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行辨证:简单明了,可否一统

 莫为天下先 2023-02-06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在酷爱中医的10多年中,原点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条最为简单明了的中医辨证路径:那就是将中医的辨证与论治,全部一统到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因为古代先贤创立的五行学说,博大精深,而且广泛应用于《易经》《梅花》《命理》《风水》《相术》《奇门遁甲》等玄学之中。而作为中国古代五大玄学之一的中医,却仅仅用了五行学说的一点点皮毛。

更让人百思难得其解的是,至今仍可查阅的中医药四大经典名著,从黄帝的《内经》到扁鹊的《难经》,再到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甚至到《神农本草经》,无一不将五行学说演绎、运用到了极致。

而在张仲景之后,日益繁荣起来的中医理论,在五行学说的应用方面却没有精进,相反还有越来越淡化五行的趋势。

比如,近现代中医在辨证方面,涌现出了一系列高大上的理论与方法,如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等,唯独没有五行辨证。

辨证,即分析、辨认疾病的症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

中医只有在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给予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对症施治。

所以,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重要的两个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辨证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中医辨证的过程,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因此,现代中医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其辨证能力的强弱。

现代中医以八纲辨证为总纲的这一系列辨证方法,其理论可以说已精确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普通人却很难掌握。一个科班出身的中医者,没有三五年的反复实践,也很难驾轻就熟。所以,任何一个中医,只要熟练掌握这项本领,那也是术业有专功,是一项了不得的造化。

但是,原点推崇的却是五行辨证。比上述辨证方法不同的是,五行辨证略显粗糙,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的精致与准确。但经过原点十多年的探索与运用,发现用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论治至少有两大优势:

第一、五行辨证简单易学,便于推广。一个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只要用心,三五个月即可学会。有悟性者分分钟即可掌握。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这个小宇宙所有的疾病,无论外感还是内生,不外乎木火土金水五大类,也就是肝心脾肺肾五大类;再说细一点,也就十小类,因为病分阴阳,五大类病均有阴阳之分;再分细一点也就二十种,因为人有五脏,还有六腑,而六腑中的五腑与五脏互为表里关系,虽可归结为一种,但细分一下也不是没有道理。

应该说明的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原点将互为表里的心包经与三焦经也笼统地归结到了心火这一大类。因为三焦这一腑的寒热,与和心脏互为表里的小肠有直接的关系。

还一个简单的方面,就是你即使不会切脉,也可以通过望、闻、问,瞬间知晓病者所患何病,判定其病在五行中的哪一行。

第二、五行辨证后的论治方法与手段更多。中医治病的原理极其简单,说白了就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补不足,损有余”。

中医中医,不“中”才“医”。中医其实是中和之医,中庸之医。如果你体内金属性的能量不足或者有余,那就是金气不“中”。一个人金气不“中”,不是肺病了,就是大肠病了。反之,如果一个人肺或者大肠有病,那就是这个人金气不“中”。

诊断这个人金气不“中”后,不管你是刮痧、拔罐、还是扎针、艾灸,或者是用药,只要你能将其体内的金气调理到刚刚好,不再显现“有余”或者“不足”的状态,那这个人的病就被你治好了。

千真万确,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最原始的原理。

图片

当然,如果中医全凭这种方法治病,那就过于肤浅了。因为这与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差不多。比如你上火了,中医跟你泻火;比如你脾虚,中医给你补脾;还比如你肾亏,中医给你补肾,比如你湿气重,中医给你祛湿……对不对呢?

尽管这是再明显不过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法,但很少人认为不对。因为这何多何少会解决你目前面临的问题。中医也不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自古中医就有“急则治其标”之说。

《黄帝内经》把这种医生称为“下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庸医”。庸的意思是平凡、平常、不高明的。并非大家理解的一无是处,黄帝说“下工”只能治六成的病。

而高明的医工,黄帝、扁鹊、张仲景都称之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说的是“上工”可治九成的病。因为“上工”治病原理与方法主要源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比如一个人金气不足,下工则直接给你补金气:肺气虚,给你补肺气,对症下药,可以用精准两字来形容,且一般都能手到病除或者药到病除。

但是对于一个通晓五行学说的上工来说,只要是你不肺气虚到要命,他是不会给你直接补肺气的。因为“急则治其标”,没急到要治标的状态,他可以选择更好的医治方法:缓则治其本。

如何治本?有三种选择:

一是看你的脾土。如果你不仅肺虚,而且脾胃也虚,那他会毫不犹豫地给你补脾。因为五行学说中有“虚则补其母”之说:脾土生肺金,脾为肺之母,补实脾土后,脾土源源不断地生产肺金,肺金还会虚吗?这种开源之法可以一劳永逸,何乐而不为?

二是看你的肾水。如果你不仅肺虚,而且还存在肾水不足,那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给你补肾。因为五行学说中有“子能令母实”之说:肺金生肾水,肾为肺之子。补实肾水后,肾水无需肺金来生,肺金节省了支出,会不会越来越实呢?荀子在《富国》中提到的两种富国之法,第一是开源,第二便是节流。

三是看你的心火。如果你不仅肺虚,而且还心火有余,那他会毫不犹豫地给你泻心火。因为五行学说中有“火多金熔”之说:心火克肺金,肺金受心火克伐而虚,泻掉心或者小肠的余火,削弱了肺金这个大敌的杀伤力,肺金会不会逐渐壮大起来呢?

这三种做法,与直接给病者补肺气比较,有一个好处,也有一个坏处:好处是患者吃几副药,就一劳永逸,病完全好了;坏处是因为治本,医者从此会少了一个患者。原点遇见过一些肾虚的患者,他们总说,你不用给我把脉,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肾虚,吃了十几年的补肾药,至今依然昂首阔步在补肾的大路上。

原点写此文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传播中医知识,推广五行学说,让不懂中医的人尽可能地拥有一点中医常识,并在此基础上,让中医这一民族文化瑰宝正本清源或者拨乱反正,彻底回归正途,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二是向一些有缘看到此文的中医大能,特别是长期研究《黄帝内经》的有识之士请教,请大家帮忙看看,原点提出的这一用五行学说进行辨证论治的思想,究竟能不能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印证。

《黄帝内经》列出了十九条病机,原点认为前面五条是总括,后面的十四条是对前面五条的进一步细化。虽然自2700多年前这部经典著作面世以来,未见医家将此与五行相联系,特别是近1000多年来更是无一人与原点持相同观点,但原点依然固执地认为,黄帝五行辨证的思想,是得到了扁鹊和张仲景的认可的。而且原点十多年的感悟与实践,证明五行辨证与五行论治,比其他任何辨证与论治方法,要简洁太多,精妙太多,好用太多。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