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湟文化

 zqbxi 2023-02-04 发布于江西

河湟地区泛指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河、大通河之间的广阔地域,史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从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河湟文化是在古羌戎文化的历史演进中,以中原文明为主干,不断吸收融合游牧文明、西域文明形成的包容并举、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

发源于"三河间"的河湟文化独具特色,与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一起,构成黄河文明的重要分支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这一地区的青海省东部地区河湟谷地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交融共生,形成了灿烂的河湟文化,孕育了土族盘绣、花儿、河湟皮影等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保留了有着"东方庞贝"之称的"喇家遗址"、湟中"卡约文化遗址"、沈那遗址、瞿昙寺等历史文化遗址。

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西部与青海接壤地带,历代先民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化的结晶,有其独特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其内涵及其特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承继,相统一,显得十分重要。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和约古宗列盆地源出汇合,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流出一条孔雀河,它像一位雍容大度、高贵的母亲款款走在草野与谷地中,我们这位母亲走了九日多公罩路程,眼看走出了青藏高原,却又别情依依,舍不得离开养育她的故土,从甘肃、四川边境转了180度的"S"人弯,又回到青藏高原。母亲河在留恋什么?她要为养育自己的高原再做点事才离开!就像出嫁的孩子,又折回家再挑一缸水,劈一堆柴,耕一片地。于是黄河以她无比的伟力,冲腾、切割、撞击、撕扯、回环、腾越,踏悬崖、斩石峡,把平地切成深谷,从山隙中推出坦途一系列雄奇的大峡符,拉家峡、野狐峡、龙羊峡、托西瓦、左拉峡、松巴峡、李家峡.公伯峡、寺沟峡就是黄河对高原母体的报答,留下气势、留下艰辛、留下风光、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青海黄河源区可建水电站66座,单从龙羊峡到寺沟峡仅长276公里河道上,落差就达866米,国家已经规划建大中型电站13座。上面的龙羊峡,眼前的李家峡,下面的公伯峡个大电站已经陆续建成发电,正向各地输送光热能量。同时,母亲河也把红沙地滋沃成了良田,把荒坡浇灌成了森林,把荒野溉育成了草原,所到之处留下花果、五谷,让子孙永享!创造了这举世的第一大业绩,黄河母亲才从寺沟峡告别高原,荡丌金城盆地,推开黄士高原,奔向中州大地,朝大海涌去,真是一路壮歌,万里恩泽,遍布神州北国。

意义

一 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自古以来,我国从华夏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代,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古人将黄河源头看作是圣洁而又遥远的,李白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慨叹;人们探察河源乃至不断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都莫过于今天青海东部和甘肃接壤的地区即上述"三河间"。

纵观河湟文化在黄河流域古文明中的地位,我将黄河流域分为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即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今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今陕西、河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 ;今山东地区的齐鲁文化 。河湟文化是上述黄河流域四大传统文化中的源头文明化的重要标志,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三大传统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柳湾出土文物为例,当地发掘出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时期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30座,出土文物37925件,其中仅彩陶器近2万件,这是其他地区所无可伦比的 。彩陶纹饰图案中的拟蛙纹亦作神人纹,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人祖崇拜。蛙同娃,女娲抟土造人的古代神话传说的最早形象化图案。笔者认为河湟文化与河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共同铸就了黄河流域文明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早期文化内涵,至少在北宋以前这四大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如果说河套文化以草原文化走廊即游牧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中原文化以农耕文化走廊即丝绸之路的文化内容为主;齐鲁文化以海陆文化即蓬莱神话的文化内容为主,那么,河湟文化则将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两大走廊的文化内容兼而有之。

