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荷健康结膜炎⚠️🚩

 新用户26557496 2023-02-06 发布于湖北
基本信息
男,23岁
疾病类型
左眼急性结膜炎
就诊时间
2022年03月
治疗医院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三甲)
治疗方案
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等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7天,1周后门诊复查。
治疗效果
经药物综合治疗后,眼红症状改善,左眼分泌物明显减少,异物感、眼痛、畏光、流泪症状消失。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面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一、初识患者
小陈是我上个月接诊的一个患者,他当时是左手一直揉着眼睛走进我的诊室。他一进来就说我左眼很不舒服,而且照镜子的时候发现左眼发红,感觉眼睛有异物,而且畏光、眼痛、流泪,逐渐左眼分泌物明显增多,无视力下降及视物模糊;我查体:左眼结膜混合充血、球结膜水肿,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
二、患者的治疗过程
根据小陈典型的眼部症状、病史及眼部检查结果,目前诊断为左眼急性结膜炎。急性结膜炎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严重者可全身用药。告诉小陈他目前的情况,他害怕治不好会影响眼睛功能,我安慰道因为发现及时,暂时没有影响视力,及时治疗还是会好的,他表示会乖乖用药。
针对小陈的左眼急性结膜炎,我决定采用局部用药为主。采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滴眼,该药中的地塞米松是属于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减轻球结膜水肿及炎症反应;另外妥布霉素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和细菌核糖体结合,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从而起杀菌作用。同时联合普拉洛芬滴眼液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和稳定溶酶体的作用,达到抗炎、减轻结膜水肿及缓解眼痛的作用。
因为滴眼液的药效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晚上用四环素醋酸可的松眼膏,持续杀菌;该药中四环素具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通过和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的增长和影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杀菌作用;同时可的松通过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抑制组胺及其他毒性物质释放,两药合用,达到提高抗菌活性,减少炎症渗出的目的。
因为小陈觉得左眼不舒服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想快点治好,所以就让他口服蒲地蓝消炎胶囊从而起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的作用。在用药的过程,我叮嘱小陈用药的量和方法一定要谨遵医嘱,不能私自更改,同时因为只有左眼患结膜炎,所以滴眼的时候注意应偏向左眼,防止健康的眼受感染,同时眼药水的瓶口不能接触眼睛及分泌物,防止污染瓶口。小陈遵医嘱用药7天后回来复诊,说左眼好多了,眼红明显缓解,不适感改善,分泌物也减少了。
三、患者的治疗效果
经过局部用药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后,小陈回来复诊的时候说他觉得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左眼发红明显消退,畏光、眼痛、流泪的症状消失;左眼分泌物明显减少。我查体:左眼结膜少许充血、球结膜水肿明显消退,角膜透明,前房清,瞳孔圆,对光反射灵敏。说明治疗有效。我叮嘱一下他注意事项就让他回去了。
四、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手部卫生,勤洗手,不要用手揉眼睛;避免长期佩戴隐形眼镜,避免用眼过度;
2、保持充足的睡眠,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提高机体免疫力;
3、不要和其他人共用洗脸毛巾、脸盆、浴巾等,避免交叉感染;注意浴巾、毛巾及枕巾需定期消毒,太阳暴晒;
4、不要共用眼部化妆或个人眼部护理用品。
五、医生感悟
急性结膜炎是由微生物感染或多种因素引起的结膜组织炎症,主要表现为单眼或双眼发红,伴有异物感、烧灼感、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任何人群及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好发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及青少年、不注意用眼卫生的人群以及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
就像小陈一样,平时长期熬夜,不注意保护眼睛,经常用手揉搓眼睛,且不注意手部卫生;加上这段时间长期对着电脑和手机,综合因素导致结膜防御能力降低,微生物感染,从而诱发结膜炎。幸亏他治疗及时,通过局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从而达到杀菌及减轻炎症作用,加上他遵医嘱,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很快就好转了。但还是得叮嘱他勤洗手,注意眼部卫生等注意事项。
急性结膜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一种眼部疾病;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往往通过接触病人眼分泌物或与红眼病人握手或用脏手揉眼睛等被传染。所以需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保持眼部卫生,及时擦去眼部分泌物;2.养成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的习惯,不要用手揉搓眼睛;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等用品。3.经常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熬夜,长期用眼过度。如果出现了眼红、眼痛、畏光、眼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时就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