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复苏,在于坚韧地面对未来

 世界经理人 2023-02-06 发布于广东

重启是必然,复苏靠大家。

烟花照亮夜空,人群涌入餐馆和酒店,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电影院挤满观众,这个春节仿佛弥补了过去3年来错过的所有娱乐。

在这样一种“充满期待,充满干劲”的气氛中,我们除了看到被压抑的需求正得到释放,也开始重新评估2023年的风险与机会。

一个会影响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各个方面的词语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疤痕效应。

伤口愈合,疤痕依旧。如同病毒在人们心里留下的永久疤痕一样,新冠疫情也在多个维度上给经济发展留下了疤痕效应。

从宏观来看,疫情前期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如今留下堆积如山的债务和肆虐的通胀。从微观来看,三年疫情,有太多的企业面临生存的困境,甚至生死存亡的考验,裁员、收缩、降本增效甚至已经成为常规动作,给企业留下疤痕。人力资本因为失业期延长而受损,给劳动力市场留下疤痕。

同时,疫情也打击了普遍的乐观精神和风险承担意愿,并长期影响着大家在消费上的行为。具体包括:

01

居民预防性储蓄提升

02

居民的资产配置更趋于保守

03

居民提前还房贷,购房意愿不强

04

居民信心较低,风险偏好也比较低

英国金融学教授Aikman在研究了24个国家的历史数据后发现,从疤痕中恢复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慢得多,一次重大冲击的拖累时长可能是10年,而受影响的经济体在10年间的实际GDP增速可能累计下降4.25%。

如何缩短疤痕效应带来的恢复期?无论是硅谷科技界精英,还是顶尖经济学家都开始频频提出“韧性”这个概念,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马库斯·布伦纳梅尔的话说,要从风险管理转向韧性管理。

适应未来,像弯而不折的芦苇

所谓韧性,就是在冲击中做出响应和回弹的能力。

“只要你能从危机中恢复过来,冲击就没有那么糟糕。要避免风险冲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适应能力。你越有韧性,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和调整空间。”这是谷歌前董事长施密特的经验之谈。

韧性管理常常与风险管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通常在面对危机时,大多数金融或风险管理活动都会着眼于减少风险,强调稳健性。

然而在某些时候,稳健性并不是最佳出路。

17世纪法国诗人让·德·拉封丹的著名寓言《橡树与芦苇》形象地描述了韧性和稳健性的区别:橡树极具稳健性,高大挺拔,在寻常的大风里显得坚不可摧;与之相比,芦苇则是柔韧的,微风也会使之弯腰。可是当强风暴袭来时,橡树一旦被连根拔起就会枯萎死亡,而无法像柔韧的芦苇一样弯而不折,风雨过后恢复原状。

长期的疤痕效应会像强风暴那样,摧毁处于稳健性边界的、僵化停滞的企业吗?所以,韧性很重要。韧性就是保持灵活和敏捷,承担适当的风险以推进创新和发展,拥有从风险冲击后复苏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疫情中我们已经看到:

疫情期间很多餐饮企业通过外卖、预制菜、线上直播卖货自救;一些企业变革组织架构、拆小单元、让每个单元自负盈亏等等。

新冠疫情促进了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的开发以及居家办公方式的普及,还刺激了医疗、零售和高等教育等产业部门的创新,这将有助于在长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让步、适应、调整,然后恢复,现在,是时候像弯而不折的芦苇那样,用韧性去革新组织了。


去除疤痕,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有韧性的组织必须给特立独行者、不同意见者留下空间,这些人有可能给意料之外的冲击找到意料之外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创新所必需的。组织韧性,成为考验领导力的一大挑战。

专家认为,要提升组织韧性,需要将心理安全作为战略重点,创造一种文化,让员工可以舒适地提出忧虑、贡献想法,并分享独特的观点。这种文化包括三个维度:

诚信:道德领导力和勇敢坦率

创新:无畏的协同创造力

包容:真正的尊重和归属

具体而言,管理者可以按以下步骤建立企业心理安全文化:

1

详细规划

定期评估参与度、诚信度和文化的其他方面,关注结果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

明确渠道

提供信任并建立信任,禁止报复,让员工始终有安全渠道提出问题。

3

鼓励发散性思维

重新看待错误,将错误视为组织的学习机会,鼓励员工提出并分享想法。

4

纳入绩效指标

在职业发展和晋升过程中,强调围绕社交智慧和安全的领导技能。

   结 语: 

新冠疫情好比一台显微镜,揭示了经济社会在表面之下暗藏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良机,让我们了解如何未雨绸缪,更好地应对未来无法预知的危机。

我们既不能像鸵鸟那样把头埋进沙堆,也不能固守现状,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探寻重新恢复的方案,才能构建一个有韧性的健康经济体。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所有

(www.ceconline.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