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血是补出来的吗?

 图书 馆员 2023-02-05 发布于内蒙古


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女性群体,对于女性朋友们来说,“补气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十女九虚”,女性气血虚不仅给健康带来问题,造成:免疫力差、体力不行、月经不调、失眠、干眼等问题,也会给外貌带来很大的影响:面色苍白发黄、皮肤衰老长斑、头发稀疏分叉、眼睛无神眼袋重等等。
那么如何补气血?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既然气血虚,那么就要补。然而,气血真的是说补就能补上去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准确的来说,我们应该称之为“调理气血”,而不是“补气血”。所谓调理,就是针对个人的体质进行对症的调理。有的人阳虚,有的人阴虚,有的人肝气郁滞,有的人肺气虚弱,有的人痰湿严重……
所以补气血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喝个“五红汤”“大枣桂圆枸杞茶”,或者吃点儿“玉灵膏”“阿胶糕”就能补上的,不对症的“补”反而会让身体更差。比如你让痰湿体质的人经常吃大枣,不仅气血补不上去,痰湿的症状会更加严重。
所以,想养生的人,第一步是要先确定自己的体质,建议大家也别自己在网上搜索对号入座了,找个中医给看一下确定自己的体质。
比如小易,前几年一直情绪状态不好,脾气也大,气血还虚,一补就上火,身材也比生孩子之前胖很多,所以我是兼具:肝气郁滞,痰湿,气血虚等多种体质。 像我这种体质就不适合一味的进补,气血淤、痰湿体质的人通过食疗补气血其实是没啥用的。我们要先疏肝理气,让机体活起来,经络通畅起来,另外还要通过少进补、多运动的方式减轻痰湿症状。调理一段时间以后再酌情进补,这样才有效。
至于如何疏肝理气?症状轻的人吃点儿逍遥丸,多做做第八套广播体操,自己在家推推肝经,保持良好的情绪,如果不管用或者自己不会,也可以求助养生机构或医院。 一般肝气郁滞的人爱发火脾气不好,有时会胸闷胸胀、胁肋疼痛,还会口苦口干,眼睛也容易干有红血丝,脾胃也容易不好,因为肝木可以克脾土,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刚开始养生的时候,小易对中医的了解很浅显,认为缺啥就补啥,放大了食疗的作用,现在小易不这么认为了。
现在小易的养生理论是: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部制造精密的机器,要想机器正常运转,机器的整体构架必须是正常的,一个歪歪扭扭的机器必然不会运行良好。
同样如果我们的骨架存在:脊柱侧弯(驼背)、骨盆歪斜、圆肩溜肩、颈椎曲度变直等症状,那么就要先把这些骨架上的或者说体态上的缺陷纠正好,之前小易也说过:“骨正筋柔”,气血才能更好的流通。
如何纠正体态,小易也在探索,目前用的方法是:第八套广播体操,其他的拉伸方式,养生机构正骨推拿(这个需谨慎,要找真正专业的老师来做)。
我们的骨架正了,体态好了,再去调理经络,让经络畅通,气可以带动血到身体的任何地方,形成良性的循环,这个时候再适当进补得到的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经络的疏通,小易正在用以下几个方法:体操,运动,推拿,艾灸,大家也可以找专业的养生机构或者中医院进行调理。
至于中药,目前小易还不想尝试,一个是怕找不到好的中医大夫,如果开的方子不对还要一喝喝好久,反而伤身体;另一个本来是药就有三分毒,现在的中药跟古代种植过程不一样,炮制过程也不一样,总之还是尽量不想尝试了,毕竟是内服的,要谨慎些,尤其脾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谨慎摄入。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以上仅仅是小易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哦~

坚持养生,时间会给你惊喜。一起养生吧! 我是木小易,两个孩子的妈妈,曾经得过产后干眼症,后来通过自己养生调理获得康复,自此走上中医养生的道路。

一吃补药就上火的人该怎么办?罗医师有妙招(罗大伦)
中医博士罗大伦

现在已经进入冬季了,传统上,国人认为此时是可以进补的,而且,现在大家的生活都比较劳累,很多朋友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亏虚的,所以,有很多朋友就自己开始吃点补药,可是,问题马上就来了,吃了补药,有立刻就咽喉肿痛的,有的牙痛了,有的脸上长包了,大家开始非常困惑:为何我一吃补药就上火呢?

