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女性群体,对于女性朋友们来说,“补气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十女九虚”,女性气血虚不仅给健康带来问题,造成:免疫力差、体力不行、月经不调、失眠、干眼等问题,也会给外貌带来很大的影响:面色苍白发黄、皮肤衰老长斑、头发稀疏分叉、眼睛无神眼袋重等等。 那么如何补气血?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既然气血虚,那么就要补。然而,气血真的是说补就能补上去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准确的来说,我们应该称之为“调理气血”,而不是“补气血”。所谓调理,就是针对个人的体质进行对症的调理。有的人阳虚,有的人阴虚,有的人肝气郁滞,有的人肺气虚弱,有的人痰湿严重…… 所以补气血真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喝个“五红汤”“大枣桂圆枸杞茶”,或者吃点儿“玉灵膏”“阿胶糕”就能补上的,不对症的“补”反而会让身体更差。比如你让痰湿体质的人经常吃大枣,不仅气血补不上去,痰湿的症状会更加严重。 所以,想养生的人,第一步是要先确定自己的体质,建议大家也别自己在网上搜索对号入座了,找个中医给看一下确定自己的体质。 比如小易,前几年一直情绪状态不好,脾气也大,气血还虚,一补就上火,身材也比生孩子之前胖很多,所以我是兼具:肝气郁滞,痰湿,气血虚等多种体质。 像我这种体质就不适合一味的进补,气血淤、痰湿体质的人通过食疗补气血其实是没啥用的。我们要先疏肝理气,让机体活起来,经络通畅起来,另外还要通过少进补、多运动的方式减轻痰湿症状。调理一段时间以后再酌情进补,这样才有效。 至于如何疏肝理气?症状轻的人吃点儿逍遥丸,多做做第八套广播体操,自己在家推推肝经,保持良好的情绪,如果不管用或者自己不会,也可以求助养生机构或医院。 一般肝气郁滞的人爱发火脾气不好,有时会胸闷胸胀、胁肋疼痛,还会口苦口干,眼睛也容易干有红血丝,脾胃也容易不好,因为肝木可以克脾土,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刚开始养生的时候,小易对中医的了解很浅显,认为缺啥就补啥,放大了食疗的作用,现在小易不这么认为了。 现在小易的养生理论是: 我们的身体就是一部制造精密的机器,要想机器正常运转,机器的整体构架必须是正常的,一个歪歪扭扭的机器必然不会运行良好。同样如果我们的骨架存在:脊柱侧弯(驼背)、骨盆歪斜、圆肩溜肩、颈椎曲度变直等症状,那么就要先把这些骨架上的或者说体态上的缺陷纠正好,之前小易也说过:“骨正筋柔”,气血才能更好的流通。 如何纠正体态,小易也在探索,目前用的方法是:第八套广播体操,其他的拉伸方式,养生机构正骨推拿(这个需谨慎,要找真正专业的老师来做)。 我们的骨架正了,体态好了,再去调理经络,让经络畅通,气可以带动血到身体的任何地方,形成良性的循环,这个时候再适当进补得到的效果可能会事半功倍。 经络的疏通,小易正在用以下几个方法:体操,运动,推拿,艾灸,大家也可以找专业的养生机构或者中医院进行调理。 至于中药,目前小易还不想尝试,一个是怕找不到好的中医大夫,如果开的方子不对还要一喝喝好久,反而伤身体;另一个本来是药就有三分毒,现在的中药跟古代种植过程不一样,炮制过程也不一样,总之还是尽量不想尝试了,毕竟是内服的,要谨慎些,尤其脾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谨慎摄入。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以上仅仅是小易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哦~ 坚持养生,时间会给你惊喜。一起养生吧! 我是木小易,两个孩子的妈妈,曾经得过产后干眼症,后来通过自己养生调理获得康复,自此走上中医养生的道路。 一吃补药就上火的人该怎么办?罗医师有妙招(罗大伦)中医博士罗大伦
想不生病?从这几招做起! 中医养生哲学,是近来颇受欢迎的老祖宗智慧,从强化身心与预防疾病的观念开始,调整体质、培养精、气、神,简单的小步骤,就能活出健康生活。不生病的生活,从这几招做起 一般人所提到的「养生」,其实就是根据生命的原有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便「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也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预防医学」的概念。 只不过,相对于西方医学比较注重「形体运动健身」的概念,传统中医对于养生的观点,则主要是以「强化身心」以及「预防疾病」为主轴,亦即所谓的「上医治未病」。也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倾向,再配合外界环境的变化,从「形、精、气、神」等不同的层次,给予调整或修正,最终能达到身心平和的境界。 7大中医养生法 小动作预防疾病中国古代的养生家们,根据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而衍生出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不同的养生活动。以下,则介绍几种最流行的中医养生的方法: 1)经络养生/中医认为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就像道路一般四通八达的联系着各脏腑与头身四肢的关系,运载着人体内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只有在经络通畅的时候,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而且,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进一步达到「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的目标,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以及新陈代谢的旺盛。简单来说,一旦经络阻滞,就会影响脏腑协调,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受到阻碍。 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因此,历来的古代养生家们都认为,疏通经络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等三个重要穴位。 其中,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以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于五脏六腑虚弱,特别是消化系统的疾病最为有效。 2)药膳养生/这里面的「药物」,主要是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就是中医所谓「药食同源」的概念。藉由纯天然的食性植物药进行加工,达到调理人体偏盛或不足的情形,让身体趋向健康的境界。