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江南文化的至柔至刚 ——曹伟明研究员在“青溪讲坛”的演讲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3-02-07 发布于陕西

.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曹伟明 日期:2023-02-07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青浦区文联主席、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特聘教授,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

大上海从青龙镇启航,到十六铺的上海港、浦东的洋山港,成为世界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国现代文化中心”,引领传统中国开放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上海在江南文化的滋养下、在西风欧雨的冲击下,逐渐呈现出迷人魔幻的大都市魅力与非凡的文化气质,造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江南文化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文化典籍和文物古迹之中,更蕴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几千年江河湖海水韵的江南文化,以其精神文明、文化特质和风俗习惯,融汇和影响一代又一代民众创造有烟火气、有温度的诗性生活。

新时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仅为长三角城市群的规划建设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也为由吴越文化、徽州文化、海派文化构成的江南文化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期。

面向未来,江南文化必须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传承发展优秀的江南文化、繁荣发展包容的海派文化,建设高品质、高水准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文化,进一步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产品和优质服务,引领长三角发展成为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江南一方水土养育了脚踏实地、务实求真的精神

在江南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入考察与研究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式,不难发现江南文化的底色和特质。

比如,精明精致、实惠实用的消费心理。

实惠勤俭是江南人消费生活的一大特征。民以食为天,鱼羹稻饭等长期形成的饮食方式便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江南人擅长于就地取材,随遇而安,往往用腌、酱、腊等工艺制作食品,如霉干菜、臭豆腐、腌萝卜、酱乳腐、腊鱼干、酱家禽等。这些饮食工艺的创造,解决了物产在充裕季节被广泛利用、在匮乏季节得到调剂补充的难题,减少了浪费和损失。

这种饮食消费文化的形成,与江南依山傍水、江河湖海的自然环境相关。几千年来,江南先民生活在山洪漫流、海潮泛滥、低洼泥泞、沼泽连绵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从水患到水利,经过先民持之以恒的创新改造,江南逐渐成为水网密布、土地平整、舟楫交通方便的鱼米之乡。生产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生活条件的更新,形成了一整套适应生存环境的生活方式。

考古发现的食物和陶制器皿,证明了江南先民的生活环境是艰苦的,必须精打细算。坚持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成为江南人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

除了勤俭之外,实惠也是江南人消费的又一个追求。实惠既是一种经营思维,不图虚名而注重实际效益,更是一种生活观念、风尚习俗和生存方式。江南一方水土养育了脚踏实地、务实求真的精神。其中,水的灵气又造就了头脑灵活、精于谋划、前浪后浪奔腾向前的眼界追求。

实惠的生活观念,表现在江南人的教育与择业上更是明显。江南地区以耕读传家、尊师重教为正道,诸多望族富余人家乐于集资助学。同时,私塾书院遍布城乡,追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比如,青浦28代的何氏中医,代代相传,连绵不绝;再如,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申报》的创办者席子佩等创业当儒商。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地区拥有众多手工业者。除了传统的酒缸、酱缸、染缸之外,还因地制宜地经营纺织业、运输业、手工业等。与之相伴,江南的原始村落一步步扩展为各具特色的江南集镇,成为沟通乡村和城市的桥梁纽带。

又如,崇文重礼、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在江南,与精明精致、实惠实用的消费心理相匹配的是重视传统节庆活动。崇文重礼是江南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玉琮、玉璧等来看,不仅体现了史前先民“天圆地方”的思想,更表达了贯通天地、希望“天地人和谐”的愿望。

早在4000年前,原始先民不光生产石器、陶器和稻谷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产品,还制作玉器等精神生活用品。这些精美的玉器,被统称为通天地之神的“礼器”。甲骨文中的“礼”字,便是两块玉盛放于一个高脚盘里的象形文字,意为“以玉事神”。

在江南,从远古时代的玉琮祭祀活动到近代水乡的民俗庙会,都是顺应农历的节气文化活动。大家通过敬天地、拜菩萨、祭祖先,以祈福求安。

诸如年关的祝福、除夕的祭祖、清明的扫墓、冬至的追思,不仅礼节隆重、礼仪讲究,而且从祭祀的时间到祭祀的对象、祭祀的顺序、祭品的制作和规格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由此进一步带动江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

刚柔并存相得益彰,是江南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

再来看至刚至柔、刚柔相济的处事方式。

江南水文化孕育了至刚至柔、外圆内方的行为方式。柔的行为方式表现为柔和稳重、精细委婉、隐忍求全、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这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江南水环境的影响。江河湖海的生存环境,温润柔和的气候,决定了江南人的性格中既有搏击风浪的豪放,也有小桥流水的情调。

二是生产方式的作用。江南是水稻人工种植的发源地,有精耕细作的传统。较早的养蚕缫丝、纺纱织布,让人细心,动作柔和。更为重要的是,江南地区拥有经商传统,涌现了文种、计然、范蠡、张謇等苦心经营、不断创新的先驱者。工商业的长足发展,宣扬了谦和诚信的行为方式。

