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雅宋》打卡集锦05 | 天津悦读读书会

 悦读读书 2020-08-04

 作者:吴钩 

领读者

诗和远方

06 -09

第五部分—商业


樗栎居主人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恰逢高考。不仅又要对如今的应试教育发几句牢骚,有一句话,“历史不能假设”,于是,我们的历史教育总是在“摆事实,讲道理”,不停地说教。但是,往往假设才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创出不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吗?

《风雅宋》这本书的阅读已接近尾声,很多读者不仅生出作者在粉饰宋朝之嫌,粉饰也好,客观也罢,如果在同时空下,放眼世界,那么,宋朝的文明程度毋庸置疑,是最高的。

所以,在这一章之后,我们也不妨假设一下:如此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假设没有外来强大势力是冲击或摧毁,宋代能产生文艺复兴吗?

“坊市制”的崩塌,使得宋代都市生活的空间和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日趋频繁,商业气息浓郁;行业分工日趋细化成熟,果行、姜行、纱行、酒店、“勾栏瓦肆”等,难以计数。

店面装潢富丽堂皇,广告招幌琳琅满目,歌叫吟唱充斥大街小巷,好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北宋立国后,加强社会经济建设,确立了农商并重的国策,土地大量被开垦,市场空前繁荣。“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那个时期,宋朝的商船可以远达非洲。商贸与金融是孪生姐妹,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也出现了最早的金融机构,所有的这一切都和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相似。

经济的繁荣体现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而生产力发展的背后是技术的进步。被我们自己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诞生在宋朝。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指南针的发明使宋代的航海技术领先世界,无论是书中提到的造船技术还是水力机械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记得几年前看“海上丝绸之路”展览,曾惊叹宋代海上贸易的发达,可以想见当年泉州港千帆竞发的场景,那里便是今日的上海啊。

而宋代造船业更是先进,无论是福船、广船、沙船和浙船,已经广泛使用“水密舱”技术,比欧洲早了几百年。

然而,一枕繁华东京梦,何以如此伟大的大宋文明没有开启大航海时代,如此先进的各项技术何以没有在这块土地上长成现代科学的参天大树呢?

宋代“崇文抑武”一方面,相对宽厚的政策,使得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宋代也成为古代社会最不与民争利的朝代,注重官僚体制建设,打破门阀,官权兴起族权衰落,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虽说,文人士大夫中的“士人精神”常怀有兴邦济民的理想,但是,官僚毕竟是皇权的代理人,维护皇权的利益才是其根本义务,不可能成为民权的代表。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皇权与相权之争的论述,即中国历代处于皇权总是在升,政府权总是在降,至清代达到皇权集权的顶峰。

而在论述宋代制度时候有这样的一句:“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我想,正是这“不在专与暴”的宽厚才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才孕育了我们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吧。

另一方面,宋代因担忧再蹈军阀割据的分些局面而“轻武”,其结果,不仅导致“兵不习将,将不习兵。

结果宋代成为一个因养兵而亡国的朝代。”(钱穆语),而且,这种政治心理阴影使得宋代丧失了国际竞争的雄心,再无汉唐声色。这也使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缺乏刺激和文化融合。

“十年一觉扬州梦”,“暖风熏得游人醉”,“绝对不杀一个读书人”,结果,冗沉的官僚体制成了政治的脂肪,“格物致知”也没有成为点燃科技文明的思想火花,大宋的繁盛,技术的发达只不过是民间智慧的自觉觉醒罢了。

如果继续“成平日久”,没有外族的入侵,大宋继续按照这条“萌芽”之路走下去,是不是会真的形成另外一股民权的力量和思想自由的历史局面呢?我只想说,“历史没有假设”。

历史已然是历史,大宋文明依然光辉灿烂,我们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该自惭形秽,对于这个要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来说,能知道自己的文化重心在那里,我想,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吧。

安然

一、酒旗

1、彩楼和绣旆,彩楼即"彩楼欢门",绣旆即酒帘,抬头看见带着"川"字的酒帘那肯定是酒店无疑了。

这非常像现代生活中庆典用的空飘气球或拱门气球,其实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利用气球造势,把人们吸引到自己的店里。

2、正店是指取得酿酒许可证的豪华大酒店,正店中以樊楼最有名。

宋代 东京 ( 开封 )的大酒楼,又称 白矾楼 。楼高三层,五楼相向,各有飞桥相通,华丽壮伟,日常顾客常在千人以上。

二、广告篇

1、清明上河图的广告,前文提到彩楼与秀旆,书中提到张择端画中出现了很多商标,是不是他也收了代言费,在画作中软植入这些商业广告,如果真是这样,古人也太有经济头脑了,大家可以自己就图品一下。

2、商标广告,宋代如铜镜.瓷器、漆器、金银器,都可以看见铭记。

铭记就是商标,LOGO,官府要求工匠们,在器物上铭刻自己的名字,将来可以用于质保维修,追究责任。

3.品牌及名人效应,品牌效应宋代有带货大王苏轼,如同现代口红一哥李佳琦,他们推荐的货品,对某一商品的使用与青睐,往往会引起大众的效仿,掀起这一商品的流行潮。

三、船

清明上河图,船分为三大类,货船,客船和游船。北宋汴河的货船体现的是繁华,那么南宋西湖的游船更多的是安逸,只是一场偏安一隅的梦繁华。

前文提到过皇帝开放园林,本文又提到皇帝和百姓同游西湖的场景,真正让我们再次感叹宋代开放包容。

四、水利机械篇

明代山水画中的水轮,都是写意草草几笔潦事,而格物精神发达的宋代,特别注意写实的精准性,尤其是界画十分繁荣的宋代,界画是什么意思呢?

