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12.7】民信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liuhuirong 2023-02-05 发布于湖北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使老百姓信任政府。”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感悟】

朱子《集注》: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

《资治通鉴》:"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唐玄宗时期的尚书丞相张九龄曰:“人之所以为贵,以其有信有礼;国之所以能强,亦云惟佳信与义。

一、民无信不立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能够遵守互相之间或集体之间的约定、协议及诺言,执政者不朝令夕改,诚实无欺,坚持到底;为臣者不轻易背叛、出卖、潜逃, 知廉耻荣辱。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文思想。对一个国家来说,军备是重要的,财富也诚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下有信,齐心合力。只要有了这一条,兵器、粮食都可以创造出来;上下没有诚信,即使兵器充足,粮食充盈,国家也是危险的。

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为博宠妃褒姒一笑,采用虢石父的馊主意“烽火戏诸侯”,结果,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周幽王再点烽火,部下又当是在开玩笑,全都不理他。烽火点着,却没有一个救兵来,周幽王和虢石父都被西戎杀了,褒姒被掳走。“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就是“民无信不立”的惨局。

二、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风范

“食、兵、信”本是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的三个起码条件。但弟子子贡无拘无束地刨根问底,孔子不仅不烦,还很欣赏子贡这种格物致知的求学精神。读本章我们看到了孔子诲人不倦的风范。也学到了子贡格物致知的求学精神。

孔子的其他弟子也大都遵循孔子的教诲,忠于信念、不贪富贵。比如巫马施。一天,巫马施与子路在陈国时,两人一起去打柴,见到陈国一富人游乐,驾车百辆,大摆宴席。子路试问巫马施:“你若放弃在老师那儿学习,就能得到这样的富贵,你干不干?”巫马施仰天长叹,投镰于地说:“我曾听老师讲过,志士仁人决不干见利忘义之事,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三、子贡的成长

子贡出身富商之家,最初是很自负的。子贡拜师后的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解马放青,不料马跑到田里吃了农人的庄稼。农人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子贡追上农夫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你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请你原谅,将马还给我们。”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孔子说:“你让养马人去要马,看他怎样做。”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我们会照价赔偿。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 农人听了,慌忙将马交还。

子贡从中看到了“恩威并重”的重要,更悟到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七天只能说明学雕丰碑,七年说明有耐心雕丰碑,七十年格物致知成了丰碑。”子贡之所以后来取得非凡的成就,与老师的开悟以及这种持之以恒的、深入精髓的求学精神是分不开的。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