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笑林广记》笑话“十只脚”,古人可没少编排商人的笑话

 笨蛋贰歌 2023-02-06 发布于河北

笑话“十只脚”,源自《笑林广记·讥刺部》。

古时候,某地有个贪婪的关吏,下达命令,即使是空手人过关也要纳税,除非长十只脚的人才可免税。正常人都明白,世界上哪儿有人长了十只脚呢,不过是故意如此说辞,好敛财罢了。

时日多了,有的人气不过关吏的行径,便开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比如有个人过关没钱,便说:“我是浙江龙牛人。龙是四脚,牛是四脚,人两脚,难道不是十只脚吗?”

关吏听完无法作答,于是允许他过了关。

又有一人请求免税,说:“我是捕蟹客。蟹八只脚,我是两只脚,难道不是十只脚吗?”

关吏一听也免了他的税。

最后一个徽商过关,竟然也不想纳税,关吏大怒要打他,那人回答说:“小人我虽然是两只脚,其实身上的脚还有八只。”关吏问:“在哪里?”那人回答说:“小的徽人,叫做徽獭猫,猫是四脚,獭是四脚,小的两脚,岂不是一共十只脚?”

笨蛋评语:

古代中国讲“士农工商”,“士”就是大夫阶层,除了官员还附带名人学者。第二阶是农民,第三阶是工匠,第四阶是商人。

作为所有阶层中最低级的存在,商人于古代文献里没少“贡献”笑话段子,这在现在看来是很难想像的。

相对来说更富有的商人为什么社会地位最低呢?这个说来可就话长了。

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支柱是农业,国家主要税收来源基本都是田亩税和人头税——以及基于此的赋税变更。这种经济状况下,国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户籍制度,最讨厌的莫过于人口的流动和变化。于是,流动性更强的商人自然得不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

文化层面上,封建礼教以儒家为核心,儒学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又与商人天生逐利的行为格格不入,于是也得不到文化教义的支持了。

有趣的是,文中被贬损为“徽獭猫”的徽商形象,在历史上是以徽文化塑造儒商风格,即,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的。他们的商训中,“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这句话排在第一位。而爱过、奉献、勤俭、进取的精神更是贯彻老一辈徽商人的一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盐、棉、粮、纸、茶等物品才得以流通至全国各地,丰富以及补充了人民的生活。

这么看起来,笑话文里为了逃避税赋而自嘲为獭猫的徽商,似乎只是文学形象里固定的刻板印象罢了,总结起来和地域黑没有本质区别。

那些被误伤的兄台完全不用理会编纂者的意图,一笑而过得了。

这可不是所谓的劝人大度,因为这和大度小度完全没有任何关系,对于一个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还有什么必要费心思揣度呢?

不觉得好笑就是对它最大的否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