中医学讲求饮食养生,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能,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益寿抗病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四气-温、凉、寒、热;五味-甘、咸、辛、酸、苦),适量的摄取食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所以如果一般人平日能均衡地进食各种类型的食物,在身体平衡出现状况时选择适当的食物调补阴阳,如此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素质,也能够更容易地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更要减少不良的暴饮暴食习惯,饮食不节也是现代人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医养生方法中的「饮食」,特别强调一定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3)顺时养生/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或是太阳下山就睡觉、太阳升起就起床…。一般人如果能够顺应这样的规律作息,就容易达到健康的境界,这也就是「顺时养生法」的主要精神。例如之前日本的动物研究就曾发现:当生理时钟错乱时,就会影响身体荷尔蒙的分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让血压飙升,最终将严重危害心血管功能。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营气流经中医的胆肝系统,此时身体如果能完全得到休息,就能修复肝功能、恢复体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古代中医也认为,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都能与四时相适应,就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4)静神养生/这里面包括了精神心理、情趣爱好,以及道德质量调养等方面,更融合了传统中医、宗教和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中医所谓心藏神的「神」,指的是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主宰了整个人的生命状态。 一旦人们能够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就能够达到「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的功能,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相反的,如果一般人违背了这样的目标,则「大怒」会伤肝、「过喜」则伤心、「忧思」会伤脾、「过悲」则伤肺、「惊恐」易伤肾,进一步将诱发种种身心疾病。 5)修身养生/里面包括了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中医向来就认为,情绪过度起伏,尤其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养生最重要的一步,就要先从「养心」开始做起。例如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曾经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特别是《黄帝内经》就曾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古代人所谓的「修身养生」,就是认为想要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不计较、不怨恨、少生气,如此一来,身体才有可能趋向健康。 6)调气养生/古人认为,人体的气有「化生」精血、「防御」病邪、「推动」机体功能、「固摄」脏腑津液、「营养」全身组织、以及「温煦」产生热量等作用。而当人体内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之下,将会导致人体气血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所以,古人通常会透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调养人体的元气,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标。 7)进补养生/除了传统中医在气血津液严重衰弱不足时会使用滋补药物,来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之外。从「医食同源」的角度出发,饮食与各种药材的适当搭配,不但可以祛病、防病,更有合理进补及强身的功效。一般来说,进补养生也会同时考虑「顺应四时(四季)」,例如在冬天进行「温补」、夏天进行「凉补」。 4大原则 在家简单养生虽然中医养生有以上各种方法,但简单来说,都不脱「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形神皆养」、「动静结合」,以及「审因施养」的四大原则与精神。 1)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养生过程中,特别要符合自然规律、养成规律的生活好习惯,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并且要「饮食有节、各取所需」,尽量吃当季与当地的食物。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健康,也同时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并且做到「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只不过,中医养生也同样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并且强调要依据不同季节、年龄与时间,从事适合及适量的运动而非劳动。 4)审因施养/中医所强调的养生方法,从来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进行养生活动。而除了以上不同的方式之外,中医养生也同样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以符合「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度的提升,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应运而生。但是根据许多中医师的实际观察来看,绝大多数人们都是采取「人云亦云」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养生信息。其实在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中,也是需要依体质及不同「证」状而有不同的差异。如果选择不正确,这些号 此外,古代中医也认为,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都能与四时相适应,就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4)静神养生/这里面包括了精神心理、情趣爱好,以及道德质量调养等方面,更融合了传统中医、宗教和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中医所谓心藏神的「神」,指的是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主宰了整个人的生命状态。 