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物,药物和毒物

 m361b 2023-02-06 发布于山东

当一个人走在干旱的沙漠里,口渴难耐,这时,一杯水就是最好的药物。

当在西藏高原出现高原反应时,吸氧气就是最好的治疗。

当一个人饥寒交迫地走在荒原上,任何一点食物,都是最好的药物。即使我们平时认为的“垃圾食品”。

然而,当我们处在丰衣足食的日子里,喝水多了,会“水中毒”,吸氧多了会“氧中毒”。这时的水和氧气就成了“毒物”。

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剂量要求。一天一次服用的药物,如果一天三次吃,就会“药物中毒”。现在的人,没有体力活干,每天一顿饭也足够了, 如果一天吃三顿,就会食物中毒”了。这是当下多数人的常态,中毒的表现就是“三高”,肿瘤高发等。

所以,一块肉,当一个人营养不良的时候,就是药物;做为维持和补充日常活动的消耗时,就是食物;如果体内不缺这块肉,图一时口腹之欲,不加节制的吃,“物极必反”,就是毒物了。

“毒”,其本义不仅有“过量”的意思 ,还有“集中,浓缩”的意思,“太阳光很毒辣“,说明光线集中;”心很手毒“,说明手劲打在身上的压强很大,很集中。

蛇毒,可以致命,但稀释后,就成为了药物;汞的摄入会中毒,但朱砂中的汞,可以镇静安神,治疗心悸、惊厥。所以,毒物和药物是一回事,只是量的区别而已。

就连有机磷农药也不全是坏的,会导致体内乙酰胆碱的蓄积。量大的时候,会导致骨骼肌瘫痪,危及生命。但乙酰胆碱又是提高记忆,对抗老年痴呆的物质。适量吃点有机磷农药,或许会让人变得聪明。(中国人聪明的原因?)

北京某中医院的院长王承德说过:”越是有毒的药越是好药“,意思是说,偏性越大,越能纠正人体的偏性。你说哪是毒物,哪是药物?

”药食同源“,正说明食物和药物也是一回事。每年我们国家都会公布药食同源的目录,根据偏性的大小分为三类。食物都有温、热、凉、寒四种属性,对应春夏秋冬,身体偏寒了,就用热性的药物;偏温了,就用凉性的药物。偏性大的就成了药物,以纠正人体的偏性,偏性小的,就是食物多吃也没事

离开了剂量谈药物,无就法区分药物和毒物;离开了量谈食物,也不合适,再安全的食物,吃多了,就成了毒物。所以,即使偏性小的食物,也不能随便吃。

不仅是量的区别,吃食物还要法于阴阳,顺应天地自然。冬小麦生于北方,性热;水稻是水生的,生于南方,偏寒凉。南方人到了北方,就要吃北方的馒头,而北方人到了南方,也要入乡随俗吃当地的大米,以平衡天地的阴阳之气。顺应自然的吃法,就是食物,如果吃反了,就成了毒物。

现在人们能轻松吃到天南海北的东西了,尝尝即可,有的人大吃特吃,长时间吃,吃完了有可能去医院,两头都花钱,为GDP做贡献了。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的抵抗力低下,一天一个海参,你怎么证明抵抗力低下?许多病正是因为免疫力亢进导致的,我们需要用到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分黑白地一天一个海参,最终会导致 有的老年人精神萎靡,胃肠胀满不适。因为海渗是阴寒的,但是因为”很贵“,就觉得一定是好东西。

”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吃东西时,觉得腹部饱了就行;现在许多人,肚子早饱了,眼睛还想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多”。

再好的东西,身体不缺少,就没有用处。再便宜的东西,身体需要就是上等的补品。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光强 2021.7.15

呼吸科医生王光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