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步入古画,体验一次宋代文人的风雅假期!

 教授的拐杖 2023-01-07 发布于北京
如果能体验一次古代风雅生活,你最想做什么?
《梦梁录》或许可以提供一种思路: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
文章图片1

图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来源于央视网

宋代文人的风雅逸趣在千载中华文明中独具韵度。雅与富碰撞出共鸣的花火,出尘脱俗,丰盈精致。

在万千闲雅乐事中,焚香、品茶、挂画、插花,堪称宋代文艺青年的潮流。

焚香心境清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屈原以一曲《离骚》,透露了早在战国时期香文化就融入了日常生活。

香气寓德养人,静心凝神。传承至宋代时,繁荣的经济贸易造就了香文化的又一巅峰。

文章图片2

图 |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中招牌文字为“刘家上色沉檀栋香”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章图片3

图 | 有香药出售的酒楼

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揭秘了一个“全民爱香”的时代。

酒楼里供香的“香婆”,香饼、香丸等物品应有尽有。如若你逛一逛彼时的街市,更有机会吃到各种掺杂香料的美食。

到了传统节日时,宋人“无香不欢”,香药食品早在节日前就销售一空。

香文化之雅,雅中安享浮生一刻。

文章图片4

图 | 南宋·佚名《竹涧焚香图》(局部),绢本设色,25.8×20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一时期的香料产业非常发达,海外贸易也称“香料贸易”。

宋人对香有着严苛的追求——少烟而香气悠长,令人遐想回味。

文章图片5

图 | 宋·佚名《拜月图》(局部),绢本设色,103.8×48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素月流天,焚香敛袂。

华堂之中,香袅缕缕。

如何将香变成一种享受,就是宋式风雅的一门学问了。

宋人熏炉添香,熏烤的是香饼、香丸、香粉。在部分家庭里,还有着24小时香炉不能断的规矩。

文章图片6

图 | 北宋·黄庭坚《制婴香方帖》(又称《药方帖》),行草书,纵28.7厘米,横37.7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

宋代人人都爱香。苏东坡爱自然质朴的果香之气,李清照钟情于清凉醒脑的高洁之香。

如若要从中选出一位调香翘楚,那非黄庭坚莫属。在《制婴香方帖》中,黄庭坚还写出了配方:“婴香,角沉三两末之,丁香四钱末之,龙脑七钱别研,麝香三钱别研,治弓甲香壹钱末之,右都研匀。入牙消半两,再研匀。入炼蜜六两,和匀。荫一月取出,丸作鸡头大。”


花光月影宜相照

宋式闲雅事之二——插花。

文章图片7

图 | 南宋·佚名《盥手观花图》(局部),绢本设色,30.3×32.5厘米 |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瓷窑技艺的繁荣,将插花的风情想象照进了现实。

文人雅士带起了热爱鲜花的空前热潮。插花赏花普及于达官贵胄,也流行于民间百姓。

宋式插花艺术透露着东方审美的品格与节操。他们不仅注重花间搭配相衬的美学,也注重花的内涵与寓意象征。

文章图片8

图 | 细节图

《盥手观花图》中,一名女子刚刚完成了一件“牡丹插花”的杰作。三色牡丹成就一幅美卷。不远处的女子一边洗手一边欣赏牡丹所展现的卓尔不群之色。

宋人的插花并非将花简单地放入容器中,而是富有情感地进行花色搭配,其中还必须配有绿色。插花不能影响植物的后续生长,都只取花艺所需的一部分。

文章图片9

图 | 南宋·赵孟坚《岁寒三友图》,纸本水墨,32.2×53.4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插花的技艺不仅存在于宋代日常中,也流行于当时画家的笔尖。

松针交互穿插,梅枝挺拔,竹叶映衬花朵。三友以插花构景的方式合成了一幅淡雅静谧的画卷。

文章图片10

图 | 南宋·李嵩(传)《花篮图(春)》,绢本设色 | 现藏于上海龙美术馆

竹篮之上,花色相配,各色花瓣相得益彰。透过精巧的竹篮和绝妙的插花艺术,我们或许可读懂宋人对花艺的热爱。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

宋朝春日的花朝节是一年一度的插花盛会。插花翘楚争相竞技,以期为家族争光。宋人爱花,不限男女老少。甚至男子更爱头戴鲜花。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寒夜客来茶当酒

文章图片11

图 |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绢本设色,44.2×61.9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朝文人有自己的品茶方式。若说现在我们流行进行咖啡拉花,那么千年前宋人就已经学会了茶上“点缀”。

宋人的点茶门道,从烧水开始。

他们用瓷瓶烧水,将茶末分至小碗内,滚水灌入时会一边冲一边快速搅动,使茶末与滚水充分融合。

文章图片12

图 | 北宋·赵佶(传)《文会图》,绢本设色,184.4×123.9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代人的茶道注重色香味俱全,并且与高超的技艺相辅相成。

点茶的要求还在于“白”。宋人还定下了“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的技艺等级。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图 | 《文会图》| 来源于节目《画中有话》

茶文化在宋代形成了独特的仪式感。他们爱品茶,喜点茶,也爱斗茶。

苏东坡甚至还记录过完整的斗茶过程: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宋人看似喝的是茶的香味,实则也是享受茶中的优雅与趣味。

名公绎思挥彩笔

文章图片15

图 | 南宋·刘松年《罗汉轴》(局部)·罗汉身后有以水墨画为主要内容的屏风,绢本设色,118.1×56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提起“挂画”,可能令人困惑。但若说起绘画作品的另一种陈列方式——屏风,大家应该就熟悉了。

唐宋时期,屏风逐渐成为画作的潮流载体。

文章图片16

图 | 南宋·佚名《博古图》(局部),绢本设色,141.1×100.3厘米 | 现藏于台北博物院

彼时,另一种画作载体“立轴”兴起。

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装潢艺术的革新,还有宋代文人又一风雅之事的风潮。

立轴以诗、词、字、画为主,宴会之时文人相聚品鉴欣赏,这就是“挂画”。

文章图片17
图 | 宋·张训礼《围炉博古图》,绢本设色,138×72.7厘米 |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士围桌而坐,点茶赏画。一人坐于塌上,一边洗手一边回头张望,一人一边点茶一边抬头看画,还有一个人盘腿坐在塌上静心欣赏。

宋代文人墨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还会交流感想分享生活逸趣。

宋朝时期“挂画”能成为一项闲雅活动也并不是偶然。此时文学艺术盛行,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平民百姓都热爱书画。

他们挂画赏析,寓山水之情于丹青,寄闲情雅致于诗词,掀起了历史上又一个文艺浪潮。


结语

宋式风雅,诗意闲情。

古典质朴间蕴藏富丽,

逸趣清幽中流露精致。

百花争艳沁轴卷,

万古茗香醉氤氲。




编审:张筱曼

主编:邓莫南

责编:彭 锋、韩 丹

编辑:刘梦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