所以,有很多朋友问我这个问题,我想,更多的不认识我的朋友也会有此疑虑的吧,所以,我写下来,希望更多的朋友看到。
1、您的身体根本就不虚啊!
大家一看,估计会笑:这也是原因?您还别笑,真的有很多人如此的。现在很多人,其实身体并不是虚的,比如偶尔的劳累,休息一下就可以了。有的人工作紧张些,经常睡眠不够,觉得身体不舒服,其实,此时身体缺乏的是睡觉,此情此景,各位朋友,睡觉就是大补啊!可是,有很多白领,一方面继续加班,减少睡觉,一方面靠补药来“提神”,我觉得这是把方向搞错了。

我还见过,身体本来不虚,其实只要放松压力,参加运动,就已经很好了,可是,这些朋友却坚信自己身体虚,要去开膏方滋补,结果,膏方里面的各种参茸虫草补下去,补得七荤八素,整天头晕晕的,这就是把方向弄错了。
2、您把方向补反了!
这个原因导致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因为很多朋友服用补药,不是医生介绍的,也不是自己学习中医知识,分析得来的,而是“听人说”的。别人说最近什么好,那我也吃!这样,会把方向搞反的,比如,阳虚的体质,命门之火不足,身体怕冷,听说最近铁皮枫斗特别流行,办公室的人都在吃,于是我也吃,这个铁皮枫斗就是石斛,是滋阴润燥的,是凉的药物,结果越吃越凉;还有的人,阴虚有虚热,但是,最近听说,大家都在服用高丽参“调调气”,尤其是一些时髦的朋友,从韩国旅游回来就买了好多高丽参,于是开始吃,结果,一吃就上火了,为什么?因为人参是温热的药物,您又阴虚有热,这是火上浇油啦!
但是,两者相比较起来,前面那个越补越凉的,是比较可怕的,因为它的后果不容易暴露出来,不易被察觉,容易误补很久,甚至一直都不会发现身体为何越来越不好,我也每天滋补啊?铁皮枫斗都坚持滋补两年了,怎么还是补不过来呢?而后面这个危害没有,一旦上火了,自己立刻就察觉了,所以,有时上火也是身体的一个警报信号呢!
3、肝气不舒,气郁不行,却盲目进补。有很多女性朋友,一吃什么补血的方子,就会上火,脸上就会起疙瘩,或者会牙痛、咽喉痛等。为何会如此呢?等到看到她们的舌象,就会发现,原来都是肝气不舒的气郁体质。因为女性的情绪比较敏感,所以情绪对女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女性的身体调理中,要特别重视肝气不舒的因素。当肝气不舒的时候,气郁不能通行,经络是不通畅的,此时,如果不恰当地滋补,则会导致壅滞,这样就会上火的。我举个例子,好比有一条河流,它的中段是被淤泥堵满了,水流不过去了,结果您却要在上游防水,那壅滞的河道,一定会洪水泛滥的啊。所以,遇到这样的女性,比如即使应该养血补血,我也会让她们同时用我的舒理肝气的方子泡脚,或者用这个方子先泡脚几天,疏肝行气,这样,补进去的“养分”,才能被很好地吸收,就不至于为患增火了。
4、有痰湿在里面堵着。现在有湿气的人非常多,而吃的肥甘厚味,又会导致痰湿壅滞,这些都是阻塞经络通道的废物,是障碍物,这样的人,舌苔厚腻,气机也会壅滞,所以,此时往里面进补,补阳气,还可能对身体的恢复有些好处,但是那也是要增加化痰祛湿行气的药物的,而阳气足了,痰湿会去掉。如果此时补阴补血了,则会出现明显的上火的症状。
所以,有的女性朋友,自己反应说一吃阿胶这样的养血的滋补品,就会明显地上火,我一看她的舌头,舌苔厚腻,舌苔满布,这是痰湿重的表现,这样的体质,吃了阿胶这样的补品,当然会上火的啦,这个道理,和前面的气郁的情况是比较类似的。
5、有瘀血存在,气血也是壅滞的。这是一个大家不容易重视的问题,就是瘀血的存在。很多朋友从来不会看自己的舌下静脉如何,是否又黑又粗,结果也几乎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有瘀血存在的。当身体有瘀血的时候,经络自然也是不通畅的,此时进补,无论补阴补阳,都会引起问题,中医管这种做法叫“呆补”,所以,在进补的同时,应该加以疏通,这样,疏通的效果会更好,因为有补药在助力,而这样滋补,才能够滋补进去。
特别提示
上述我写的,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在滋补的过程中上火的原因,其中后三条,都是有什么障碍物的阻挡,无法正常进补引起的上火。当然,人体非常奇妙,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这就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具体分析了。一般,在中医给大家调理身体的时候,如果需要用补法,基本上是会考虑到这些情况的,所以方子里面往往有疏通的药物。但是,有时候老百姓自己进补,则往往容易犯这些错误,我写出来,为的是提醒大家。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事情,是我需要提一下的,就是有的时候,思路都正常了,可是在进补的时候,还是会上火,这种情况,往往是身体的一种正常的调适反应,有的人管这种情况叫“排病反应”,比如,身体有些邪气,潜藏在里面,一滋补,正气来复了,身体开始抵抗,希望把外邪驱除出去,结果,就有反应了。比如很久不感冒的人,一补正气,开始感冒了,咽喉疼痛了,其实,这往往是好事儿,借这次机会,外邪被彻底清除了,身体才能正常。
这种情况,如果自己判断不了,可以请中医分析,在没有前面我讲过的那几条问题的情况下,思路也没有问题,那么,如果仍然上火,是可以坚持的,让身体彻底恢复。在上火那几天,可以稍微停一下,然后,再坚持服用,这样有节奏地调理,是会让身体越来越好的。
上面给大家介绍了这样的知识,就是很多朋友,一吃补药,居然就会上火,原因给大家基本分析了一下,于是朋友们纷纷问,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罗博士不能总是不讲解决方法啊! 其实,解决方法我已经讲过好多了,估计是有些朋友没有认真看,又有些是新来的朋友,所以,我再讲一遍。
首先,第一个问题,如果一滋补就上火,是否我们就不滋补了?这么想,是错误的,其实,现代社会,因为大家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太劳累了,所以,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虚损,所以,我认为,需要滋补的人太多了,甚至是非常多的多数,只要把那些障碍去掉了,正常进补,身体会得到很大的改观的。
比如,我所见到的女性,有相当比例的人是血虚的,这是因为过于劳累的原因导致的,身体因此而出现各种问题,比如脸色差,睡眠差,甚至失眠,精力不足,容易疲劳,心悸,冬天手脚冰冷,便秘,月经前头晕头痛,月经量少等等,这样的女性,去医院往往体检不出来什么,可是身体却一直状态不佳。这都是血虚导致的,她们最需要的,就是滋补了,所以,我一直在推荐女性朋友服用玉灵膏。对于这样的女性,如果把血虚滋补过来,身体会彻底改观的,生活质量,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扭转。

