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画告诉你,宋朝的造船技术有多牛逼 | 墨池头条

 李平东方明珠 2023-02-06 发布于上海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历代学者众说纷纭。目前,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之意”;二是“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其中,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认为是“清明节之意”,郑振铎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节这一天。不管答案到底如何,现在,让我们展开《清明上河图》长卷,将目光聚焦到汴河上的船只,带你重游东京汴河。

有心人会发现,画家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描绘东京汴河舟楫往来的繁忙景象,图中画出的大小船有二十四条。我们根据船的功能,将《清明上河图》出现的船只分为三大类:货船、客船(含客货两用船)与游船。

货船与客船

汴河中最常见的船只,显然是货船与客船。

客船与货船的功能,用宋人的话来说,是“为载往来士贾诸色等人、及搬载香货杂色物件等”。两者在造型上又略有区别,客船(含客货两用船)设有一间一间的舱室,“四壁施窗户,如房屋之制,上施栏循,采绘华焕,而用帘幕增饰”,里面有桌椅床铺、茶水饮食,以让客人乘坐舒适,也可随时打开窗户浏览沿河风光。

货船则一般不设开窗的舱室,“船形制圆短,如三间大屋”。下图就是一艘停靠在汴河边的客船,它的后面是几只货船。

客船与货船

因為汴河是進出東京的重要孔道,當時往來京師的物流、人口流動,多賴汴河等水道。宋人說,東京“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甸服時有水旱,不至艱歉者,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等四渠,派引脈分,鹹會天邑,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並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因此,恰如周邦顏《汴都賦》所形容:汴河之上,“舳艫相銜,千裏不絕,越舲吳糟,官艘賈舶,閩謳楚語,風帆雨楫,聯翩方載”。

在鐵路與航空技術尚未出現之前,陸路交通速度緩慢,成本巨大;相比之下,河運大大提高了運載能力與運輸速度,水運網絡的地位就如今天的高鐵網。宋政府極重視河運,定都開封,即因為開封是運河線的樞紐,水運非常便利。

總而言之,汴河上繁忙的客船與貨船,直接反映了宋代水上運輸的發達,而發達的水運,則是宋代商業繁華的見證。因為水運不但降低了物流與交易成本,使得長途貿易與大宗貿易成為可能,比如說宋代之前,民間有“千裏不販糴”之諺,將糧米運至千裏外銷售,成本太高,但在宋代,水運網絡將“千裏販糴”的成本大幅降了下來,“富商大賈,自江淮賤市粳稻,轉至京師,坐邀厚利”。“千裏不販糴”的貿易局限從此被打破了。

同時,由於貨物的流通、客商的往返、人煙的匯聚,自然而然產生了龐大的餐飲、住宿、倉儲、搬運、商品交易、娛樂、腳力服務諸方面的市場需求,從而促成了服務業與工商業的興起與繁榮。《清明上河圖》中,城郊的壹處碼頭停泊著兩艘正在卸貨的貨船,腳夫正在將商貨(很可能是糧食)壹袋壹袋從船上搬到岸上,碼頭坐著壹位老者,看樣子應該是哪個商號的管家,正給腳夫發簽籌——這是計件報酬的憑證,壹個腳夫每搬運壹袋貨物,便可領到壹根簽籌,完工後再按簽籌根數計算酬勞。碼頭附近盡是飲食店、小酒店。可以想象,這裏也必有儲貨、寄宿的塌房與邸店。

汴河码头

宋人将仓储业称为“停塌”,将储货的仓库称为“塌房”,将旅馆称为“邸店”。东京汴河的两岸,便是一片繁忙的塌房区、邸店区,因为沿汴水入京的货船,一般都要在这里靠停、卸货、集散、食宿。其中最大的塌房,大概要算后周留下来的“巨楼十二处”,“邀巨货于楼,山积波委,岁入数万计”。

臨近汴河碼頭的東京州橋,由於倉場建在這壹帶,汴河上的貨船駛至州橋碼頭後,需要靠岸卸貨、倉儲,物資在這裏集散,人流也在這裏匯合,因此夜市非常熱鬧,到處都是叫賣各種美食的店鋪、攤子。看看《東京夢梁錄》是怎麽描寫“州橋夜市”的:“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熝肉、幹脯……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膾、煎角子、豬臟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游船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找到了一条游船,停靠在虹桥附近。从船的造型看,游船显得更狭长,装饰似乎也更华丽,两舷是一排一排的窗户,方便乘坐的游客浏览风光。一首宋诗《尉迟杯·离恨》写道:“隋堤路,渐日晚,密霭生深树。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词中的“隋堤”,指汴河的堤岸,因为汴河是隋炀帝开通的运河,河堤故名隋堤。可见汴河是有游船画舸的。

