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幅回调!(20230205周记)

 立志德美 2023-02-0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本周(2023年1月30日到2月3日)上证综指收于3263.41点,下跌0.04%;深证成指收于12054.30点,上涨0.61%;创业板指收于2580.11点,下跌0.23%。

看起来波澜不惊,市场中人的感受却非常不一般,因为本周开盘之后市场有一个明显的上冲动作,然后再进行回调。
高点锚定心理,会让很多人心理不适。

一、目前市场的位置

图片

市场整体处于低位,严重地二元失衡。
这两句话,可以概括目前市场的全貌。
安心持股,择优低吸,这是当前市场环境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组合与仓位

图片

截至本周五(2月3日)收盘,腾腾爸账户总仓位:106.86%;
今年以来,腾腾爸账户总浮盈:8.81%。
与上周相比,下降近5个百分点。

大盘波澜不惊,腾腾爸组合下降甚多,主要原因是组合中的几只龙头股全都进行了大幅回调,龙一的平安,龙二的腾讯,下跌幅度都不小。
摆脱不了锚定心理束缚的人,天天盯盘会很痛苦。
我只能说这么多。   

三、本周的操作

本周的操作,就是努力工作。
多搬砖,多赚钱,好来A股买便宜货。

四、本周的感想

1、关于组合的三点思考。

面对自己的股票组合,得首先想好三件事:

(1)这些股票,是不是优质股?
(2)这些股票,现在贵吗?
(3)这些股票,在我手里,股数到底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想好这三件事,才能做好最后一件事:保持耐心,长期持有。

第1、2点,经常有人想,但通常想不通、想不透。
第3点很少有人想,为大多数人所忽视。
这3点都想不通、想不透,所以最后一点“耐心+长持”就自然做不到、做不好。

品质和估值的问题,都很重要,但谁更重要,我以前一直没搞清。
经过近二十年投资实践的煅炼之后,我才终于明白“品质第一、估值第二”的道理。
关注股权的增减,是一个更深段位的思考。
甚至遍观经典,也很少见到专门的著述——这绝非虚妄之语,我仅在巴菲特的只言片语中,见到过。
你还能看到的,可能就是在腾腾爸这里。
2、普通投资者可以多买指数基金。

有朋友问我:看投资书,书中说普通投资者最适合投资的,还是基金。
对这个问题,我以前多次谈过,这里再综合一下我的整体观点。

第一,我对目前国内流行在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公募、私募基金经理,不是太感兴趣。

春节前后的市场其实就是一个例子:股市低位,外资不计一时一地得失,不断大手笔买进,而国内机构则在不断地进行博弈方面的思考和计较,所以才会有在股市股价并不高的时候进行“落袋为安”式的收割。
国内的绝大多数机构,已经严重散户化了。
绝大多数机构的绝大多数操作,让我这个散户都看不起。

真正有大局观、按投资原则进行操作交易的基金经理,不是没有,很少。
找到他们,比找到龙头大白马还难。
买基金,实际上买的就是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的水平,决定了基金的收益水平。
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永远都是人。
我在生活中经常看错人。
我对评价素昧平生的基金经理,没有信心。

第二,指数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普通投资者可以用定投的方法进行操作:股市跌得狠一点时买得多一些,涨得多时买得少一点。
时间久了,效果就会体现出来。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祸福旦夕。
我曾给腾腾妈交待,有一天我若不在,你把账户里的钱统统卖掉,多买一点沪深300ETF就行。
超额收益不太可能,但长期坚持下来,跑赢市场80%的指数、收获稳稳的幸福,则是确定性极强的一件事。
这个“沪深300ETF”就是指数基金。

格氏、巴氏,都曾经给普通投资者推荐过指数基金。
很多投资类书籍推荐的,也通常是指数基金。

3、投资就是投资,其他都是多余的话。

巴菲特说:价值投资中的价值二字是多余的,因为投资投的就是价值,不投价值投什么呢?
他说的有道理吗?
当然有道理。
既然投资投的就是价值,那么还有必要在投资前冠以价值二字吗?

按照这个逻辑分析下去,我们会发现我们平时反复强调的或者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概念、名词,都有类似的“多余”。
比如长线投资中的长线二字,也是多余的。
因为企业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经营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投资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是投资的题中应有之义。
只要是投资,就得需要长线。
既然如此,还需要在投资前冠注长线的定语吗?