再比如,江南人喜欢吃膏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我确实看到过很多人常年坚持,结果老年人身体非常好的,你看人家七十多岁一头乌发,就知道滋补的力量了。

所以,现代社会,大家如此疲惫,我觉得滋补是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健康状态的。
那么,在滋补中,遇到我讲的那些问题,该怎么办呢?
有的朋友问,那就停止滋补吗?不是的,我们可以清除障碍,再行滋补,这样,其实身体的几个问题都会得到解决的。
No.1肝气不舒的泡脚方法当您肝气不舒,甚至肝火很旺的时候,滋补是容易上火的,因为身体里面,气机郁滞着呢。
那么,此时该怎么办呢?
此时可以用泡脚的方法,我不嫌啰嗦地再给大家写一遍吧。
如果,舌头的形状是尖尖的,舌头的边尖很红,没有舌苔,或者舌苔很厚。
舌象如下——

再有:口苦、口干、头晕、头痛,胃胀,有恶心的感觉,甚至呕吐,心里烦躁,胸闷,甚至心悸,肋骨里面有胀痛的地方,失眠多梦。如果这些症状里面,有三条以上与舌像吻合,则可以使用这个泡脚的方子,这个方子专门疏肝理气,尤其对肝气不舒引起的失眠效果较好。只是孕妇忌用。

