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子连喝2场酒死亡:上瘾性行为,正在毁掉当代人

 lpl求知获识 2023-02-04 发布于重庆
作者:小嗲
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图片

常言道,“无酒不成席”。

尤其是逢年过节亲友团聚,总是免不了喝上几杯,助兴愉悦。

“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前几天一则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全网2亿关注。

图片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一名男子连续喝了两场后,因饮酒过量乙醇中毒,不幸去世。

经法院审理查明,该男子系主动喝酒且过度。

但同桌其他6名酒友依旧被判共同赔偿27万元。

新闻一出,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讨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喝酒伤身年年都在说,但依然阻止不了那么多人:

家里有喜事,喝点;
心情太烦闷,喝点;
和老友相聚,喝点;
这个度数不高,喝点;
……

酒精,到底哪里令人着迷?

图片
喜欢喝酒,是酒精给大脑造的梦

事实上,当我们采访经常喝酒的朋友时,他们的回答都极为一致:

“其实我并不爱喝酒,但是一杯两杯下肚,慢慢地整个身体从极度抗拒到极度兴奋,直到再也停不下来。”

说得更直白点,相比于酒又辣又冲的味道。

他们更喜欢的,其实是喝完酒那种飘飘然的快感。

更“妙”的是,酒精根本就不需要被人体消化,第一口下去就会被血液迅速吸收进入大脑,从而操控大脑。

有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只要很少的酒精,就可以显著提高大脑的奖赏核心区域“伏隔核(NAc)”的多巴胺的水平。

分泌更多的巴胺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欲望和快感。

伴随酒水下肚,它可以让人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脱离令人沮丧的现实,最大程度地释放内心深处隐藏的另一面。

平时不敢说的话敢说了,平时不敢做的事敢做了。

你变得不是你了。

用梁实秋先生的话来说,就是:

“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

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

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

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

无需付出艰苦努力和金钱代价,就能如此简单获取满足和快乐,试问有谁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呢?

于是,越来越多人一次又一次端起酒杯,开心时喝酒,悲伤时喝酒,有事时喝酒,无风无浪也想喝酒。

直到最后,沉浸在酒精营造的虚幻美好中,酒瘾就这么形成了。

图片
所有让你上瘾的快乐,都暗藏风险

然而,欲望的满足,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作为 I 类致癌物,酒精有明确的毒性。

生命时报曾经制作一个视频,讲述长期饮酒身体器官发生的真实变化。

饮酒者从喝下的第一口酒开始,仅仅30秒,酒精就可通过血液循环抵达大脑,催眠脑神经。


随后,顺着食道进入胃部的酒精直接对胃粘膜造成伤害,造成糜烂、出血,胃溃疡及胃癌发生风险开始增高。

紧接着,酒精开始到达血管,在酒精的强烈刺激下,血管变厚、变硬,堵塞不通。


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增加突发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骤停、中风等风险。

最后,剩余的大部分酒精闯入肝脏,造成肝细胞坏死,破坏细胞核内的基因,引起癌变。


2018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因肝癌去世

他的一生爱酒如命,从年少时生活所迫在酒坊里打杂尝酒,到后来一天都离不开酒了。

哪怕平时休息时没事,自己也要倒上一茶缸子,咕嘟咕嘟就喝下去了。

常年累月下来,身体早已被酒精腐蚀得千疮百孔在,最后因病医治无效去离开人世。

2021年新年第一天,演员孙侨潞因酗酒引发心梗去世。

喝酒和熬夜一直是她生活的常态,就在她去世的前几天,还在微博发文称自己“真的太爱喝酒了。”

去世那天,她和朋友还在酒吧一起跨年。

可还未等到新年的太阳升起,她的美好年华就永远定格在25岁,如何不叫人惋惜。

类似的悲剧真的太多太多了,多得我们不忍再看。

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只是小酌一杯,没有关系。

可没有一口酒是无辜的,所有的伤害都是一点一滴累积的。

饮酒几乎对全身器官都有伤害,一口下去辣口、头晕、心慌,第二天肠胃不适、精神萎靡、思维迟钝……

一旦超过了身体的承受程度,就会引发各个器官的连锁反应,这才是最可怕的。

等到最后疾病和死亡的光顾,才开始后悔。

可是为时已晚。

图片
酒精透支身体,也扯掉人性的遮羞布

有一句话说,“每一杯酒都是魔鬼酿成的毒汁”。

这绝非危言耸听。

酒精上瘾带来的伤害:酒精肝、肝硬化、胃癌等等,正在成为更多人一生的健康噩梦。

但除此之外,因为醉酒导致的各种人身安全威胁,同样不可忽视。

《柳叶刀》曾发布的一篇与饮酒相关的研究,2020 年全球有 13.4 亿人饮酒过量,其中 59.1% 为 15~39 岁的年轻人。

在这部分人群中,喝酒造成的主要健康损失,除了酒本身外,酒后失态、交通事故、暴力冲突等等风险直线上升。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这样一个悲剧。

