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期 一 句 ![]() 多读书死记硬背,那只是浅层次的用功;知行合一、问题导向,这才是深层次的用功,我们不要用浅层的勤奋来掩盖深层的懒惰。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3214期# 在留言当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大学毕业已经好几年了,自己一直很刻苦,书读了很多,相关的培训学习也参加了不少,但是感觉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一直在努力但是进步却很慢,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切身的体会,当初刚开始给领导写稿子的时候,读了非常多的关于经营管理的书,但是真正动笔写的时候依然笨手笨脚、内容苍白、语言稚嫩,而且到后来有一种越读书越不会写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有的人读书了、学习了,水平增长很快;但是也有的人,书也读了,培训学习也参加了,而且狠下功夫,不过就是成长得比较慢、进步得比较慢。这种现象其实可以归类为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就是书本上的东西如何能转化成真正的能力和水平? 我记得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分局长,他本身是管理专业毕业的,而且经营管理类的书读了很多,对于很多格言警句、很多知识点都是朗朗上口、张嘴就来。但他实际在管理岗位上的表现很一般,做人做事、管人管事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就属于那种书读了很多但进步很慢的人。有一次他跟我讨论X理论、Y理论和Z理论各自的优缺点,我就发现他记忆力非常好,很多知识点都记得非常清晰,于是当时我就帮他分析了问题所在。 简单来说知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静态的知识,一类叫动态的知识。静态知识都是呈现性的、描述性的,比如喜马拉雅山有多高,马里亚纳海沟有多深,人力资源这个概念是谁提出的,选人用人过程中核心概念是什么?这些静态知识通过死记硬背就可以获得,而且可以直接提高考试成绩。 另外还有一种知识叫做动态的知识,它是面向执行、面向操作的,比如说增强自律每天应该做哪几件事,情绪管理的具体技巧是什么,与员工发生冲突了应该采取哪些策略?而且动态知识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一定要和人的习惯反应相结合,如果不与习惯相结合,那它本身还是静态的知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读了很多书依然进步很慢的人,往往都是考试表现很好但是做事表现一般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静态知识学了很多,但是没有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知识。 那么说如何完成这种转化呢,主要的策略有两个: 第一,是以“知行合一”的原则去训练自己的日常习惯。在这方面我们以曾国藩为标杆,以五个一为内容,以突破舒适区、每日坚持做小事为导向,都讲过很多次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大家可以翻翻以前的推送。 第二,就是以“问题导向”的原则去激发自己的深层思考。这一点稍微做一下展开,大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说“这个老师真有学问”,请注意学问学问,会学还得会问。善于提问可以引发深层思考,善于提问可以推动持续进步,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问问题。 一般来说要问三个问题: 一是问核心驱动。比如说我们讲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西游记》里边妖精和神仙都那么爱作诗?出现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自己喜欢写诗,这就是它的核心驱动力。 二是问底层逻辑。《三国》叫结义,《水浒》叫认义,《西游记》叫收徒,《红楼梦》叫认亲,这些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这个逻辑就是解决好和谁在一起的问题,把我变成我们。幸福的生活不是你怎么过,是你和谁一起过。 三是问现实应用。比如说刘备三顾茅庐,这里边有很多的规律、有很多人际关系的技巧,哪一些能用在当下、用在眼前的现实生活当中呢?筛选一下发现比较好用的方法包括:观人观交、积累无形资产、口碑传播威力无穷、低姿态才有收获、抓住焦点、说得少一点,别人记住的就会多一点、人可以没有长相,不能没有形象。一旦把这些把握住了,水平迅速地就提升了。 所以说到底,多读书死记硬背,那只是浅层次的用功;知行合一、问题导向,这才是深层次的用功,我们不要用浅层的勤奋来掩盖深层的懒惰。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