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里长城十三关

 山涯茜草 2023-02-06 发布于浙江

说到长城,我们都知道,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一路上穿高山,越深谷,涉沙漠,纵草原,全长1.3万余华里,故称万里长城。

公元前五至七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位于北部的燕、赵、秦等国于要冲之地高筑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列国长城连成一线,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古代工程奇迹。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时修复建造的。

长城由东至西纵横华夏,历经十三关,关关皆是要冲之地。

第一关:山海关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筑城建关,这里遂成为了扼东北、华北咽喉要塞的军事重镇。山海关依山襟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

早年求学北京,寒暑之途的火车,都会经停山海关火车站 ,但从未亲临关口 ,只能在车厢里眺望长城。直到2000年夏季 单位组织山海关旅游,才近距离感受了他的雄浑壮美。

第二关:黄崖关

黄崖关位于天津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黄崖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

黄崖关长城跟金山岭长城颇有几分神似。夕阳暮色之下都现金黄,尤其是秋日傍晚,落日时分更是金光璀璨,神采奕奕,宛如金龙穹舞。

第三关:居庸关

居庸关也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位于北京昌平区内。燕国时已成为军事要隘,汉代已经颇具规模。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因工作我曾多次探访居庸关。陈光故影,烽烟岁月如幻,镜石古辙如镌。关口之下,磨油如镜的青石板路面,深深浅浅,密密麻麻的车辙印迹,是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心思神往,是川行不息的人车洪流和骡喧马啸。耳畔悠幻,是旌旗漫卷狼烟,战鼓洞彻八方的激战。低头思,雄关漫道!举头望,漫道雄关!

第四关:紫荆关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 ,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道:“居庸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喉也,猝有急则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说明了紫荆关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五关:倒马关

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2019年暮秋,与友人游览此处。秋瑟之下一堵残墙迎风而立 ,虽形损,但气存。宛然是壮士暮年,雄心不已的风姿。秋风萧瑟之中,残垣断壁,衰草枯石,别有一番风骨韵味。

第六关:平型关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

我知平型关还是中学时候的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与信心。也在中国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近代史上,平型关也因此被国人所熟知,铭记。

第七关:偏头关

偏头关历史悠久 ,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

说实话,在写这篇文章时,我对偏头关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印象里好像很多年前在一档电视节目里看过一点 ,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但具体什么情况就知之甚少了。这座矗立在黄河大湾处的关隘,宛如一名身经百战的将军,以一己之力扼守在黄河要塞。关的雄浑与河的悠远神行相合,中华民族的性格卓然呈现。

第八关:雁门关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族。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可以说在汉族驱逐胡族的战斗中,雁门关从未缺席。雁门关不仅浸染着华夏儿郎的热血豪情,也在泪目里送别了王昭君出塞和亲。而杨家将的故事,更让雁门关融入了民族的血脉。

第九关:娘子关

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人称“娘子军”,故得名。

可以说, 在华夏民族抵御外族入侵的战场上 ,女子多奇志,巾帼不须眉。一个个杰出女性星辉闪耀。娘子关的名字就是最好的定义。

第十名:杀虎口关

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紧邻晋蒙两省交接处,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

杀虎口是历史上的重要税卡,作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关税日进“斗金斗银”。而历史上的“走西口”的故事就发生在杀虎口。其实明朝的时候,这里的名字叫杀胡口 ,清朝康熙北征将这里改成杀虎口。

第十一关:嘉峪关

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

嘉峪关是大漠中的孤城,担起“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悲壮,懂得“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无奈。伫立关前,闭目沉思 ,耳中依稀听得到战场的嘶杀声,驼铃叮当声,车马交错,市集繁喧。然而岁月终有起复,当尘埃满面,两鬓如霜的嘉峪关,走到今天的历史时刻。人们获得的不仅仅是它的轮廓,更是精神世界的一场饕餮。

第十二关:阳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今天的阳关仅剩遗址,现实寻访已无具体身形。但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古诗中,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人的孤寂 ,更是一座关隘的孤寂。退回荒凉的远古,此时,长河落日孤城闭,唱尽阳关无限叠。

第十三关:玉门关

玉门关在敦煌市区以西70至100公里处。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玉门关今也仅剩残址,我们尚能在诗歌中感受它的音容和气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孤城敦煌遥望玉门关,横越几万里的长风,终不会过玉门,能过玉门的,只有燕云铁骑和一缕神思,这就是古人的玉门关。

暗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铮鸣,荒芜烽火寂边城,看今日之华夏 繁花似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