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秀比刘备胜在哪儿?

 追梦文库 2023-02-04 发布于天津

毛主席:凡行动不可只估计一种可能性,而要估计两种可能性,例如调动敌人,可能被调动,亦可能不被调动,可能大部被调动,亦可能只有小部被调动。凡在局势未定之时,我主力宜位于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地点。

也即在局势未定之时,要让自己处在能照顾两种可能性之位点。

毛主席评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我们来看看这个皇帝如何把自己处在能应付两种可能性之位点的。

01藏匿凶徒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 但另一方面,刘秀也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门过问。

两种可能性:

1)天下太平的可能性,则勤于农事,以谋生计,这是好百姓、能保存自己。

2)天下大乱的可能性,则或自保,或起事,所以藏匿亡命之徒——既施恩、又准备人手。这是增加在大乱中保存自己的可能性。

勤于农事——良民,所以,既降低了藏匿凶徒的风险;藏匿凶徒——强民,也降低了勤于农事的风险。

这是一种高明的矛盾之术——既配置了自己的矛、又配置了自己的盾。前提是——自己团结人的能力非凡、能把人套住,后面的案例一再的证明了他这个能力。

团结人、征服人,靠的也是矛盾之术——对人构建宏大的矛盾。

参见:

这里,刘秀让自己处在能照顾两种相反可能性的位点。

02入读太学

刘秀到长安,入读太学,随名儒许子威治《尚书》,略通大义,并结识了邓禹、朱佑等,二人后来皆列入“云台二十八将”,是刘秀创业的班底。

入读太学、随名儒治书——这是增加名气和影响力的。结识邓禹、朱佑等——这是能知人、能团结人。

毛主席:当司令或是当班长必须要有一个队伍,这个队伍就是群众,没有队伍,你怎么当司令,怎么当班长呢?我姓毛,我只一个人,要当班长是不行的,要当司令更是不行的。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刘秀已经是在广建干部了——当政策——“应付天下将变”定了之后,干部数量就是决定一切的。

毛主席:团结干部,连系民众,是一刻也不应该忘记的。如果这样做,就有了工作胜利的基础。

毛主席强调极多的就是团结,对于以可能性为依据的人——团结人是照顾各种可能性的基础条件。

通过入读太学、结交好友,刘秀把自己摆在既可能处理天下大变的可能性、也能处理天下安定的可能性。

03坚定起兵

起初刘縯起兵时,宗族都不愿意跟随,纷纷逃跑,直到看见刘秀穿绛衣大冠(当时的将军服饰),惊叹“谨厚者亦复为之”,才安下心来。刘祉、刘良等也追随起兵。

王莽代汉,只要一个导火索出现,就会四处造反,时至矣。起兵的事,就没有回头路,对应有三种可能性,

1)失败,然后被杀。

2)变大,然后被招安。

3)变大,然后统一天下。

无论哪种可能性,坚定都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坚定是照顾到这三种可能性的,所以要穿起绛衣大冠。

正是看穿了这种王莽代汉和刘氏地方宗亲的矛盾,当导火索一经点燃,就当机立断,并且处于坚定的状态了。

04固守昆阳

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

历史上有两个例子与此相似,

1)这个和毛主席在井冈山建根据地类似,临时中央写信让朱毛红军分散成一小股一小股,避免集中在一起目标过大,毛主席的答复是只有集中才能对付敌人、分散则是被消灭。

2)前有障碍,李渊欲退回太原以后再举事,李世民力劝——“现在军队凭借仁义起事,进战则必胜,退还则军队必溃散。众军在前面溃散,敌军在后面乘虚进攻,死亡马上就到面前,因此悲痛啊!”李渊这才醒悟而停止回军。

这一智慧,堪敌李世民。

可能性:

1)“后退”,会放大演化成逃跑,最好的可能性就是后退、最差的可能性是被屠杀。

2)“固守”,可攻、可守、可退,保存有胜利的可能性,中可能性是后退,最差的可能性是被屠杀。

“固守”,这就把自己摆到能照顾到守、攻、退三种可能性的位点,而“后退”只能照顾到“后退”这一种可能性,退变成守、变成攻都是困难的。

05新朝覆灭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23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

这说明,任何情况下,

1)不能只有一击之力。

2)越大越强,越不能进行赌国运的决战。

毛主席: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力不可用尽,

1)如果胜利,就只是胜利,解决了一个小问题而已。

2)如果失败,则完全失败,自己有了一个巨大问题。

只有一击之力,则不能照顾到胜利和失败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这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存在覆灭危险的。

06反复猛冲

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新军数十人。诸将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汉军士气大振,刘秀继续追击,迫使新军退却,诸部也乘胜攻击新军,斩首数百千级。