扬州一位丈夫,春节期间带着妻儿到亲戚家拜年,期间,丈夫只顾喝酒对孩子不管不问,妻子便带着儿子先行回家。

没想到,妻子这一举动直接刺激了丈夫,丈夫觉得自己没面子当即赶回家,借着酒劲与妻子大吵一架。

争吵之中,他发疯一般把4个月大的儿子狠狠地摔在板上,又在酒精的催化下一把抱起孩子从窗口扔下。

图片

年幼的生命,就直接葬送在亲生父亲酒后残忍的暴行之下。

一人被酒精控制,后果却要全家人来承担。这个父亲在酒醒之后,该有多后悔。

云南昭通,一个男子酒后驾车冲上人行道,车子先是径直撞向正在花坛边休息的2个女孩,随后又撞上2名行人。

图片

他们何其无辜,突然遭受这样的无妄之灾。而罪魁祸首,仅仅是因为司机喝酒了。

我看完真的无比愤怒。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不可避免走出家门,行走马路,任谁都会害怕和怀疑,哪一天自己和家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喝酒的理由纵然有千万种,也许为名,也许为利,也许是图一时许久的快乐,又或许是排遣心中郁闷。

可放纵自己的欲望,一步步走向酒精的深渊,最终伤害自己,连累无辜,实在令人可气可恨。

图片
如何在逃避现实中找到自我,
才是戒隐的开始

丰子恺有一句戏谑让人很感慨:

“小时候,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爱喝酒,酒那么难喝。长大后才知道,比起生活来,酒确实好喝了许多。”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口酒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放纵,卸下满身疲惫,肆意在酒精里构筑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可是,所有上瘾性行为本质都是难以摆脱即时满足的诱惑,以及对当下困难情境的逃避。

这个时代,快乐容易,上瘾容易,可代价也同样难以承受。

当你越来越依赖酒精刺激,短时间内大量分泌多巴胺获得虚假的快乐,等到多巴胺褪去,问题不仅还在,甚至变得更糟糕了。

喝醉难受,醒着更难受,最后身体垮了,家庭丢了,朋友散了,工作丢了……

所谓举杯浇愁愁更愁,短暂的麻痹,只会迎来新一轮剧痛。

酒,真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直面我们内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与困扰,或许才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精神科医生贾德森曾提出了一套改变习惯的练习:

当我们被自己的行为绊住的时候,借助于冥想和正念,看清楚我们得到的是什么;

一步步接近自己的内心与真实,从而在觉悟的状态下, 自然地停止这种行为。

所以在下次喝酒之前,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1、喝酒是为了什么?

中国人素来爱喝酒。

无论是“一曲新词酒一杯”的独酌,还是饱含诗词之趣的“飞花令”。

喝酒讲究的从来都是身心愉悦的状态,以及宾主尽欢氛围。

然而到了现代,酒局的意义开始变了味,是服从性测试,是和社交关联,是喝酒比赛。

美酒是种享受,但早已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乐趣,那么是不是不喝也可以?

2、喝完酒,是轻松的,还是更累了?

哪怕控制不住举起酒杯也没关系,有意识去感受喝完酒的感受,原来存在的那些问题解决了吗?

喝完能保证升职、能收获人缘,拉来业务吗?

当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毫无意义时,在时间推移中,你就会慢慢减少对这件事的时间投入。

用有意识的行为,代替无意识的沉迷,才能从本能戒掉那些上瘾的坏习惯,不管是烟酒还是手机、游戏。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在健康面前真的没有侥幸。

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事业前程从来不在酒局,快乐再重要也没有生命重要。

我们扛起责任匆忙向前,渴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但永远别忘记:身体健康最重要,其余的事情都是锦上添花。 

一起点亮【在看】+【分享】

自己少喝一点,也别让别人多喝。

为了我们的健康,也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