方子:柴胡六克、黄芩六克、法半夏六克、党参六克、炙甘草六克、桂枝六克、茯苓三十克、煅龙骨三十克、煅牡蛎三十克、郁金六克、远志六克、香附六克、石菖蒲六克、丹皮六克、炒栀子六克。如果舌头无苔,则加生地九克、白芍九克。
这个方子,熬水四十分钟,药汁分成两份,早晚各用一份,兑入温水,泡脚,水温不必太热,水量淹过脚踝即可,每天泡两次,每次二十分钟。
下面要讲到重点了,有朋友问:如果我又肝气不舒,又有痰湿,又有瘀血,又血虚,怎么办呢?
我的回答,应该去找中医调理。
如果自己辅助调理,顺序是:无论如何,先梳理肝气,因为这是根本,我所见到的人,甚至多数问题是肝气不舒引起的。
所以,先梳理肝气,然后痰湿自己可能就化掉了,或者更容易化掉。
梳理完肝气,再化痰湿。
化瘀血的方法随时可以加入,不在这个顺序里面。
一般情况下,如果此人肝气不舒,同时需要滋补,我会请他先用此方泡脚三天,然后,在泡脚的同时,再开始滋补,每天泡脚和滋补同时进行,这样一两周以后,撤掉泡脚的方子,单独滋补即可。
但是大家要记住,梳理肝气,我的方子只是辅助的,真正的方法,是大家要相通放下,自己调畅情绪,如果有时间,听我公众号“大伦书院”的《道德经》讲解也好,那也是养心的药。
No.2痰湿重怎么办?该怎么滋补?痰湿重的原因很多,比如,肝气不舒会导致气机郁滞,结果痰湿凝聚,所以,如果遇到舌头是尖尖的人,舌苔厚腻,痰湿重的,先梳理肝气,气机流通了,痰湿自己会化掉的。      
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痰湿重,则要分清痰和湿,用不同的方法调理一下,然后再滋补,效果更好了。
湿气重的人,舌苔满布,但是不是厚腻的,舌边有很多齿痕,舌体胖大。
舌图如下——

去除湿气,可以用增加运动,多晒太阳,不吃寒凉等方式来改变自己。
藿香六克(后下)、佩兰六克(后下)、杏仁九克(捣,后下)、白蔻仁六克(捣,后下)、薏苡仁三十克、茯苓三十克、猪苓九克、桂枝六克、泽泻三克、白术九克、法半夏六克。
先把没有标注“后下”的熬水,熬半个小时以后,再下入标注有“后下”字样的药物,五分钟以后闭火。药汁兑入温水泡脚。
这个方法可以坚持使用一周左右,当舌苔开始变薄的时候,说明湿气正在去掉,然后再开始滋补,则应该就不会因为水湿的问题而上火了。
那么,痰重之人,该怎么办呢?
潜意识点穴公众号提示对于这样体质的人,网友们可以参考潜意识点穴公众号11月29日发送的文章:《一动就出汗的人,是痰湿重,该怎么办?》,里面有具体的调理方法。 现在我再介绍一下调理的次序,如果有肝气不舒,则先调理肝气不舒,然后,如果有痰湿,则调理痰湿。
当然,如果有医生给您调理,医生可能会运用更灵活的节奏和次序来调理,如果是自己养生滋补,则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的。
No.3如果有淤血该怎么办呢?瘀血这个东西,在很多人的身体里面都有,而它也是各种体质失调过后的产物,比如,气虚、阳虚受寒、肝气郁结、痰湿阻碍气机,都会有瘀血,所以,一般情况下,中医在给患者开方子的时候,如果发现患者有瘀血,会随手在方子里面加入活血化瘀的药物,这样在调理其他问题的同时,也就连瘀血都一起调理了。

所以,瘀血的调理,不在前面我讲过的这个顺序里面,如果发现有瘀血,可以在滋补的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的方法,一起使用,这样,疏通经络,则滋补的效果更好,而有滋补的力量帮助,则化瘀的力量也增加了很多。
比如,我自己讲课多,有时候需要补补中气,在吃点补中益气丸的时候,我也会配合一点三七粉,我的体会是补的效果更佳。
怎么样,这样讲,大家就清楚很多了吧?昨天看到有朋友留言,说我看完都晕了,怎么这么多复杂的因素啊?
您真的觉得乱吗?其实中医是多么的简单啊,西医有那么多的疾病,仅仅皮肤病的名称,就有几千个,而中医内科的调理,就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个虚,然后,阻碍经络运行障碍,大致只有瘀血、痰湿、气郁这三个,我们大致用这七个(有的老师把痰湿分开)类型,就这么几个问题,对应西医成千上万的病名,您觉得中医复杂吗?这叫以简驭繁啊。
有的朋友会说:“还是太复杂了,七个我怎么都记不住啊。”
我觉得,那您就要认真学习了,其实,我们得病的时候,那么多的“造”,那么多的“做”,各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成年累月的妄作妄为,您都不嫌麻烦,让您就学习几种体质,您就觉得麻烦了,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啊。汗!您出门千万别说是我的粉丝啊!
实际上,我讲的这些方法,都在帮助大家清除滋补的障碍,如果大家明白里面的道理,然后再滋补,让身体有个彻底的改观,走上健康之路,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想不生病?从这几招做起!