一旦人们能够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就能够达到「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的功能,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相反的,如果一般人违背了这样的目标,则「大怒」会伤肝、「过喜」则伤心、「忧思」会伤脾、「过悲」则伤肺、「惊恐」易伤肾,进一步将诱发种种身心疾病。 5)修身养生/里面包括了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中医向来就认为,情绪过度起伏,尤其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养生最重要的一步,就要先从「养心」开始做起。例如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曾经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 特别是《黄帝内经》就曾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古代人所谓的「修身养生」,就是认为想要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不计较、不怨恨、少生气,如此一来,身体才有可能趋向健康。 6)调气养生/古人认为,人体的气有「化生」精血、「防御」病邪、「推动」机体功能、「固摄」脏腑津液、「营养」全身组织、以及「温煦」产生热量等作用。而当人体内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之下,将会导致人体气血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 所以,古人通常会透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的措施,来调养人体的元气,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标。 7)进补养生/除了传统中医在气血津液严重衰弱不足时会使用滋补药物,来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之外。从「医食同源」的角度出发,饮食与各种药材的适当搭配,不但可以祛病、防病,更有合理进补及强身的功效。一般来说,进补养生也会同时考虑「顺应四时(四季)」,例如在冬天进行「温补」、夏天进行「凉补」。 4大原则 在家简单养生 虽然中医养生有以上各种方法,但简单来说,都不脱「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形神皆养」、「动静结合」,以及「审因施养」的四大原则与精神。 1)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养生过程中,特别要符合自然规律、养成规律的生活好习惯,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并且要「饮食有节、各取所需」,尽量吃当季与当地的食物。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健康,也同时要注重心理的健康,并且做到「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只不过,中医养生也同样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并且强调要依据不同季节、年龄与时间,从事适合及适量的运动而非劳动。 4)审因施养/中医所强调的养生方法,从来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进行养生活动。而除了以上不同的方式之外,中医养生也同样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时」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以符合「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度的提升,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应运而生。但是根据许多中医师的实际观察来看,绝大多数人们都是采取「人云亦云」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养生信息。其实在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中,也是需要依体质及不同「证」状而有不同的差异。如果选择不正确,这些号称「温和」的养生方法,也可能会造成身体的负担甚至反效果的。所以建议人们在听取信息的同时,也能询问适合的养生学者或正统中医师的意见,进而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中医7大养生术 不生病的生活 从这几招做起一般人提到的“养生”,其实就是根据生命原有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简单来说,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这也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预防医学”概念。只不过,相对于西方医学注重“形体运动健身”的概念,传统中医对养生的观点,主要以“强化身心”以及“预防疾病”为主轴,亦即,所谓的“上医治未病”,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倾向,再配合外界环境变化,从“形、精、气、神”等不同的层次,给予调整或修正,最终达到身心平和境界。 7大中医养生法 小动作预防疾病中国古代养生家们,根据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衍生出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不同的养生活动。以下,介绍几种最流行的中医养生的方法: 1.经络养生: 中医认为,经络是遍布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它就像道路一般,联系各脏腑与头身四肢的关系,运载着人体内气的运行流动,以保证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因此,只有在经络通畅的时候,气血才能够川流不息地运行于全身。根据《黄帝内经》的说法,经络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作用。因此,历来的古代养生家们都认为,疏通经络就是一种重要的养生方式。其中,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合谷穴、内关穴和足三里穴等3个重要穴位。其中,合谷穴可以防治颜面以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内关穴有助于防治心脏疾患,足三里穴则对于五脏六腑虚弱,特别是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最为有效。 2.药膳养生: 这里面的“药物”,主要是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就是中医所谓“药食同源”的概念。藉由纯天然的食性植物药进行加工,达到调理人体偏盛或不足的情形,让身体趋向健康的境界。