见小敌怯,应该是谨慎的表现,这符合毛主席说的战术上重视、要“以勇为本”、更要注意“为将当有怯弱时”。

1)对小而谨、求存的敌人,既然已经交锋、则大家都容易勇,所以要以自己的怯带动大家的谨慎、另一方面也是保存自己。

2)对大而骄、松散的敌人(大的易骄、易轻敌、故松散,42万对1万一定是骄傲和轻敌的,这是人性),则大家都容易怯,所以要以局部勇战,一方面,形成一种己方的竞赛,使怯的变勇,使勇的更勇,把气势传染到全局。另一方面,使敌人局部避战,勇的变怯,怯的变更怯,使敌人逃跑,从而引起踩踏效应——人多的时候、这种传染性会更加放大。

这个战法和李世民的战法极相似,李世民也是以自己的精锐反复冲杀敌军,带起自己军队的士气、衰竭敌方军队的士气。

面对众敌,这里把自己摆到了能照顾到交战不利和交战有利的两种可能性,

1)如果交战不利,则以自己的勇猛、带人杀回,敌人不敢追。

2)如果交战有利,则以自己的勇猛、带动其他人也勇猛杀敌。

可以说,这是以少搏众,仅有的一条路子——这里刘秀完全看穿了矛盾,构建出了多组矛盾:

1)敌人的松散、己部的坚实。

2)己部的以勇引发勇、敌人的不勇引发更不勇。

3)只要一点突破,骄傲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不自信,轻敌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惧敌。

这里刘秀对人性的了解,可谓是极其深入,而现实也确实这样发生了。

07隐忍自保

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谢罪,对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并且不敢为刘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

刘秀这种做法,看起来很危险,但因其昆阳之功,其实是安全的,

1)此时天下未定,更始帝不能杀建大功之人,否则他自己就前路断绝。并且,如果他要杀刘秀,他后面有更好的机会杀刘秀。

2)以退为进,又不给更始帝任何杀自己的借口。一开始往往是最想杀的时候,既然不杀,则后面杀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通过返回谢罪,

1)刘秀把自己摆在了能照顾避开被杀的可能性、又能获得同情的可能性的位点,

2)而通过谢罪后的谨小慎微,既避开了被杀,又赢得了普遍的同情、极大的增强了自己的影响力,这又是以患为利的招数。

刘秀这人可谓是谨慎之中极大胆、大胆之中极谨慎,大脑想得非常通透了。

08拒绝劝进

将其剿灭后南下洛阳,途中群臣多次劝进,都被拒绝,直到耿纯点出了刘秀不称帝会让追随他的士大夫失望离心的道理后,刘秀才有意听从劝进。

称帝会带来三种可能性,

1)大家都以你为目标,所以,外部危险性上升。

2)群臣会骄傲、轻视敌人,所以,外部危险性也上升。

3)会带动一批第三方归附你。

不称帝有两种可能性,

1)有些外围的臣子会觉得你不行,可能另投其他称帝的人。

2)妨碍了臣子们的晋升空间,毕竟在任何时候,头街都是很重要的。

3)自身行动可以更灵活。

所以,就需要在内部风险爆发处,才是时机——即己方士大夫失望离心有苗头时。

不称帝,则是可以照顾到不称帝和称帝两种可能性的位点,这是可进可退的位点,而一旦称了帝,则不能再退回来了——一般来说,缓称帝是利大于弊的。

09说降朱鲔

朱鲔担心刘秀因杀兄之仇而不放过他,数月都不投降。刘秀表示“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派人向朱鲔保证如果投降,“官爵可保”,朱鲔遂降,刘秀履行诺言,封其为平狄将军、扶沟侯。十月,刘秀进入洛阳,定都于此。

这里构建了两组矛盾,

1)大事和小事。

2)肯定小怨和否定大怨。

基于矛盾构建的说辞,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因为矛盾本身就是能套人的。而通过言而有信,进一步扩张了自己的影响力。

通过这个案例,就把自己摆在了可以收降、可以纳叛的两种可能性的位点——这是同一个空间上的可能性,这对于将来是非常有利的。

10平乱灭盗

“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 ,予东汉以极大威胁。面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拖,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贼便解散了。

这里是:

1)一打一拉的战术,这是能团结人的。

2)把直接博弈变为三方博弈,构建了一个囚徒困境博弈,使自己居于警方的地位。

在这个方案下,就把自己摆在了照顾既能平定叛乱、又能免去自身伤害的位点。

11册立皇后

郭圣通——真定王刘扬的侄女,出于政治联姻,嫁给刘秀。刘秀称帝后,册封贵人。建武二年,真定王刘扬谋反伏诛,为了安抚河北派势力,册立郭圣通为皇后。

这里是:

1)一打一拉的战术,这是团结人的。

2)这是先夺而后予的治人之术。

在这个方案下,就把自己摆在既能团结自己人、又能分化敌人的位点。

12烧毁信函

汉光武帝诛灭王郎之后,收集有关文书,得到有些官吏与王郎交往的函件数千份。汉光武帝并不予以细看审查,就集合手下诸将,下令当面烧毁。他说:“让因为原来反对过我而心怀不安的人可以安枕无忧!”