中医养生哲学,是近来颇受欢迎的老祖宗智慧,从强化身心与预防疾病的观念开始,调整体质、培养精、气、神,简单的小步骤,就能活出健康生活。
不生病的生活,从这几招做起
一般人所提到的「养生」,其实就是根据生命的原有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便「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也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预防医学」的概念。
只不过,相对于西方医学比较注重「形体运动健身」的概念,传统中医对于养生的观点,则主要是以「强化身心」以及「预防疾病」为主轴,亦即所谓的「上医治未病」。也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倾向,再配合外界环境的变化,从「形、精、气、神」等不同的层次,给予调整或修正,最终能达到身心平和的境界。
7大中医养生法 小动作预防疾病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们,根据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而衍生出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不同的养生活动。以下,则介绍几种最流行的中医养生的方法:
1)经络养生/中医认为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就像道路一般四通八达的联系着各脏腑与头身四肢的关系,运载着人体内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只有在经络通畅的时候,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而且,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进一步达到「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的目标,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新陈代谢的旺盛。简单来说,一旦经络阻滞,就会影响脏腑协调,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受到阻碍。
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因此,历来的古代养生家们都认为,疏通经络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等三个重要穴位。
其中,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以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于五脏六腑虚弱,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为有效。
2)药膳养生/这里面的「药物」,主要是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就是中医所谓「药食同源」的概念。藉由纯天然的食性植物药进行加工,达到调理人体偏盛或不足的情形,让身体趋向健康的境界。中医学讲求饮食养生,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能,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益寿抗病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四气-温、凉、寒、热;五味-甘、咸、辛、酸、苦),适量的摄取食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所以如果一般人平日能均衡地进食各种类型的食物,在身体平衡出现状况时选择适当的食物调补阴阳,如此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素质,也能够更容易地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更要减少不良的暴饮暴食习惯,饮食不节也是现代人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医养生方法中的「饮食」,特别强调一定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3)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或是太阳下山就睡觉、太阳升起就起床…。一般人如果能够顺应这样的规律作息,就容易达到健康的境界,这也就是「顺时养生法」的主要精神。例如之前日本的动物研究就曾发现:当生理时钟错乱时,就会影响身体荷尔蒙的分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让血压飙升,最终将严重危害心血管功能。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营气流经中医的胆肝系统,此时身体如果能完全得到休息,就能修复肝功能、恢复体力和思考能力。
此外,古代中医也认为,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都能与四时相适应,就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4)静神养生/这里面包括了精神心理、情趣爱好,以及道德质量调养等方面,更融合了传统中医、宗教和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中医所谓心藏神的「神」,指的是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主宰了整个人的生命状态。
一旦人们能够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就能够达到「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的功能,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相反的,如果一般人违背了这样的目标,则「大怒」会伤肝、「过喜」则伤心、「忧思」会伤脾、「过悲」则伤肺、「惊恐」易伤肾,进一步将诱发种种身心疾病。
5)修身养生/里面包括了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中医向来就认为,情绪过度起伏,尤其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养生最重要的一步,就要先从「养心」开始做起。例如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曾经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特别是《黄帝内经》就曾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古代人所谓的「修身养生」,就是认为想要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不计较、不怨恨、少生气,如此一来,身体才有可能趋向健康。
6)调气养生/古人认为,人体的气有「化生」精血、「防御」病邪、「推动」机体功能、「固摄」脏腑津液、「营养」全身组织、以及「温煦」产生热量等作用。而当人体内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之下,将会导致人体气血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所以,古人通常会透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调养人体的元气,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标。
7)进补养生/除了传统中医在气血津液严重衰弱不足时会使用滋补药物,来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之外。从「医食同源」的角度出发,饮食与各种药材的适当搭配,不但可以祛病、防病,更有合理进补及强身的功效。一般来说,进补养生也会同时考虑「顺应四时(四季)」,例如在冬天进行「温补」、夏天进行「凉补」。