二 河湟文化是草原文化走廊与农耕文化走廊文化荟萃之地的瑰宝

说河湟地区是农耕文化走廊的地区之一,人们容易理解。但何以又是草原文化走廊之一呢?笔者以为我国北方各民族先民依托所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亦耕则耕,亦牧则牧,很多地区耕牧相间,农牧业生产相得益彰。以鲜卑人为例,其部族在今东北辽宁地区就曾从事农牧业,后来人畜繁衍,鲜卑诸部从东北逐渐进入漠北高原,在阴山陇山脚下放牧,一部分游牧到祁连山北麓,有的翻越祁连山进入青藏高原,乃至川西北;青海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以畜牧业为主,兼及农业;而南凉国属民则以农业为主,兼及牧业;青海东部地区的几个世居民族,从原先的畜牧业转入农业者,不乏其例,如土族、东部藏族都是这样。所以河湟民间传播很广的山歌"少年",就具备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的双重性。

在河湟地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形成了河湟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有许多文化现象并非某一个民族所独有,如自古以来的羊图腾崇拜,至今农牧业区多民族所共有,藏族仍有"长寿羊"?CAI LOU?,汉族称"神羊",即一群羊中留一只羯羊,终其生而不宰杀。这种习俗与古"羌人事奉羱羝"?即盘羊?的习俗一脉相承。笔者曾闻"西宁的赋子,兰州的鼓子"民谚。"西宁的赋子"是平弦坐唱艺术的主调,幽雅宛转而又悠远,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平弦坐唱艺术还有"十八杂腔"之说,唱调多以历史典故为主,是曲型的农耕文化的产物。笔者曾在兰州有幸听到鼓子词的演唱,那音调苍凉而悲壮,深沉而高亢,显然有着北方大漠草原文化的风韵。西宁和兰州,可谓我国西部相距最近的两座省城,从兰州北去,便是草原文化走廊之地;从西宁东去,便是农耕文化走廊之地。赋子词与鼓子词,就在时代的演进中保留了下来,岂不是河湟文化的代表作吗。

对草原文化走廊及其文化研究的疏忽,是我们文化学界的失误。弥补之法,除了细加研究史籍之外,在交通便利的今天,更应行万里路实地考察才是。特别是对重要的草原文化遗产应加以发掘、整理,借助今日的科技手段加以保护并发扬光大,如兰州的鼓子词,多年前笔者在兰州时所见艺人多年老体衰,若不抢救则有后继无人之虞。青海的皮影戏音乐也少有人承继,要尽快录音。河湟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舞蹈以及绘画等也应采取抢救性措施。笔者曾著文指出,对中国西部历史上的两大文化走廊,要设法重振。文化自强,是中华民族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千万不可忽视。

三 河湟文化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河湟地区曾有过对文化作出创建的历史的民族,诸如戎人、羌人、氐人,鲜卑、小月氏、鞑靼、吐谷浑、吐蕃等,这些古代民族不仅从事高寒畜牧业,也从事农业、手工业,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譬如一条唐蕃古道曾留下多少文化遗存,仅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条山沟围绕文成公主庙留下了历代先民数不清的石刻艺术遗产。河湟谷地至今保存完好的1840年以前的寺庙塔窟,都是先民们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如瞿昙寺、隆务寺、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等等。广而言之,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郭煌艺术,都是中国西部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

元明清时期祖国出现大一统的局面,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一时期作为综合艺术的戏曲空前发展,河湟地区随着手工业作坊的大量出现,民间坐唱艺术也得到空前发展。笔者聆听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演唱,有些曲目并非民间艺人所创作包括音艺人,二十多年前笔者曾在湟中小南川洛玛村听过张姓老人已去世?演唱的民间曲艺节目《宫门挂带》、《孙膑上寿》等,从其遣词造句,喻古颂今的手法看,当是历史上河湟地区的落魄文人所为,只是借助民间艺人的口流传了下来。多年前一位刘姓盲艺人在西宁小游园演唱的《方四娘》,与我国内陆流传的《四姐宝卷》也存在着渊源关系。由此可知,河湟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必然结果,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政策文件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西宁市出台《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若干措施》,提出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沈那遗址公园、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区、河湟文化西宁产业园建设,落实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任务,发挥文旅游商产业融合在特色小镇、美丽城镇建设、主题旅游开发、提升文旅产品开发和服务设计等数字化水平方面拉动文旅消费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提升文旅产品数字化水平,创建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点。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海东市人民政府22日签署《乐都区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投入共建项目资金10亿元,在海东市乐都区打造河湟文化省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以点带面推进河湟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根据协议,青海将投资推动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2019年实现局部开园。重点打造瞿昙寺旅游景区、药草台风景名胜区、朵巴营乡旅游示范村等三大文旅融合发展品牌。推进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尔水镇"文化康养休闲项目及互助土族自治县扎龙沟旅游景区建设,巩固提升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5A级旅游区建设。此外,还将扶持部分乡村旅游接待点建设,推进海东市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从三河间到三江口