这里是:

1)去除臣下的包袱,这是团结人的。

2)不使自己内心疑乱。

这个方案,是把自己摆在既能信任臣子、臣子又能信任自己的位点。刘秀极能团结人。

13诏奖冯异

刘秀登基为帝后,派大将冯异率军西征,敉平赤眉军。赤眉佯败,在回溪之地大破冯军。冯异败回营寨后,重召散兵,复使人混入赤眉,然后内外夹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后,刘秀下诏奖之,谓冯异初虽在回溪失利,但终能在渑池获胜。可谓在此先有所失,后在彼终有所得,当论功行赏,以表战功。

这里可见刘秀的用人术、育人术,

1)犯错不要紧,继续给以机会,此为宽。

2)有功必要奖,得失普及大众,此为厚。

所以,虽然初始是骑牛上阵的,但终有天下,没有这样的育人术、用人术,是不可能的。

这里,刘秀是把自己摆在了能支持过失、也能支持功绩的位点,这就给了人极大的成才空间,正如毛主席说的要兼顾改错和鼓劲、也即改错和鼓劲并举。

刘秀这个人不是运气好,而是极不简单、极其厉害!

14释强项令

刘秀之姊湖阳公主的家奴杀了人,京城洛阳行政长官董宣不畏权贵,乘公主出行,从车上抓下随行的案犯,处以死刑。并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宁死不向盛怒的公主赔礼道歉。刘秀最终无奈放了董宣,并说董宣是一位强项令(意思为硬脖子县令)。

最终的结果,

1)是既照顾了私、又照顾了公。

2)并且随后重用董宣,放大了整个事件的价值,把这个影响力转换出了好的目标。

这是以患为利,把自己置于公私两顾的位点,同时放大这一事件以便打击京城违法豪强,这就给下臣创造了空间。

15重用祭遵

有一次府中的僮仆犯法,祭遵下令杀了他。刘秀很生气,命令收押祭遵。主簿陈副进谏道:“大人一向希望军中纪律严明。现在祭遵依法办事,正是推广军令的表现啊!”刘秀听了很高兴,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让他担任刺奸将军。又对所有的将士们说:“你们要多防备祭遵!我府中的僮仆犯法,尚且被他所杀,可见他一定是个公正无私的人。”

刘秀可会演戏,自己心里早想得明明白白,却要借部下的嘴来行使自己的行动,这是极其借机、放大影响的表现。

1)极关于创造时机。

2)极善于放大影响。

3)极善于借影响谋利。

再一次把自己摆在了公私两顾的位置,并且给下臣创造了执法的空间。

16退功臣进文吏

刘秀通过“退功臣进文吏”,削弱了朝堂上功臣的影响力,让他们安享富贵,不过逢年过节入朝觐见而已。

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比如给臣下创造出了执法的空间,借此让功臣回自己封地安享富贵、以免犯错违法,这是压制了功臣的势力,

1)使功臣难于串联。

2)使功臣地方化。

3)把大风险降为多个小风险。

很难想象,这一系列创造文臣执法空间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是完全无计划的。刘秀无疑是矛盾之术的顶尖高手、是把自己放在照顾多种可能性的位点的顶尖高手,这人可会以患为利,

1)向更始谢罪,这是以患为利。

2)释强项令,这是以患为利。

3)释放祭遵,这是以患为利。

4)烧毁信函,这是以患为利。

5)说降朱鲔,这是以患为利。

6)反复冲杀,这是以患为利。

7)平乱灭盗,这是以患为利。

8)固守昆阳,这是以患为利。

……

而以患为利,就需要

1)以矛盾之术,团结人。

2)把自己放在某个能照顾多个可能性的位点,而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的位点。

3)因矛盾要由外部导火索诱发、使之露出成为表面。所以,必须与瓦解对手结合、里应外合。

反之,刘备则是不顾可能性,更不是把自己摆在能照顾多个可能性的位点,刘备是过程出发的,在方法上、在情感上,就远不如刘秀的从可能性出发。

1)荆州不早取。

2)蜀地不早取。

3)撤退带百姓。

4)盛怒征东吴。

5)用人有用无制。

同样是以患谋利,刘备是真的患,刘秀是变患为利。同样求名声,刘备是守名,刘秀是名实兼顾。刘备是放大事件为害,刘秀是放大事件为利,这技术差云泥之别。

所以一个能再造大汉,一个只能割据蜀地。刘秀真的很厉害。

行矛盾之术,基于矛盾和可能性的都是明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