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3.9】富民与教化

 liuhuirong 2023-02-05 发布于湖北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这里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感悟】

一、时代背景

此时孔子刚刚辞去鲁国大司寇之职,鲁卫相邻,兄弟之政,所以孔子离开鲁国后,最先去了卫国,满心希望到卫国受到卫灵公的重用,进而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弟子冉有为其驾御。沿途见卫国人口众多,于是师徒二人就不知不觉地聊起了治国方略。

  1.孔子为政三阶段之人口富庶

“庶”、“富”、“教”,是孔子应冉有问而提出的为政三阶段,三者必须循序渐进。“庶”是指人口富庶。在古代社会中,对于统治者来说,人口和土地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必须认真对待。

  2.孔子为政三阶段之富民

人口问题解决后,就应该考虑富民问题了。 鲁哀公曾因灾荒之年公室材用不足想加征税赋而向孔子的弟子有若征询应对之策,有若不仅不赞成加征税赋,反而建议减轻百姓税赋负担,他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孔子对于维护劳动者的财产和权益也很重视,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对为政者提出的“敬事”、“节用”和“使民以时”等要求都是保障民生的,这些观点已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

3.孔子为政三阶段之实施教化

百姓富庶了,就可以对百姓实施教化了,这是为政的最高层次。孔子非常重视教化在为政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实施教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制度安排方面,孔子设计了外在的刑罚刚性强制和内在的道德柔性约束两种基本教化方式,但是在功效发挥方面,他则更加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他认为人而无礼,则与禽兽无异,“不学礼,无以立”。对民众实施教化,为政者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因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二、富而无教的教训

春秋时代,卫庄公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太子完,另一个小儿子名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州吁,因此州吁非常任性,生活放荡,只知道贪图享受、吃喝玩乐,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但是卫庄公却任由他的宝贝儿子乱来,并不管教。

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承了王位,史称卫桓公。然而卫桓公没有当上几年国君,州吁就把哥哥卫桓公杀死而自立为国君。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从此弑君成为惯例。卫国的大臣和人民对杀害国君的残暴行为非常愤怒,都认为州吁是一个毫无仁义道德的坏蛋。于是,大臣石碏暗地里联合陈国的国君把州吁给杀掉了。

朱子《集注》:“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三、教化立而止奸邪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 “教化”即是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管理综合运用起来,既有皇帝的宣谕,又有各级官员耳提面命和行为引导,还有立功德碑、树牌坊、传播通俗读物等多种形式;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

“富人饱暖思淫欲”,如果缺乏教育,更容易骄横无礼。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过度的贫富差距将导致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西汉贾谊把教化比作阻止洪水的堤防,“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