三是人文环境的熏陶。秦汉以降,长三角地区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远离政治中心和战争祸害,人们的心境得以保持平和安详。随着中原文明的不断融合,又进一步成为文人墨客的集聚地。一系列江南古镇的蓬勃兴起,营造了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生动局面,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人才辈出。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一大批“耕读人家”“名门望族”“书院讲坛”兴盛起来,持续提升江南民众的素养。

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江南人追求圆通,避免正面冲突,喜怒而不形于色;“君子动口不动手”,具有儒雅气质;“权衡利弊多机变”,讲究少以力敌、多以智胜。

江南人行为方式的特殊性还在于至柔的同时,蕴含着“慷慨以复仇”的至刚特质。刚柔相济的性格特征,隐忍以成事是形,报仇雪耻、发愤图强是质。当年,勾践能焦心苦志、卒灭强吴、以雪前耻,便是刚毅豪放的典型表现。

在江南,日常生活中的柔和与国破家亡时迸发出来的刚烈,组成了江南人两极对立统一的人格特质。坚毅的行为特征,蕴含了锲而不舍的韧性。刚与柔的并存及其相得益彰,是江南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从高亢激昂的田歌到委婉缠绵的丝竹评弹,传达了江南文化在相辅相成中同源分流、百花齐放的文化现象。

接着看冷静沉着、缜密周到的思维方式。

江南文化孕育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冷静客观地观察社会、看待人生和处理事务,在“踱方步”中反复思考。大到国事运筹,小至买卖经商,都会审时度势,在“交换、比较、反复”中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进而选择最佳方案。可以说,正是因为三思而后行,就极少会盲目冲动。同时,江南人善于谋划、长于落实,往往会把某个行业或产业做深做透,乃至达到极致。

最后来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江南文化孕育的价值取向,既大量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实际、追求实惠、知足常乐的务实精神,也集中彰显“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

江南人的日常生活,追求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境界,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求闻达,又要生活得有价值。在知足常乐、乐天知命、自强不息的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开拓欢畅宽广的人生之路。

江南人致敬先贤,以前辈伟人为榜样,激发浓厚的乡梓情和爱国情。造福人民,建设家乡,是江南人自豪的价值取向。举个例子,顾炎武以天地为书斋,历时25年,行程几万里,通读各种书籍,成为一个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战士”和“学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理财的高手,用足够的智慧帮助山西成为富甲一方的“古代中国华尔街”。

江南文化精神承载者,海派文化创新求变实践者

江南文化,由于受地理环境、观念形态和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开放包容特点,成为近代上海大都市经济文化兴盛的关键所在。

海纳百川的特质:求贤若渴,注重人才引进,集聚有识之士,成就非凡事业。

夏瑞芳,上海的水乡之子,创办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汇聚了众多文化才俊,网罗了蔡元培、张元济、严复、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郑振铎、竺可桢、叶圣陶等一大批知名人士,编印出版大小学堂教科书和《华英初阶》《华英进阶》等英语读本,编纂《辞海》《华英词典》等各类辞书,满足了上海工商人士学习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声誉日增,成就近代上海出版业的辉煌。

追求卓越的特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外交流,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

徐光启,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西方科学技术的积极引入者。他人到中年,依然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翻译《几何原本》,对我国近代数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包含了他的农业思想、农田水利、蚕桑养殖、备荒救荒等诸多智慧,杂采众家而又兼出独见,成为中西文化会通的“第一人”。

开拓睿智的特质:不固守家园,开拓进取,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由江南文化孕育的精英与民众,都怀有一种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精神。从任仁发的治水、大运河的贯通,到现代太浦河的开挖、洋山港的创建,都精彩演绎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这种长期与自然环境斗争的精神,锤炼了江南人奋发进取、开明睿智的性格。

上善灵动的特质:刚柔相济,体现创新求变的智慧和活力。

无论是江南的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体现了灵动、灵秀之美。案例分析显示,沪上名人大多大气谦和,性格柔和而仁爱,因心境清澈而清明,因平淡而内敛,因流动而多样且灵敏,因坚毅凝聚而刚健。比如,陆机、陆云、任仁发、曹知白、陈继儒、陈子龙、王昶、何其伟、陈莲舫、陆士谔等才俊,堪称江南文化精神的觉醒者和承载者,也是海派文化创新求变的开创者和实践者。

上海历来富于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本土文化、吸纳异域文化的地理优势和勇于开风气之先的创造传统。新时代,要进一步传承江南文化、发展海派文化,以文化繁荣增强城市软实力。

一方面,江南文化的包容和张力,海派文化的多元和集聚,是提升创新创业创意的催化剂。

城市是孕育和包容创新价值导向的主要空间,是创新创业创意活力的主要承载地。近年来,在每年举办的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上,集聚了来自海内外追求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庞大人群。同时,在大虹桥地区、临港新片区、G60科创云廊等空间区域,形成了现代大都市的创新区域,推动上海朝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稳健前进。

另一方面,江南文化的包容和张力,海派文化的多元和集聚,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把地域相连、人缘相近的江南文化作为本源动力和核心引力,带动区域城市群的集聚发展、协同创新与更新升级。

一个发力点是,构建好江南文化传承创新的策源地,培育具有智慧头脑的“水乡客厅”,探寻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大贸易、大商业、大健康、大农业、大旅游等新业态的跨界创新发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