海盐城西乡大曲里人,民国十九年前后,私营织布厂,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抗战后闲居上海。

题刻内容 不明

“七星岩”题刻

七星缸附近的“洞天”石刻

紫来洞 又名飞龙洞

      洞名始见载于清光绪七年(1881)刋刻之《玉皇山庙志》,民国十九年(1930),福星覌方丈紫东道人李理山发现新的洞口,將原狹小的洞厅拓宽至现有格局。

        洞内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洞囗以下有3个高度不同的洞室,洞中有洞,洞顶与洞中水池(即龙池)相垂直处有豁口,可見天光。紫来洞系西湖七大古洞之一。洞口石壁题刻“紫气东来”,其石壁倾斜,底内收而上部外突,壁根处凿有一道剛可容一足的宽度,踏石贴石壁很难横向通过,有“小天堑”之称。

紫来洞前有假山花园,为俯視八卦田最佳处。上方有排列如北斗七星之七星缸。

紫来洞洞名于壬申年(1932)年镇海陈脩榆书写。

陈脩榆,字星白,浙江镇海人,光绪解元。今杭甬的名山寺观尚留他的墨迹。曾主持民国《镇海县志》编纂。

紫气東来

紫来洞右边下题刻,内容不明。

“紫東卧云处”题刻

洞内“天山至尊”等题刻

洞内“清得智慧”题刻

紫来洞内“福地”题刻

左内崖壁上题刻,内容不明。

小钟形石正中的“云门”石刻

“玉皇飞云”乾隆书碑,位于山上遊览车仃靠站附近。

玉皇山碑记

此碑立于清代晚期,位于玉皇山顶南天门西面墙处,用碑石七块,居中三块书“玉皇山”三字,左、右二侧各2块题重修记和跋。

李理山(1873一?),江苏镇江人。任福星观监院,自幼在福星观拜师岀家,道号紫东。福星观是道教全真派在江南五省(苏、浙、皖、赣、闽)的第一座“子孙丛林”。

“天一池”及“天一池成记”,位于山顶玉龙殿东侧。

天一池成记

玉蟾还丹井

为民国时期所建,位于山顶玉龙殿西侧,福星观菜馆前。

该井为晋朝郭璞手凿。南宋白玉蟾道长用该井水炼成仙丹并得道升天。原井壁有铭文,毁于兵燹。民国九年初春(1920),福星观监院李理山在原址上重新发掘建置。该井虽处山顶,然水质清冽,终年不涸。

白玉蟾(1134一1229),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号海琼子、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等,琼州(今海南省琼山)人,南宋著名道人,創立道教南宗,晚年曾活动在玉皇山一带。

  慈云岭位于將台山与玉皇山之间,是凤凰山与玉皇山的分解岭。古時,杭城南北往来要绕行白塔岭或万松岭。吴越王錢镠在凤凰山建王府后、于后梁龙德元年(921)起,化费6年時间,开凿了连接杭城南北的慈云岭古道,繁盛一時。也留下了许多来往文人的诗文题刻,如”忠孝廉节”、“道”、“乾坤一望”等。古道二侧分别是初建于明朝的江湖汇观亭和建于雍正年间的灵官殿(老玉皇宫、慈云宫)。

       沿慈云岭古道南下,有慈云岭造像,内有“佛牙赞”石刻。路边有“公”、“佛法僧”题刻。再下去是石龙洞,南观音洞,经南复路八卦田白云庵右侧山道上天龙寺 、吴越郊坛等遗址。

       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智慧结晶。儒 教是中国官方意思形态存在的依托;释教是西汉未年从古印度传入后融入了中国汉文化传统;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三教归一,在慈云岭一帶的摩崖石刻可于体现。



慈云岭路边石刻,位于將台山路西出口附近,石刻内容不明。

路边石刻“道”与“忠孝廉节”

“乾坤一望”石刻,落款为嘉靖壬辰秋蒲人洪珠书。

前为“江湖汇观亭”和“老玉皇宫”。右侧上山去福星观。

老玉皇宫(慈云宫)

往西上玉皇山福星观

玉皇山位于西湖与钱圹江之间,东接凤凰山明州(今宁波)阿育王寺的骨舍利而建佛寺,因此玉皇山改育王山,亦称玉龙山或龙山。明正德年间建福星道院、大罗宝殿,供奉玉皇大帝,始称玉皇山。

