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和“嗽”,两条道

 m361b 2023-02-06 发布于山东

古人的“咳嗽”观:

中医认为“咳”和“嗽”是不一样的,现代人却混为一谈。古代人似乎比现代的人对咳嗽有着更清醒的认识。

“有声无痰曰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 

《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

“有痰无声,名之曰嗽”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咳为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金元.刘河间

“凡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清.陈飞霞

“咳”和“嗽”有何不一样?

从这些古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咳”是指气管导致的,“嗽”则是食管造成的,不是一个管道。 许多病人诉说晚上咳嗽,非得把那口痰咳出来才能安稳下来。其实这种痰就是食管里的分泌物,这是“嗽”,而非“咳”。如果是气管里的,不需要这么费力。所以咳嗽导致的压力性尿失禁,咳嗽性晕厥,一般见于食管反流性咳嗽,其它原因导致的咳嗽,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肾为生痰之本”,很多人一有咳嗽就想到是肺的事,其实肺只是临时贮存了脾肾的产品而已。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非常讲究,当气管里有痰时,就发出“咳、咳”声音,而食管反酸导致的分泌物增多时,就会通过“嗽、嗽”的动作清除。所以古人认为咳嗽至少包括气管和食管两大病因。其实英语的“cough”也是一种象声词,不过无法区分“咳”和“嗽”。

我摸索了多年的个人体会,原来在古代早就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不得不佩服传统医学的精深。

气管和食管的设计怎么这么别扭?

我们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说话的时候不能吃饭,否则就会把饭呛到肺里去,导致吸入性肺炎。这也是老年人和脑血管病人肺炎常见的原因。

气管和食管相交叉,被认为是一种妥协的设计,是进化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每年会有数万人因呛咳致死(约为10万分之一),而患有吸入性肺炎的病人更是常见。 

其实是一种巧妙的方案,那就是把食管反流的粘液通过“嗽”的动作排出。有食管反流病的人,会不停地清嗓子。

气管和食管的这种交叉,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儿童时期,小孩子一般不会吐痰,而小孩子要不停地从外界摄取各种病原体,强化自己的免疫力。那么气管产生的痰,就不应该浪费,而是咽下去刺激自己的免疫系统。五周岁之前接触过的病原体,一般终生都会耐受,以后再接触,就容易过敏,这也是青岛地区鼻炎、哮喘、慢性咳嗽病人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空气太干净了。一些非常干净的国家也是如此。

咳嗽的治疗,不能只管”咳“,不管”嗽“。

在2015年版的咳嗽诊治指南中,关于咳嗽的治疗,基本是针对“咳”的,包括:抗炎、抗过敏、中枢及外周止咳、鼻粘膜收缩剂、支气管扩张剂、化痰等。

而对“嗽”的治疗重视不够。治疗“嗽”的关键在于节饮食,消积滞,不让胃里的食物反流到食管中控制饮食摄入的速度,也是很关键。治疗嗽的药物离不开半夏,它清降食道、胃内的寒痰、散冷结,相当于胃动力药。《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中医中常提到的梅核气”,也是指这种咽喉部嗽不出来,咽不下去的痰,用半夏最合适。其他类似的经方还有半夏散及汤,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等等。

戏曲界有句行话叫做“饱吹饿唱”,意指负责吹奏的演员一定要吃饱了,这样有力气,而唱戏的演员最好是饿着点,这样不仅是腹腔更能产生共鸣,也不会胃里有痰上来糊嗓子,影响发声。

为什么现代人对“嗽”熟视无睹?

“嗽”其实就是指胃食道反流性咳嗽(GERC),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只是现在的人认识不足。这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表现之一,也可能是GERD的唯一表现,约占GERD的43-75%. 目前针对GERD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许多困难,高达75%的GERD缺乏烧心和胸骨后疼痛的表现。许多GERD在胃镜下并无表现,做胃镜的时候都是空腹,也难以知道吃完饭后的状态。目前诊断GERD最常用的方法是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不仅做一次费用昂贵,而且非常痛苦,也只能证明酸性反流,而不能诊断非酸性反流,尤其是应用了抑酸剂(PPI)后,94%的酸性反流监测不到了。但反流性咳嗽仍然存在,所以这个高大上的检测手段并不可靠。在”唯证据论“的西医面前,没有好办法诊断,治疗也无从下手。

总结

《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现在人却直观地认为,只要咳嗽,都是肺的原因。其实我们的胸膜、心包、食道上都有咳嗽反射器,我们掏耳朵时,也会有咳嗽的感觉,说明耳道里也有咳嗽反射器。

正确区分“咳” 和 “嗽”,才能正确对因治疗。至少古人告诫的“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不会是骗我们。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光强 2019.5.7  .

齐鲁呼吸王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