界画与其他画种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求准确、细致地再现所画对象,分毫不得逾越。界画形象、科学地记录下古代建筑以及桥梁、舟车等交通工具,较多地保留了当时的生活原貌,其意义已突破了审美的范畴。

李瑛

首先从清明上河图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酒楼酒肆印证宋代酒业的发达,而酒业的发达程度,“恰恰是反映一个时代商业是否繁荣、生活是否自由的指标。

理由很简单,酒是一种由粮食酿成的非刚需消费品“。从水浒传、金瓶梅等讲述宋朝故事等书籍里我们确实也知道宋朝饮酒风气甚浓。

紧接着,作者介绍了酒店等类型,没想到那时候就分官营民营了。商业繁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广告的无孔不入,并且已经有了名牌、商标、印刷广告品。

商业的繁盛必然需要流动,货物和人员都需要交通工具,清明上河图中众多船舶就是重要的佐证。

货船、客船、游船,包括码头、仓库等等都大量出现在图中。进一步研究船都构造,就能发现宋朝时造船工艺的先进性和技术性远远领先于当时的欧洲、印度等地。

从宋画中发现的水力机械,数量多,应用广泛,以上种种都表明宋代的商业、手工业都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发展,甚至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准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降临也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

如果宋朝这样的时代在发展二三百年,是不是就可以进入工业时代呢?

历史没有假设,以上种种描述的宋代商业繁华、手工业技术的发展都没能改变宋代的命运,农业发达带来的商业服务业发展是以依靠君君臣臣的圣明和清廉得来的,注定是昙花一现的浮华。

听风

宋代酒楼林立,我也不禁好奇,究竟是真的歌舞升平人们幸福和乐;还是因为偏安一隅的醉生梦死呢?

这样看似宽松的喝酒环境,背后到底有怎样深远的意义?当然,从粮食角度来说,作者觉得正是因为粮食富裕才有闲情酿酒,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那些被用来酿酒的粮食真是自愿被征用来酿酒的吗?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宋朝酒业真的是一个发达产业,从其体系可观一二。

酒业发达,各类与酒店有关的服务性行业应运而生,比如歌妓、小二,市场越来越成熟。于是政府再次赚得盆满钵满,不愧是最会赚钱的政府。

宋代是一个商业发达的朝代,任何与商有关的内容都会被挖掘放大,比如广告。宋人的生意经一定很厉害。

《清明上河图》所现广告和当今也差不了多少,只是那时候没有电子设备传播。除了商品广告服务广告还有商标广告,宋代人再怎么追逐名牌,也没有机会通宵排队买名牌吧。

古时水路发达地区特别容易兴盛繁荣,挖河开渠亦是民生工程。宋朝时期汴河上客船与货船齐头并进,水运网络发达程度可见一斑。两宋商业皆离不开水运体系,各种各样的船屡见不鲜。

最值得惊叹的还是商业巨船。如此发达的制船业和航海业竟然没有带着宋朝步入大航海时代,美洲大陆竟然不是我们发现的,真是千古遗憾。

从水力机械看宋朝觉得真是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工程学原理玩得风生水起。然后……竟然没有下文了?!宋朝和宋朝以后竟然像是断层的时代。

海山

在上节“城市革命”中已经提过,宋朝更加开放的城市其成因在于宋朝商品经济的极大发展,本章更多的从商业行为继续阐述。

文章从《清明上河图》中的各式酒店讲起,以图证史引申到宋政府的重商主义。酒的历史自然悠久,新石器时代就大量出现了各类陶制酒器,历朝历代对“酒”这个东西似乎是既爱又恨。

一方面商纣的酒池肉林酗酒败德,酿酒又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另一方面,酒的生产流通又蕴含着巨大的利润。

比较有意思的是,政府的目标只有一个——从酒市场挣钱,因此有“榷酒”制度的出现。

其实汉武帝的时候,盐、铁、酒等等政府专营政策就开始了,有宋一朝,据说酒利已经达到政府收入的三成以上,这个数字如果准确,是够疯狂的(原文中作者提到酒税常年保持在1200万贯以上,两宋财政收入峰值在1亿以上,互为参考吧)。

商品广告一节没什么可讲的,什么酒幌、灯箱、广告语没什么稀奇的,“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捣药图案倒是有点儿意思。

“南海一号”沉船,当年满载瓷器丝绸,充分证明了宋朝的海路繁荣。无论从航海技术,造船水平,还是从航线开发讲,宋朝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洋强国。

共读群里讨论了两次“为何宋朝没有开启大航海时代?”这个话题,最终都没有形成结论。同样的问题可以跟下一节宋朝水力机械技术的发达放在一起讨论,“为何宋朝没有从作坊式发展成工厂式的经济形式呢?”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复合式答案,可无论什么答案,都不能改变既成事实——历史无需假设,一叹。

编辑:晓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