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夺锦袍与死灰复燃

 潘海露 2023-02-04 发布于江苏

夺锦袍

【典源】《新唐书·宋之问传》:“武后(武则天)游洛南龙门,诏从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后赐锦袍,之问俄顷献,〔武〕后览之嗟赏,更夺袍以赐。”

【释义】宋之问在武则天的宴会上,因诗做得特别好,以至使武则天把已送给别人的锦袍又收回来赏给他。后遂用“夺锦袍、夺袍、夺锦、诗成得袍”等称誉文才出众,或指宠赐。

【夺锦袍】陆游《赠邢刍甫》诗:“割愁何处有并刀,倾座谁能夺锦袍。”

【夺袍】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夺锦】高启《谢赐衣》诗:“被泽徒深厚,惭无夺锦才。”

【诗成得袍】杜甫《崔驸马山亭宴集》诗:“客醉挥金椀,诗成得绣袍。”

文章图片1

死灰复燃

【典源】《史记·韩长孺列传》:韩安国(字长孺)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后“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

【释义】韩安国因事坐监,看守田甲侮辱他,他说:“死灰难道不可再燃吗?”不久,韩果被起拜为梁内史,田甲便逃走了。后遂用“死灰复燃、死灰再燃、寒灰复燃、长孺燃灰”等表示失势后重新得势,被打倒的势力重新抬头;用“死灰不燃、寒灰不燃”等谓失势者已不可能再起;用“死灰、灰死、寒灰、不燃灰”等比喻失势的人或败亡的势力;用“复燃灰”指重新得势的人或势力。

【死灰复燃】李纲《到湖南界首谢表》:“安国久废,岂死灰复燃之敢期;文渊慨怀,必马革尸而后已。”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孙中山《北上宣言》:“对内政策果得实现,则军阀不致死灰复燃,民治之基础莫能摇动。”

【死灰再燃】苏辙《谢复官表》之一:“时雨既至,靡物不蒙,遂使死灰再燃,朽骨重肉。”

【寒灰复燃】元好问《甲午除夜》诗:“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长孺燃灰】骆宾王《畴昔篇》诗:“冶长非罪曾缧絏,长孺燃灰也经溺。”

【死灰不燃】何逊《仰从兄兴宁寘南》诗:“死灰终不燃,长岑且未归。”严复《论中国分党》:“幻气游魂,幸逃法外;死灰不燃,盖已无疑。”

【寒灰不燃】王十朋《县学落成百韵》:“白日非偏照,寒灰自不燃。”

【死灰】沈佺期《同狱者叹狱中无燕》诗:“食蕊嫌丛棘,衔泥怯死灰。”刘基《春秋明经·吴入郢于越入吴》:“死灰燃于会稽,而太子毙于姑蔑。”

【灰死】骆宾王《帝京篇》诗:“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寒灰】黄庭坚《次韵师厚答马著作屡赠诗》:“寒灰几见溺,锻翮常思奋。”

【不燃灰】骆宾王《狱中书情通简知己》诗:“莫言韩长孺,长作不燃灰。”

【复燃灰】梅尧臣《昹怀》诗之三:“欲溺复燃灰,败笔前已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