同样的例子,还有余钱投资。
股市的波动性注定了,我们投资使用的资本必须具有低成本穿越牛熊的能力。
格雷厄姆早就说过:借钱买股票,是投机而不是投资;一切加杠杆行为,都是投机而不是投资。
这样说起来,用一时半会用不着的“余钱”投资,不正是投资的必然要求吗?
既然如此,还需要在投资前冠注余钱的定语吗?

投资越久,投资的道理搞得越清,尤其是投资的经典书籍看得越多,内化于心的投资常识越巩固,这样的发现就会越多。
前两天一位投资界的老友感叹说:我现在不想看盘,不想读书,不想写作,不想谈论与投资有关的任何事情……这种状态已经很多年了,这不也没影响我的投资收益吗?
我听了,一时默然,内心无限感叹。
因为我越来越能体会得到他现在的心情。

对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远离市场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讲的“远离市场”,不是让你结束投资、不再投资,而是让你不要天天沉浸在市场的波动起伏中。
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摒弃噪声,不再受各种各样的干扰之苦。

经常有朋友吐槽:腾腾爸,长线价值投资,有必要像你这样时时刻刻关注市场、天天写一篇甚至两篇点评文章吗?
确实,若不是想通过公众号传播一点价投的思想,我真没有必要像现在这样追波逐流。
直白点说:搞投资不用这样,写公众号才需要这样。
4、谨访投资中的慢性自杀现象。

央视对76.46万名股民进行了调查。
2022年,有92.51%的股民亏损,只有4.34%的股民盈利。
股民的精神状态普遍不佳:23%因为亏损感到崩溃,33%感到焦虑,29%出现抑郁症状。
因此有朋友感叹:炒股真难,炒股相当于慢性自杀。

第一,选择的年份很特殊,不具有普遍的参考性意义。

2022年A股表现普遍不好,中证全指从年初的5969.80点,回落到年底的4756.62点,跌幅深达20.32%。
跌幅仅次于2018年的29.94%,为最近10年来第二差年份。
在普遍回落的年份里,想让太多的投资者盈利,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这一年的收成不好,而否定股市投资的整体前景,是可笑的。
类似于盲人摸象。

第二,市值回落的情境之下,绝大多数人的感受不好,很符合人性。

心理学实验表明,亏一块钱带来的痛苦,感受度将2倍于赚一块钱带来的快乐。
崩溃、焦虑、抑郁,是亏损环境下市值幻觉带来的普遍现象。
2022年是这样,2018年也是这样,并且2018年显著高于2022年。
我讲这段话的意思是,不要对熊市环境下的鬼哭狼嚎太当回事儿。

第三,治愈的方法很简单,等待——等到行情好转,这些症状都会消失。

2018年明明比2022年还惨,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谈2018年?
因为2018年早就过去了,2022年还在眼前。
2022年也已经过去了,渐行渐远。
相信很快大家也会忘掉。
一轮牛市行情袭来,所有的崩溃、焦虑、抑郁,都会随风消散。

第四,真正的投资者,不会把浮亏当成亏损,也不会把浮盈当成赢利。

央视的这个调查,最大的槽点,就是把一年的浮亏当成了真正的亏损,把一年的浮盈当成了真正的赢利。
不把这个根本问题讲清,会严重误导普通的观众。
这个调查,最大的意义,就是刻画了一幅熊市灾情。

A股历史尚短,现在刚过三十年。
股民数量猛增,但成熟理性的股民还少。
价值投资本身又有很多逆人性的地方。
这些因素决定了,能真正看懂、看透、看淡股市波动起伏的人,少之又少。
因为看不懂、看不透、看不淡,所以大多数人活在惶恐不安中。
在这种状态下炒股,恕我直言,确实是一种慢性自杀。

希望大家记住2022年,让它成为你永远的财富。
不要像2018年那样,一轮行情过后,就完全遗忘到了脑后。
希望大家2023年都可以在一种通透的心境下快乐地投资。
向慢性自杀,永远说拜拜。

五、下周的计划

1、继续坚持场外赚钱、攒钱;
2、继续坚持场内有选择地打新——

图片

下周恢复到了8只新股IPO。
去掉北交所两只,沪深股市还有6只。
现在的A股,确实已经变为买方市场了。

对于打新,下周我还是选择放弃。
继续观察,耐心等待。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我是腾腾爸,畅销书《投资大白话》与《生活中的投资学》作者。

擅长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阐述最深刻复杂的道理。

擅长做市场判断、估值判断和企业分析。

擅长撒泼、打滚、灌水、吹牛、聊天——喜欢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资中的大事。

并且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操作,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投资成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