4大原则 在家简单养生虽然中医养生有以上各种方法,但简单来说,都不脱「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形神皆养」、「动静结合」,以及「审因施养」的四大原则与精神。
1)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养生过程中,特别要符合自然规律、养成规律的生活好习惯,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并且要「饮食有节、各取所需」,尽量吃当季与当地的食物。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健康,也同时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并且做到「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只不过,中医养生也同样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并且强调要依据不同季节、年龄与时间,从事适合及适量的运动而非劳动。
4)审因施养/中医所强调的养生方法,从来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进行养生活动。而除了以上不同的方式之外,中医养生也同样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以符合「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度的提升,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应运而生。但是根据许多中医师的实际观察来看,绝大多数人们都是采取「人云亦云」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养生信息。其实在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中,也是需要依体质及不同「证」状而有不同的差异。如果选择不正确,这些号
此外,古代中医也认为,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都能与四时相适应,就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4)静神养生/这里面包括了精神心理、情趣爱好,以及道德质量调养等方面,更融合了传统中医、宗教和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中医所谓心藏神的「神」,指的是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主宰了整个人的生命状态。
一旦人们能够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就能够达到「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的功能,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相反的,如果一般人违背了这样的目标,则「大怒」会伤肝、「过喜」则伤心、「忧思」会伤脾、「过悲」则伤肺、「惊恐」易伤肾,进一步将诱发种种身心疾病。
5)修身养生/里面包括了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中医向来就认为,情绪过度起伏,尤其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养生最重要的一步,就要先从「养心」开始做起。例如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曾经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特别是《黄帝内经》就曾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古代人所谓的「修身养生」,就是认为想要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不计较、不怨恨、少生气,如此一来,身体才有可能趋向健康。
6)调气养生/古人认为,人体的气有「化生」精血、「防御」病邪、「推动」机体功能、「固摄」脏腑津液、「营养」全身组织、以及「温煦」产生热量等作用。而当人体内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之下,将会导致人体气血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所以,古人通常会透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调养人体的元气,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标。
7)进补养生/除了传统中医在气血津液严重衰弱不足时会使用滋补药物,来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之外。从「医食同源」的角度出发,饮食与各种药材的适当搭配,不但可以祛病、防病,更有合理进补及强身的功效。一般来说,进补养生也会同时考虑「顺应四时(四季)」,例如在冬天进行「温补」、夏天进行「凉补」。
4大原则 在家简单养生
虽然中医养生有以上各种方法,但简单来说,都不脱「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形神皆养」、「动静结合」,以及「审因施养」的四大原则与精神。
1)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养生过程中,特别要符合自然规律、养成规律的生活好习惯,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并且要「饮食有节、各取所需」,尽量吃当季与当地的食物。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健康,也同时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并且做到「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只不过,中医养生也同样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并且强调要依据不同季节、年龄与时间,从事适合及适量的运动而非劳动。
4)审因施养/中医所强调的养生方法,从来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进行养生活动。而除了以上不同的方式之外,中医养生也同样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以符合「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度的提升,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应运而生。但是根据许多中医师的实际观察来看,绝大多数人们都是采取「人云亦云」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养生信息。其实在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中,也是需要依体质及不同「证」状而有不同的差异。如果选择不正确,这些号称「温和」的养生方法,也可能会造成身体的负担甚至反效果的。所以建议人们在听取信息的同时,也能询问适合的养生学者或正统中医师的意见,进而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中医7大养生术 不生病的生活 从这几招做起
一般人提到的“养生”,其实就是根据生命原有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这也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预防医学”概念。只不过,相对于西方医学注重“形体运动健身”的概念,传统中医对养生的观点,主要以“强化身心”以及“预防疾病”为主轴,亦即,所谓的“上医治未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倾向,再配合外界环境变化,从“形、精、气、神”等不同的层次,给予调整或修正,最终达到身心平和境界。

