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浩海紫烟 | 听宁海话

 文化宁海 2023-02-07 发布于浙江

听宁海话

作者:浩海紫烟

我写的又不是有声读物,怎么“听”呢?如今妇孺皆讲普通话,请您就按普通话来读吧!但是,普通话只有四声,宁海话却有八调,用普通话的字来表宁海话的音,十有八九是不准的。搞不好外地人听不懂,宁海人也不明白,那就只好请您猜猜看吧!

我十二岁到宁海,插班就读城中小学六年级。在去学校的路上,竟然有老婆婆叫我一声“霉!” 我是男孩子,怎么能叫妹呢?

上学第一天,正值学校礼堂举办国庆文艺演出。班里同学都去礼堂了,只剩H同学还在抓紧完成毛笔字作业。我正要走出教室,H同学叫了一声“同班噢!”是在叫我吗?我楞了一下,继续往外走。“同班噢!”是有什么事吗?我回转身来,等着他写完作业,收拾好笔墨。一起去看演出。咦?我们已经是同班同学了,这还用喊吗?

那时小孩子都喜欢看“小书”。每一页都是精彩的图画,下面几行字讲述故事内容。谁在看“小书”,前后左右就会围拢一大群同学,并且争抢着说:“垛相子!”“罗先相!”原来,有“小书”的人这么吃香啊,什么时候我也带一本来,让我也香一下,结个好人缘。

M同学和我同住柴家巷。有一天正好是周末,他对我说:“梯娘哭星同班丝切。”听得我一头雾水。第二天上午,他来找我,带我出去玩玩,四处转转,领略小城风光。

一天自习室,我写毛笔字,不小心墨汁弄脏了前桌女同学的花衣裳。也不知该如何道歉。她以为我是故意的,发起火来,一口一个“姆垛龙!”旁边K同学给我作翻译:“她要你妈妈给她弄。”没关系,不就是帮她洗洗嘛,我毫不犹豫地说:“好的,那就给她弄吧。”K同学诡异地朝我笑着说:“哎呀!你妈妈给她弄……”看热闹的X同学好像要打抱不平,脖子一梗,一本正经地对小K说:“乃弄弗来咯!”我放心了,也就是说不用给她洗了!

慢慢地我学着说宁海话。一天,我们在南门外看见穿着军装的某部一中队战士在训练。新战士看上去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我一时兴起,高喊一声“小丫兵,冲啊!”这回是X同学严肃地警告我:“哎,你到云了,你污蔑尬放军!”“小丫兵”是挺萌的称呼啊!怎么就……还好,他没有告诉老师,解释说,有钱人家的公子哥才能叫“小丫”。因为“喇书警报耽”,他一溜烟跑开了。原来人若内急,身体是会拉警报的。

“骂糕” 

成年的北方人来宁海,学说宁海话,带有严重的北方口音,听上去怪怪的。有卖早点的妇人,把宁海话的“马糕”说成“骂糕”。于是宁海人误以为“骂糕”就是普通话。

大串联时,学生们不上课,全国到处跑。同学们有的说着自以为是的普通话,有的则乡音不改。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接待站接待我们,免费提供米饭和馒头。A同学开口要“骂糕”,B同学操着宁海西南片的上路腔要“埋头”。结果还是上路腔管用。

冬天,有的同学还光着脚,而我除了鞋,竟然有“骂子”穿,难道穿“骂子”和吃“骂糕”都要挨骂吗?

混熟了, 同学开始给我起绰号,叫“抛斜筐”。其含义是婴幼儿夭折后,扔进一个用石板围成的坑。早年间,城关东门外的东观山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墓窟。据说还有大蛇出没,听上去十分瘆得慌。

过年了,她家卖了一只4斤的“孜”,他家卖了一头160斤的“孜”。宁海人自己也“孜孜”不分,于是用它们的叫声来区分,一个是4斤的“嘎嘎”,一个是160斤的“喏喏”。

说到“喏喏”,那年头主妇都不喜欢买“切喏”,而要买“皮喏”。因为“皮喏”可以熬油。但那也是要切下来呀?“喏喏”身上,我更喜欢吃“嗒”和“花“。“喏喏”进食吃“孜树”时,那种摇头摆尾,叭唧嘴的样子,您见过吗?“嗒”是因为嘴里有“斜头”,但生意人不能说“斜”,要说“赞”,否则会亏本的。

“霞阳” 

接着又要“搞无”了。快要下山的太阳叫“霞阳” ,是否因为天上美丽的“满哑”呢?

齐白石擅长画“嚯”,明代徐渭擅长画“哈”。现在“嚯嚯哈哈”已经成了餐桌上常见的海鲜。

我知道雕是一种猛禽,但“卯浆”虽小,居然也可以称之为“雕”,大概是看在它同样五脏俱全的份上吧?

“卯浆”

“蕃事”属于块根,“洋鱼”属于“块恒”。还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名称。

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东司该”,它起源于唐朝的寺院,历史悠久,比起洗手间来,更加具有“次歇”,不要误会,是文化“次歇”。

好了,就此打住,又应了一句宁海话,“杠到欧结煞”。

图片 | 作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编辑邮箱(156391487@qq.com)欢迎来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