甘肃、青海两省之间有一大片名叫河湟故地的河谷地带,这个地方是黄河以及黄河的两大支流大通河和湟水河流过的地方。大通河发源于祁连山南麓的冷龙岭,蜿蜒向东南。湟水河发源于青海日月山东麓,向东流过青海东部,两条河在甘青交接的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交汇,继续东流八十多公里,在兰州西固达川汇入黄河。人们把这三条大河流过的地方叫三河间 ,也就是河湟故地。把湟水河和黄河交汇的地方起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三江口。

三河间所在的地方地处河谷地带,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便利。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所以很早就有先民在这里耕耘居住。在青海乐都发现的柳湾遗址反映的是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居住生活的场景。在青海民和官亭喇家遗址发现了距今四千年面条的遗存,说明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农耕文明已经很发达。还有好多的考古遗存和记载反映的是我们的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和耕耘,创造了这里灿烂的文明。汉朝时赵充国在这里屯田驻守、抵御外族。唐朝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长途跋涉走过河湟故地,翻过日月山,走过青海湖进入西藏。隋朝时隋炀帝从临津渡(今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黄河渡口)渡过黄河走过河湟故地,进入河西走廊,在张掖山丹会见西域各国使节,宣示国威。三河间,河湟故地不但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经济发达。从地理位置上又是中原进出青藏高原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历朝争夺的要地。历朝历代在这块土地上上演了众多金戈铁马,文韬武略的历史大剧。而今征战的硝烟散去,历史的风云人物已成烟云。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倡导规划建设兰西城市群,河湟故地正在这个大发展、大规划蓝图的中心地带。位于甘青两省,隔河相望的青海民和县和甘肃红古区开始了携手共同开发发展的征程。横跨湟水河,连接两地的川海大桥和团结桥已经建成,湟水河两岸,跨省的两个区县之间商旅、亲友随时往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来往流动,造就了今天两省两地一体繁荣发展的新貌。

三江口,在河流交汇的地方造就了一大片的湿地。苍茫浩渺的湿地河面两岸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河两岸的居民很珍惜大自然赐予的这块宝地。人们利用这里便利的灌溉条件,祖祖辈辈辛苦耕耘,繁衍生息,开辟了一块块肥沃的农田,这里有连片的枣园和其他的果园,有鱼塘,有麦田。春夏到来,这里是花红柳绿,一片生机盎然。这几年,国家大力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河两岸垃圾不见了踪影,变得干干净净。河水也是一年比一年清澈。河里的水鸟也一年比一年多。多年不见的天鹅也在这片水域里歇息游荡,引得附近的人们纷纷驻足观赏。

三河间,三江口,都是很有诗意的名字,在干旱少雨的大西北,由于有了这三条大河的滋养,才造就了水草丰美、物华天宝的河湟故地。今天,人们也意识到这块宝地的来之不易,在合理开发,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意对这块土地,对这里的山水、河流、自然资源的保护。相信在将来这里的人们生活更加富足的同时,也会对这块土地,对这里的山水倍加呵护,相信这里的山会更绿,水会更美,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更加富足、安宁和惬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