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本来“思无邪”——舒生读《论语》第19

 liuhuirong 2023-02-04 发布于湖北

    诗在周公设礼之初,已有特别意义。《周礼》曰: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颂诗成为政治、外交或礼仪上的重要活动的表达方式之一。先秦时期的上层社会,不论相互唱和,礼尚往来,还是外交活动,无不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且多数情况下都不直接表达,而以诗的语言间接地来表述,听者就需要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很好的体悟能力。

    突然发现见面先背一句领袖语录还是传统礼俗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这么没头没尾的“曰”了一句,后世2500多年各路大神吵得不亦乐乎,各种解释考证可谓汗牛充栋。在这里还是继续偷懒,选几种说法供参考。钱穆先生说:《诗经》三百首,可把其中一句诗来包括尽,即是“思无邪”。大师就是大师,等于没翻译。李泽厚先生说:《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虚假。程颐说:思无邪者,诚也。就是一个“诚”字,诚心诚意。张居正说:只是要人为善去恶,得其性情之正也。舒生试译为:《诗经》三百余篇,一言以蔽之,说的就是纯真率性。(这里“思”是发语词,相当于今天说的“就是说……”)

    这句话文字上的意思都能看得明白,但就是不知道夫子究竟想要说什么。王大毛先生引用尼采的一句话,类比夫子之言,“文艺复兴的风骨就是勇敢与毫不虚伪。”罗志田先生评价胡适是“率性与作圣之间徘徊”。突然发现,2500年前的孔夫子,500多年前的文艺复兴,100年前的“五四”时期,是不是有着某种相近的基因。是否就是率性的“思无邪”呢?

    “思无邪”是真性情,也就是“率其性”。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很多关于率性的内容,他把这个率性叫作“直”,“直”可解释为“内不以自欺,外不以欺人”(冯友兰语)。《中庸》开篇便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率性之举体现的是对天道的敬畏,只有把外在天命转化为人内在的真性情,才是真正的求道。简而言之,就是带着如生俱来的纯粹和真诚,做最真实的自己,孔子也把这样的率性作为做人做学问的基础底色。

    但是,孔子生活的时代是等级分明的时代,夫子眼中的“人”更多指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百姓。在《论语》中“君子”与“小人”本意指的就是“贵族”与“平民”。所以这样的率性在上下有别的等级面前,成了上位者的日常和下位者的奢望。把这一节放在“为政”中,也说明夫子是对“君子”说的。但又有谁把平民的性情甚至性命当回事,回望2000多年改朝换代的历史,平民如蝼蚁一般,一批批地死去又一茬茬的生来,甚至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任何痕迹。

    这是文化的局限,更是时代的局限。历史的书本里只有大人物的故事,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没有最广大人民的真性情,哪有文化的先进性和社会的进步性,人民当然包括你我。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夫子的“思无邪”,更应该有这种发展的自觉,让率性的真性情成为人生乃至生命的底色。须知每个人的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做好自己,社会就多一份进步的动力,做真实的自己,社会就多一点诚信的希望。

    诚然,在充满谎言、虚伪、浮躁、口是心非、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当下语境中,那最近也离我们一个世纪的”五四“之光,是否可以照亮我们的人性与未来呢?舒生以为,我们能做好自己。面对社会的浮躁,不丧失定力、随波逐流;面对物欲的诱惑,不精于人事、想走捷径;面对名利的蛊惑,不心急火燎、投机取巧;面对挫折的考验,不失去初心、世俗沉沉。始终记住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把最真实的一面擦拭干净,时刻反省镜照,无论经历什么都在内心深处给自己留下一片纯洁宁静的草原。

    有位德高望重的老首长曾告诫舒生:对于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绝不凑合,你将有别人无法企及的收获。做事如此,做人亦然。为了生存,我们也许不得不在外表上有所装饰,但千万不要给自己内心深处和人生底色上涂抹上虚假的颜色。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把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周围的人。真我最可爱,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优点,也有不可回避的缺点,但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不可替代,所以当“直道而行”。能做到友善绝不冷漠、能做到求真绝不将就,能做到务实的绝不浮漂,活的“真”,干的“实”,想的“纯”,行的“粹”,才走的“远”,人生就是在每个不经意的刹那间,成就水到渠成的真善美。

    人生境界真善美,生命本来“思无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