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琴生涯”中的民国上海摩登女性

 黄之中 2023-02-06 发布于上海

最近,由复旦大学顾铮教授策展、刘海粟美术馆主办的“慕琴生涯——丁悚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文献艺术展”成为沪上一大文化热点。丁悚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经历丰富的跨界文化巨擘,以往他的名字只是以“丁聪父亲”的身份为专业人士所知道,如今人们慢慢了解到这位民国文化人在漫画、美术、摄影、戏曲、电影、文学等诸多领域所作出的卓著贡献,以及他在多个文艺社团中的活动。丁悚一家百年来一直居住在位于黄陂南路(原名贝勒路)的天祥里,那里曾经是文艺界人士聚会的沙龙,也是“漫画会”旧址。丁悚著、他的孙子丁夏先生编选的《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一经面世即成为沪上爱好文艺的朋友争相阅读的书籍。今年年初,“慕琴生涯”(丁悚字慕琴)文献艺术展又引来多方关注。

图片
“慕琴生涯”文献艺术展

笔者有幸两次参观展览,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受。但展览自今年1月1日开幕以来,众多名家写了专业性很强的评论,我作为一名“望野眼”的业余观众,只能从我的角度,“盲人摸象”般地从某一个角度来看看这次展览的质地。给我印象极深的,是展览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国人有一个刻板印象:中国女性的解放是从五十年代公布《婚姻法》开始的,女性地位越来越高,那是后话。但民国时代,提起女性形象总是和三寸金莲、三妻四妾、“受苦受难”联系起来。或是有些没头没尾的影视剧中出现的人物,妖形怪状、俗不可耐。民国时代的女性究竟什么样?她们梳什么头、穿什么衣服、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一百年前的知识女性以什么样的形象投身社会?看得到的文字、影像资料有,但远远不够。这次关于丁悚艺术生涯的展览中,出现了众多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作品,有肖像、照片,也有漫画、月份牌等。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窥斑见豹”地看到那个年代女性蓬勃的朝气。读者朋友也可以和如今活跃的所谓“职场女性”作个对比,形象、气质、精神、风度,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女性进步在哪里,又失去了些什么?

图片
妇人画像
丁悚作
1910年代

图片
打桌球
《新新百美图》内页
沈泊尘作,1913年

图片
打乒乓
《新新百美图》内页
沈泊尘作,1913年

图片
踏脚踏车
《新新百美图》内页
沈泊尘作,1913年

图片努力剪除
丁悚作,1942年

图片
自力更生
丁悚作,1943年

图片
赵藕生手绘月份牌
1920年

图片
月份牌
1930-1940年
倪耕野作

图片
丁悚人物镜框

图片
丁悚夫妇合照
1941年

图片名画师丁悚先生之夫人
慕琴自摄

图片金素娟(丁悚夫人)
1920年代

图片晏摩氏女校学生骑摩托车
1920年代

图片雪艳琴

图片左竹修
1929年

图片龙簃老八
1930年代

图片蔡致和女士
1929年

图片王小姐
1938年
陈传霖摄

图片盛守白家庭合影

图片白虹
1930年代

图片潘雪艳
1928年

图片盛守白
1920年代

图片
陈小蝶夫人郑十云
1937年

图片
周錬霞
1929年

图片严斐
1930年代

图片徐来
1930年代

图片丁悚与周璇
1940年代

图片
周璇
1930年代

图片祁佛青夫妇
1920年代

图片严独鹤夫人陆蕴玉
1920年代

图片女学生们
1918年

图片晏摩氏女学校一九二八年级毕业生摄影
1928年

图片明月歌剧社小明星舞蹈之一
左:白丽珠 右:于斯咏
图片明月歌剧社四人舞蹈姿势之一
后:韩国美、王人美
前:白丽珠、胡茄

图片《银星》第八期封面
《夜》
1927年
万古蟾绘

图片
《特写》封面
1937年
张乐平绘
图片这位女士是谁?
实为男扮女装的周瘦鹃
图片
立者丁悚
作者周瘦鹃

图片《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
原版封面

以上内容,只是展览中很小的一部分。要领略丁悚先生及民国时代海上文人之风采,还是请各位朋友自己到刘海粟美术馆参观。之前预告展览到2月份,据我所知已延期至3月底。我还会去看几次,同道中人,或许我们可以在那里偶遇。

近我还写了
正月十五闹元宵 城隍庙去轧闹猛
兔年第一次夜行,依然在卢湾的废墟中
李家耀先生走了,听听他的评弹说唱
如果邓丽君还在世
浪奔浪流十六铺
电影《无名》中的上海生活细节
时光里的徐根宝|徐指导八十岁生日快乐
喂喂,有只传呼电话,喊侬一道“望野眼”啦
复兴中路上寻不见大忙人费加罗
纪念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三十周年
淡水路一家河南牛肉面馆的十年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