汴河游船

不過,至少從《清明上河圖》展示的圖像信息來看,汴河上的遊船並不多見,畢竟汴河是水上交通要道,不是風景區。在宋朝另壹個城市——杭州的西湖,遊船才是最多見的船只。因為西湖就是壹個巨大的公園,“湖山遊人,至暮不絕。大抵杭州勝景,全在西湖,他郡無此,更兼仲春景色明媚,花事方殷,正是公子王孫,五陵年少,賞心樂事之時,詎宜虛度?至如貧者,亦解質借兌,帶妻挾子,竟日嬉遊,不醉不歸”。特別是春天,“西湖畫舫盡開,蘇堤遊人,來往如蟻”。

這麽多的遊人,對遊船的需求量無疑是巨大的,因此西湖上每天都停泊著無數的遊船。《夢粱錄》載,“杭州左江右湖,最為奇特,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數百舫。有壹千料者,約長二十余丈,可容百人;五百料者,約長十余丈,亦可容三五十人;亦有二三百料者,亦長數丈,可容三二十人。皆精巧創造,雕欄畫,行如平地。各有其名,曰百花、十樣錦、七寶、戧金、金獅子、何船、劣馬兒、羅船、金勝、黃船、董船、劉船,其名甚多,姑言壹二。”

如果說文字的記錄不夠形象、直觀,那麽來看宋畫,南宋《西湖清趣圖》(弗利爾美術館藏)、馬麟《荷香消夏圖》(私人收藏)、夏珪《西湖柳艇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都畫有造型狹長、如同小火車的西湖遊船。

《西湖清趣图》游船

《荷香消夏图》游船

《西湖柳艇图》游船

西湖中遊船服務的供應量如此充足,遊客租船自然是十分方便。《夢粱錄》說,“若四時遊玩,大小船支,雇價無虛日。遇大雪亦有富家玩雪船。如二月八及寒食、清明,須先指揮船戶,雇定船只,若此日分舫船,非二三百券不可雇賃。至日,雖小腳船亦無空閑者。船中動用器具,不必帶往,但指揮船主壹壹周備。蓋早出登舟,不勞為力,惟支犒錢耳。”

即使在皇帝遊湖的時候,西湖遊人也不用回避,而是跟隨著皇帝乘坐的大龍舟看熱鬧,買賣食品、土特產之類。《武林舊事》載:“淳熙間,壽皇以天下養,每奉德壽三殿,遊幸湖山,大龍舟,宰執從官,以至大珰應奉諸司,及京府彈壓等,各乘大舫,無慮數百。時承平日久,樂與民同。凡遊觀買賣,皆無所禁。盡楫輕舫,旁午如織。”

如果說,汴河上“舳艫相銜,千裏不絕”,是宋代東京商業繁華的反映,西湖上“盡楫輕舫,旁午如織”,則是南宋臨安市民生活富庶、安逸的表現。溫柔的西湖水,甚至消磨了南宋人收復故土的意誌,讓壹批有誌之士流露出深深的憂慮,恰如文及翁的這首《賀新郎·西湖》所寫:“壹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陽花世界,煙渺黍離之地。更不復、新亭墮淚。簇樂紅妝搖畫艇,問中流、擊楫誰人是。千古恨,幾時洗?”

宋船构造

《清明上河图》对汴河船只的细致描摹,还让我们有机会真切地观察到宋代船舶的细部构造。来看画家张择端捕捉到的紧张一幕:一艘客货两用船欲通过虹桥,高耸的桅杆眼看就要撞上桥梁,桥上的行人都惊呼起出,水手们赶紧将桅杆横放下来。

正在通过虹桥的船只

这艘船舰显然使用了“可眠桅”的技术。所谓可眠桅,即桅杆底座装有转轴,可以随时将桅杆竖起或放倒。它的细部构件,可以在另一幅宋画——郭忠恕的《雪霁江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看得更加清楚:

9《雪霁江行图》可眠桅

據沈括《夢溪筆談》的記載,中國人還將可眠桅的技術傳授給了高麗海商:“嘉右中,蘇州昆山縣海上,有壹船桅折,風飄抵岸。船中有三十余人,衣冠如唐人,系紅鞓角帶,短皂布衫。見人皆慟哭,語方不可曉。試令書字,字亦不可讀。行則相綴如雁行。”原來他們是高麗屯羅島人,在航海時因大風吹折桅桿,隨洋流漂到昆山海岸。昆山知縣韓正彥“召其人,犒以酒食”,又“使人為其治桅,桅舊植船木上,不可動,工人為之造轉軸,教其起倒之法。其人又喜,復捧首而囅”。

宋代的大型商船通常都由壹個復雜的多桅帆裝置來提供動力:“大檣高十丈,頭檣高八丈,風正則張布帆五十幅;稍偏則用利篷左右翼張,以便風勢;大檣之巔,更加小帆十幅,謂之'野狐帆’,風息則用之”。這種復式桅帆技術,能夠利用不同方向吹來的風:“風有八面,唯當頭不可行”,其他方向的風都可以用來驅動船只前行。不過進入汴河,由於接近城市,船只擁擠,航行速度不可以太快,所以《清明上河圖》上的船都卸下布帆,放倒桅桿,改用拉纖,或者用櫓。

宋船的船舵也設計得非常高明,使用的是升降舵與平衡舵。平衡舵指將舵桿軸線略往舵葉中間靠攏,減小轉舵力矩,操作起來更省力。升降舵則指舵葉上裝有舵鏈,可根據吃水線深淺來確定舵位高低,水淺將船舵拉高,水深將舵降下。有些航海巨艦,甚至設有“正舵大小二等,隨水淺深更易”。

10升降舵与平衡舵

在船舵正上方的船尾,设有舵楼,是舵工操作船舵的工作室。操控船舵的舵柄叫做“关门棒”,“欲船北,(关门棒)则南向捩转。欲船南,则北向捩转”。这个控制行船方向的装置,我们也可以从郭忠恕《雪霁江行图》中看得清清楚楚:

《雪霁江行图》舵楼

“前锚后舵”是一艘宋船的典型构造,宋代的船锚既有石锚(矴石),也有铁锚,“抛泊则放矴着水底”,“若风涛紧急则加游矴”,“行则卷其轮而收之”。收放锚绳的装置叫做“绞盘”,“上绾藤索,其大如椽,长五百尺”。这种绞盘也可以在《清明上河图》上找到:

绞盘

有些大船还装有“披水板”与“大橐”。“披水板”是绑在两侧船舷的木板,又称副舵。“由于侧风、前侧风和逆风航行会使船发生横漂,干扰了船舶航行方向,披水板的发明,可防止船的横向移动,能起平衡船身的作用”。《清明上河图》中,一只停泊在虹桥附近的客船,就装上了披水板。

披水板

“大橐”则是绑在船舷的巨竹,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以拒浪”,让船在航行时更加平稳;二,竹橐同时又可以作为吃水线:“装载之法,水不得过槖”。《清明上河图》中的船只未见大橐,不过在《雪霁江行图》上,我们可看到巨船的船舷正好绑了竹橐。此外,还系有一只小船,这种小船叫做“舢板”,是巨船万一发生危难时的救生艇。

14《雪霁江行图》中的竹橐与舢板

宋代的大船還普遍采用了“水密隔艙”結構,《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印度諸島”大船的水密隔艙:“若幹最大船舶有內艙到十三所,互以厚板隔之,其用在防海險,如船體觸礁或觸餓鯨而海水滲入之事。其事常見,蓋夜行破浪之時,附近之鯨見水起白沫,以為有食可取,奮起觸船,常將船身某處破裂也。至是水由破處浸入,流入船艙,水手發現船身破處,立將浸水艙中貨物徒於鄰艙,蓋諸艙之壁嵌隔甚堅,水不能透,然後修理破處,復將徒出貨物運回艙中”。

馬可·波羅所說的“印度諸島”船只,實際上是南海中的中國商船。可惜《清明上河圖》與《雪霽江行圖》都未繪出水密隔艙,不過,宋船的水密隔艙技術已為出土的南宋商船實物所證實,如泉州後諸港出土的宋船,用十二道艙板分隔成十三個船艙,艙壁的水密程度非常高。有人說,如果當年“泰坦尼克號”采用了水密隔艙技術,碰撞冰川後就不至於沈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