7大中医养生法

小动作预防疾病
中国古代养生家们,根据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衍生出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不同的养生活动。以下,介绍几种最流行的中医养生的方法:
1.经络养生:
中医认为,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就像道路一般,联系各脏腑与头身四肢的关系,运载着人体内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只有在经络通畅的时候,气血才能够川流不息地运行于全身。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因此,历来的古代养生家们都认为,疏通经络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等3个重要穴位。其中,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以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于五脏六腑虚弱,特别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最为有效。
2.药膳养生:
这里面的“药物”,主要是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就是中医所谓“药食同源”的概念。藉由纯天然的食性植物药进行加工,达到调理人体偏盛或不足的情形,让身体趋向健康的境界。中医学讲求饮食养生,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能,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益寿抗病的目的。中医学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四气─温、凉、寒、热;五味─甘、咸、辛、酸、苦),适量的摄取食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所以,如果一般人平日能均衡地进食各类型食物,在身体平衡出现状况时,选择适当的食物调补阴阳,就可改善身体素质。此外,更要减少不良的暴饮暴食习惯,饮食不节也是现代人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医养生方法中的“饮食”,特别强调一定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3.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或是太阳下山就睡觉、太阳升起就起床。一般人如果能顺应这样的规律作息,就容易达到健康的境界,这也就是“顺时养生法”的主要精神。例如,之前日本动物研究就曾发现,当生理时钟错乱时,就会影响身体荷尔蒙的分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让血压飙升,最终将严重危害心血管功能。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营气流经中医的胆、肝系统,此时身体如果能完全得到休息,就能修复肝功能、恢复体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古代中医也认为,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都能与四时相适应,就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4.静神养生:
这里面包括了精神心理、情趣爱好,以及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更融合了传统中医、宗教和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中医所谓心藏神的“神”,指的是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主宰了整个人的生命状态。一旦人们能够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就能够达到“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的境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相反的,如果违背了这样的目标,则“大怒”会伤肝、“过喜”则伤心、“忧思”会伤脾、“过悲”则伤肺、“惊恐”易伤肾,进一步将诱发种种身心疾病。
5.修身养生:
里面包括了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中医向来就认为,情绪过度起伏,尤其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养生最重要的一步,就要先从“养心”开始做起。例如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曾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黄帝内经》也曾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想要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不计较、不怨恨、少生气,如此一来,身体才可能趋向健康。
6.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的气有“化生”精血、“防御”病邪、“推动”机体功能、“固摄”脏腑津液、“营养”全身组织、以及“温煦”产生热量等作用。而当人体内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之下,将会导致人体气血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所以,古人通常会透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调养人体元气,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标。
7.进补养生:
除了传统中医在气血津液严重衰弱不足时会使用滋补药物,来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外,从“医食同源”的角度出发,饮食与各种药材的适当搭配,不但可祛病、防病,更有合理进补及强身的功效。一般来说,进补养生也会同时考虑“顺应四时”,例如冬天进行“温补”、夏天“凉补”。

4大原则在家简单养生

虽然中医养生有以上各种方法,但简单来说,都不脱“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形神皆养”、“动静结合”,以及“审因施养”4大原则与精神。
1.天人相应、道法自然:
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养生过程中,特别要符合自然规律、养成规律的生活好习惯,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并且要“饮食有节、各取所需”,尽量吃当季与当地的食物。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健康,也同时要注重心理健康,做到“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只不过,中医养生也同样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并且强调要依据不同季节、年龄与时间,从事适合及适量的运动而非劳动。
4.审因施养:
中医所强调的养生方法,从来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进行养生活动。而除了以上不同方式之外,中医养生也同样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时”不同,使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以符合“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的原则。近年随着民众对自身健康重视度的提升,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应运而生。但根据许多中医师实际观察来看,绝大多数民众都是采取“人云亦云”角度,看待这些养生资讯。

其实在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中,也需要依体质及不同“证”状而有不同的差异。如果选择不正确,这些养生方法也可能会造成身体负担甚至反效果。所以,建议民众在听取资讯的同时,也应询问适合的养生学者或正统中医师的意见,进而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日常保健常用食疗方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小病小痛,有很多人习惯身体一不舒服就马上吃药,殊不知在我们的身边,这些常见的食材就有治病养生的功效。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些由常见食材组成的食疗方,当大家遇上腹胀、咳嗽、怕冷、多梦、易疲劳......等身体不适时,供平时参考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