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说的就是曹操,但是大家知道是怎么得来的吗? 今天楠木君,就给大家聊聊由来。 说起古代皇帝或者准皇帝们,魏武帝曹操绝对算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雄才大略”这个词,曹操绝对当得起。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曹操生性多疑,诡计多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不够仁义。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吧。自古以来,关于曹操这个人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首先,先说曹操的“雄才”。曹操是著名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 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的诗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像最气势磅礴的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像最大气的求贤诗:《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像最慷慨激昂的诗:《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 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大家还知道哪些,可以评论区留言。 由此可见,曹操的“雄才”当之无愧。 其实,我们说说曹操的“大略”,所谓“大略”,其实就是战略眼光。 曹操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汉献帝如丧家之犬一样四处奔逃,实力最强的袁绍都弃之如敝履,避之唯恐不及。而曹操奔袭几百里,将汉献帝接到自己的地盘,只此一件事情,便足以见曹操的“大略”。 再比如:原谅张绣,张绣可是两次战胜曹操,并且杀了他儿子的仇人,但曹操选择原谅,利用张绣帮他遏制住刘表,让其专心对付袁绍。以及后续的割中原、图青幽并冀、压西凉、震江东、下荆州。曹操的每一步都是一环扣着一环。 那么曹操为什么会被后世之人诟病,称其为奸雄呢?。 曹操多疑,因为多疑,残害过很多无辜的生命。 比如: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比如杀害神医华佗。 更有甚者,自编自导出睡梦杀人,用一个侍从的死,让大家相信曹操真的能在睡梦中杀人。 更为典型的当属:“曹操借头”这一典故。 曹操攻打袁术的时候,军队粮草已经殆尽,曹操先让粮官用小碗装,动摇军心,后再用粮官的人头稳定军心,以此来弥补缺粮的隐患。凡事为达目不择手段,这可能就是被称为奸雄的原因。 但就历史看,他的做法虽多有诟病,但很多都达到了预想不到的结果。 因此曹操的“雄才”虽然很大,可都是亦正亦邪的,令人望而生畏。 对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很贴切的。 大家怎么看呢,评论区留下你喜欢的三国人物。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