玉皇山福星观为杭州三大道教福地(葛岭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黄龙洞)之一。

清雍正年间,两浙总督李卫为消弭杭州火灾多发现象,在玉皇山顶开凿日月池,在山腰置七星缸以压火灾。

老玉皇宫内的“乾坤一望”石刻,落款为西淙洪珠书。

二洪珠的介绍同凤凰山月岩“高大光明”题刻之“明洪珠”。

云泉题刻

位于老玉皇宫内山壁上

图源:来自网络

慈云岭造像

慈云岭造像,在西湖石刻造像中它是最古老、最精美的石刻造像艺术之一。造像共两龛,主龛横长10米、高5.8米,龛内是“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造像7尊。另有地藏龛,龛高2.6米宽2.33米。雕刻有地藏菩萨和左右胁侍,龛楣上浮雕“六道轮回”经变故事。下了慈云岭就到了南观音洞,洞里有罗汉观音文殊普贤等菩薩造像。

慈云岭造像院内的“佛牙赞”题刻,由宋仁宗(1010一1063)御制。原为记录后晋天福七年(942)吴越国王錢弘佐建资延寺及慈云岭造像而镌刻。

“公”字题刻

位于慈云岭造像院外道路边

佛法僧题刻

上款为熙宁二年(1069)己酉岁中秋日,下款为無锡弟子陈延柏施财刊石。

石龙洞

        石龙洞位于將台山南侧山腰,慈云岭右侧的南观音洞上。因洞口旁有杭州地区唯一的千佛岩,所以石龙洞又称千佛龛。其洞口有《心印铭》题刻,洞外平台上有石龙洞造像。

       石龙洞造像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开凿。整个造像群依崖壁分为四个部分。最左一尊为单个菩萨结跏趺坐,然后依次为金刚力士、千佛、释迦菩萨及三世佛、罗汉像等。历经千载风霜雨露的侵蚀,石刻佛像仍然轮廓分明。

        在造像的一侧还有北宋时期镌刻的《心印铭》,刻于北宋皇祐癸巳年(公元1053年)的七月,是由唐翰林学士梁肃撰写,钱圹讲律沖羽书写,陶翼父子镌刻,石龙院的草堂僧慎微刻于岩壁上。

千佛像

石龙洞题刻,内容不明。

心印铭题刻

心印铭文

玉皇山南麓(吴越郊台遗址、天真精舍遗址〈位于八卦田白云庵右侧山腰〉、潜龙池、樱花地〈紫来洞附近〉及南观音洞、杭县公署布告第一七一号碑等)。

天真山题刻

天真精舍遗址

         天真精舍又称天真书院,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为王阳明门人王臣、薛侃、钱德洪等为纪念先师所建,兼有祭祀、集会讲学功能。

        王守仁(1472一1529)

,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其一生有二十余年的书院实践,创立“阳明学”。

《勒石文》,薛侃写。

释文

         吴越越郊台位于玉皇山南麓半山腰的天真山,又名拜郊台、登云台,云大中于祥符元年改天真寺,是吴越国王錢镠建于后梁龙德元年(921)用于登临祭天,为江南的祈福的场所。

吴越郊坛第一层平台

        灵化洞,亦名登云洞,由石壁相夾而成,属天然溶洞。为光绪二十五年(1899)三月,甘肃道人王明玉等人募化整理。近洞口处有一题刻记录此事。其题款为“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开”,落款为“道袖甘肃王明玉、四川陈诚祯、浙江楊宗元募化重修”。

“重修古登云台路题记”题刻               位于灵化洞口,公元1934年镌刻。

        何月昶是朱天庙最后一任住持。朱天庙是清代由民间百姓集体捐款,在天真书院遗址上重建,將明崇祯皇帝奉为朱天菩萨。

释文

民国甲戍岁

大善士韩君子林重修

古登云台路

住持何月昶沏石

吴越郊坛第一层平台

崖壁正中为錢王题刻,下井为甘露井

题刻全文:梁龙德元年岁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帅吴越国王镠建置。

摄于朱天庙洞内

吴越郊台第二层平台“午梦床”题刻。

乙亥觉礼吴廷康重书。

潜龙池题刻

潜龙池的开辟時间同于樱花地

南覌音洞

        南观音洞题刻共有13处,位于洞内各尊造像之间的崖壁上。从题刻的字迹、刻印等痕迹看,疑似民间信众自行刋刻。

北观音洞

位于玉皇前山,杭州絲绸博物馆对面山坡上

杭县公署布告一七一号令碑

位于玉皇前山莲花山路玉皇山隧道口附近

梵天寺经幢刻经

经幢位于梵天寺,是吴越国王钱缪为迎奉择迦牟尼真身舍利而建

两经幢题刻均位于幢身处。北幢南面题刻《建幢记》,其他七面题刻《大佛顶陀罗尼经》。

南幢刻有《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神咒经》和《建幢记》,文末署“乾德三年乙丑岁六月庚子朔十五甲寅日立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钱镠建”。

闸口白塔岭白塔经文刻经

白塔位于京杭运河的最南端,与六和塔遥遥相对,大约为五代時遗物,通高14.4米。其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第二层,通高114.5厘米,均刻有经文。

更新于 2021-12-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