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9到1961三年经济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昵称50319000 2023-02-06 发布于河南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了历史等于背叛。有些同志不敢面对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多年历史,更有甚者极力回避或掩盖过去在建设中曾经出现的曲折,这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气概,而且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只有勇敢面对过去,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现。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我们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夸大了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没有经过调查研究和认真试点,就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特别是1959年下半年全面开展“反右倾”运动而中断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1960年又来了一个第二次“大跃进”,搞“穷过渡”,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愈演愈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加上连续三年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又单方面撕毁建设合同,到1960年前后这段时间,国民经济陷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困难局面,这个困难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生产下降、粮食极度缺乏

在1959年农业生产已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1960年农业总产值只完成了当年计划的47.2%,比1959年下降12.6%。粮食产量只完成当年计划的48.3%,比1959年下降15.6%。棉花产量只完成当年计划的40.1%,比1959年下降37.8%。油料产量比1959年下降50.9%。粮棉的产量降到1951年的水平,油料产量甚至比建国时还要低。

文章图片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的急剧下降,必然造成了严重的缺粮后果。

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已经开始出现粮食短缺情况。到1959年时,粮棉油供应更加紧张。到1960年6月,全国各大城市粮食已极度缺乏,各地粮食纷纷告急。无奈只好动用库存粮食,1960年底粮食库存量减到286.5亿公斤,比1955年的402亿公斤减少29%。粮食随到随销,随时都有脱销的危险。为此,只得压低城镇居民的口粮标准。

文章图片2

浮夸风泛滥导致高征购

另一方面是因为“放卫星”浮夸风盛行,在农村对粮食大搞高征购,购了“过头粮”,1958年征购587.5亿公斤,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29.4%,1959年征购674亿公斤,占当年总产量的39.7%,1960年征购510.5亿公斤,占当年总产量的35.6%,尽管这样,仍不能保证城镇人口的最低需要。

农村缺粮的问题就更加严重。农民口粮不足,吃不饱饭,又挤了饲料粮和种子粮,致使农村牲畜数量大量下降。1960年底全国生猪存栏数8227万头,比1957年(14590万头)减少43.6%;大牲畜饲养量7336万头,比1957年(8382万头)减少12.5%。

为了缓解口粮的不足,全国人民响应号召,或用瓜菜代粮食,或用玉米秆、稻谷糠、瓜藤、薯茎、小球藻等加工成代食品,以求渡过全国性的粮食危机。至于食油、肉类、禽、蛋等副食品的供应,比粮食消费更紧张。据统计,城乡人民的平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降为1960年的163.5公斤,减少了19.4%;其中农村人均消费量减少23.7%;植物油的人均年消费量由1957年的2.4公斤降为1960年的1.85公斤,下降了23%;猪肉的人均年消费量,由1957年的5.1公斤降为1960年的1.55公斤,下降了70%。由于饥饿,营养不良,许多地区相当普遍地发生浮肿病,不少省份农村地区出现大量的非正常死亡现象。

文章图片3

1960年的农村

由于收入减少、口粮下降和劳动强度的增加,全国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情况十分严重:1958年和1959年人口死亡率改变了“一五”期间逐年下降的趋势,由1957年的10.8‰上升到11.98‰和14.59‰,而1960年死亡率陡然升到25.43‰,大大超过了尚处于战争年代的1949年的死亡率(20‰),全国人口净减1000万。特别是农村,1960年人口非正常死亡更为严重,这一年农村人口减少1702万(中国统计年鉴)。

2、“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全民炼钢,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又由于扩大基本建设规模等,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全面失调。

(1)农轻重比例失调

由于1958年大跃进以来大炼钢铁,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尤其是实行“以钢为纲”错误方针,严重挤压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从1957年至1960年,我国工业产值由704亿元增至1650亿元,增长1.3倍,而同期农业产值却由537亿元降至415亿元,下降了22.7%。

文章图片4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

就工业内部来说,同期内重工业增长2.33倍,轻工业只增长47%。其结果,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农轻重比重,农业和轻工业分别由1957年的43.3%和31.2%,下降为1960年的21.8%和26.1%,重工业则由25.5%猛升至52.1%。

(2)工业内部比例失调

由于片面强调以钢为纲,盲目追求不可能实现的钢产量指标,造成了重工业内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失调。从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来看,三年“大跃进”中,重工业投资在工业建设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55%~57%之间,轻工业所占的比重除1958年高于1957年外,其余两年均低于1957年水平。由于轻工业建设缓慢,特别是农业原料减少,致使轻工业产品产量下降。

1958年下半年,为了保证钢产量实现高指标,就使钢铁工业畸形发展,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材料和运输能力,不但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也使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业长期滞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文章图片5

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3)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

由于基建规模过大,1958年至1960年,基建投资总额达1007.4亿元,比'一五'计划的五年总额588.47亿元还高出71%,这三年的积累率分别高达33.9%、43.9%和39.6%,大大超过'一五'时期24.2%的平均积累率。积累大大挤占消费,积累与消费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全国经济生活的全面紧张。

3、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供应紧张

三年“大跃进”期间,一方面基建规模过大,投资额上升过猛,又使职工增加过多,全国职工人数由1957年底的2451万人猛增到1960年底的5044万人,这更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造成1958到1960年财政赤字合计达169.4亿元,为财政收人的11.7%。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只好多发货币,1960年货币流通量为96亿元,比1957年多出43亿元,增加82%,于是引起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二五”计划期间,国家供应的平价消费品价格上涨15%左右,高价商品上涨20%,集市贸易的价格上涨约3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40%以上。另一方面,农业和轻工业的大幅减产,又使市场上物资匮乏,商品供应量大减。这样,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商品奇缺,物价上涨,就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空前困难之中。

面对城乡物资匮乏的严重状况,政府开始对许多商品实行定量和凭证供应,当时发放了包括粮、油、肉、蛋、棉花、棉布、糖、肥皂以至火柴等各种票证和购买日用工业品的工业券等,一度还采用了出售议价(即高价)商品的办法。这就使广大人民的消费水平大大降低,生活极为艰难。

文章图片6

大炼钢铁运动小土路建设遍地开花

三年“大跃进”带来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不但给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也使人民遭受了极大苦难。严峻的现实教育和启发了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样,制定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停止大跃进,纠正“左”的错误,以渡过困难时期,使国家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就势所必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