中医学讲求饮食养生,根据食物的性质和功能,合理地调配、膳食,从而达到保健强身、益寿抗病的目的。中医学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四气─温、凉、寒、热;五味─甘、咸、辛、酸、苦),适量的摄取食物,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与脏腑功能。所以,如果一般人平日能均衡地进食各类型食物,在身体平衡出现状况时,选择适当的食物调补阴阳,就可改善身体素质。此外,更要减少不良的暴饮暴食习惯,饮食不节也是现代人容易罹患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中医养生方法中的“饮食”,特别强调一定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又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3.顺时养生: 古人认为,天有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也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或是太阳下山就睡觉、太阳升起就起床。一般人如果能顺应这样的规律作息,就容易达到健康的境界,这也就是“顺时养生法”的主要精神。例如,之前日本动物研究就曾发现,当生理时钟错乱时,就会影响身体荷尔蒙的分泌,引发多种疾病,甚至让血压飙升,最终将严重危害心血管功能。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营气流经中医的胆、肝系统,此时身体如果能完全得到休息,就能修复肝功能、恢复体力和思考能力。此外,古代中医也认为,如果人体的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运行,都能与四时相适应,就有助于健体防病。否则,逆春气易伤“肝”、逆夏气易伤“心”、逆秋气易伤“肺”、逆冬气易伤“肾”。 4.静神养生: 这里面包括了精神心理、情趣爱好,以及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更融合了传统中医、宗教和民俗文化等相关内容。中医所谓心藏神的“神”,指的是人体高级中枢神经的机能活动,主宰了整个人的生命状态。一旦人们能够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稳,就能够达到“保养元气,使五脏安和”的境界,并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相反的,如果违背了这样的目标,则“大怒”会伤肝、“过喜”则伤心、“忧思”会伤脾、“过悲”则伤肺、“惊恐”易伤肾,进一步将诱发种种身心疾病。 5.修身养生: 里面包括了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的调养。中医向来就认为,情绪过度起伏,尤其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会损害身体健康。所以,养生最重要的一步,就要先从“养心”开始做起。例如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曾说过:“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养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心情愉悦。《黄帝内经》也曾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想要追求健康、长寿的人,首先要从修身养性做起。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不计较、不怨恨、少生气,如此一来,身体才可能趋向健康。 6.调气养生: 古人认为,人体的气有“化生”精血、“防御”病邪、“推动”机体功能、“固摄”脏腑津液、“营养”全身组织、以及“温煦”产生热量等作用。而当人体内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病邪夹击等诸多因素之下,将会导致人体气血的虚、陷、滞、逆等症候,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所以,古人通常会透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行导引”等一系列措施,调养人体元气,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标。 7.进补养生: 除了传统中医在气血津液严重衰弱不足时会使用滋补药物,来调理阴阳、补益脏腑、滋养精血外,从“医食同源”的角度出发,饮食与各种药材的适当搭配,不但可祛病、防病,更有合理进补及强身的功效。一般来说,进补养生也会同时考虑“顺应四时”,例如冬天进行“温补”、夏天“凉补”。 ![]() 4大原则在家简单养生 虽然中医养生有以上各种方法,但简单来说,都不脱“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形神皆养”、“动静结合”,以及“审因施养”4大原则与精神。1.天人相应、道法自然: 简单来说,就是顺其自然,以体现“天人合一”思想。在养生过程中,特别要符合自然规律、养成规律的生活好习惯,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并且要“饮食有节、各取所需”,尽量吃当季与当地的食物。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也就是说,除了身体健康,也同时要注重心理健康,做到“精神乐观、积德行善”。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只不过,中医养生也同样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并且强调要依据不同季节、年龄与时间,从事适合及适量的运动而非劳动。 4.审因施养: 中医所强调的养生方法,从来就不拘一法或一式,都是依照“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进行养生活动。而除了以上不同方式之外,中医养生也同样注重要“因人、因地、因时”不同,使用不同的养生方法,以符合“审因施养”与“辨证施养”的原则。近年随着民众对自身健康重视度的提升,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应运而生。但根据许多中医师实际观察来看,绝大多数民众都是采取“人云亦云”角度,看待这些养生资讯。 其实在这些各式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中,也需要依体质及不同“证”状而有不同的差异。如果选择不正确,这些养生方法也可能会造成身体负担甚至反效果。所以,建议民众在听取资讯的同时,也应询问适合的养生学者或正统中医师的意见,进而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 日常保健常用食疗方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小病小痛,有很多人习惯身体一不舒服就马上吃药,殊不知在我们的身边,这些常见的食材就有治病养生的功效。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些由常见食材组成的食疗方,当大家遇上腹胀、咳嗽、怕冷、多梦、易疲劳......等身体不适时,供平时参考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