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流行起来!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辩证论治 1、同病异治 2、异病同治 三、症、证、病的概念 症 即症状,如恶寒、发热,口渴、咽干,舌红、脉浮等。 证 即证候,如肝阳上亢、心脉痹阻、痰火扰心等。 病 即疾病,如感冒、发烧、胃痛,泄泻等。 (记住后面的例举可快速分辨出所属概念) 精气学说,了解即可。 阴阳学说※(重中之重) 一、阴阳的可分性 1、如白昼为阳,黑夜为阴。 则白天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黑夜的上半夜为阴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2、如脏属阴,腑属阳,五脏再分阴阳(按部位),心肺在上,为阳,肝脾肾在下,为阴。 再分阴阳(按功能),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特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的交感互藏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4、阴阳的消长(量变) 5、阴阳的转化(质变)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的应用(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偏盛之实寒证——“寒者热之” 阳偏盛之实热证——“热者寒之” 阴偏衰导致的虚热证——“阳病治阴”,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偏衰导致的虚寒症——“阴病治阳”,如「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按语:前面都好说,主要是后面的阳偏衰和阴偏衰,大家只要记住,「治」谁 谁偏衰就好办了。 五行学说(理解掌握)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五行的属性分类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相生相克(相生为圆形,相克为三角形。) 2、相乘相侮 相乘(过度的相克),如木旺乘土,土虚木乘。 相侮(反克),如木旺侮金,金虚木侮。 3、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如脾病及肺。 子病及母,如肺病及脾。 四、五行学说的应用 泻南补北法适应症为心肾不交 按说:五行学说比较容易掌握,大家只要记住相生相克的关系完全可以理解记忆。 藏象学说(五脏为中心) 一、五藏、六腑、奇恒之腑的特点 五藏,化生和贮藏精气;满而不能实:包括心、肺、脾、肝、肾、(心包)。 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包括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藏而不泻: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以上为中医基础一到五章,未完待续。。。 帮忙转发 让更多人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