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 7·8】不愤不启 举一反三

 liuhuirong 2023-02-07 发布于湖北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努力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落是什么样儿,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的样子,我就不再多说了。”

【感悟】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字,右形声旁“贲”指勇士。勇士的心总是不服输的。本义指尽力去做,如,发愤图强。因此,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发”还可以理解为,不到想发愤图强的时候,就不去唠唠叨叨地开导他。这就存在一个第一步如何“唤醒”弟子发愤图强的教育智慧。

“悱”,右形声旁“非”是指是非,或指责难,与“忄”合起来的意思是:当心里不能明断是非,或怕责难时,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因此,孔子所说的“不悱不发”还可以理解为,不到他想明辨是非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他。

孔子做为教育家,非常明白教育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不想学的人,是教不了的;不用心的人,是学不到真东西的;他在苦思苦想的时候,可能想出了30分,你开导一下,他就会茅塞顿开,自己达到一百分。如果他一点儿也不思考,就是零,你直接把100分的答案告诉他,这100分的能力是老师的,而不是学生的,下次遇到难题,他还是等老师告诉答案。所以,孔子十分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逼他打开一扇思考的门,把他引进门来,放手让他自己去学习。想说而说不出来,趁机开导一下,让他继续尝试,逐渐突破难关。 孔子诱导弟子自动自发地学习,才是最为高明有效的教学。

在本章,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强调独立思考而不是“填鸭式”。大脑就会越用越活。通读《论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大都勇于提问,;这是真正的“循循然善诱人”。孔子也经常和弟子们一起谈志向,增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都是教育的好方法,对于培养国家栋梁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举一反三

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是缺乏悟性的人。教师所讲解的东西学生不能理解,不能从已知的一点,去进行推论,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那么就不应当再重复去教他了。在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理解不了的时候,还要再讲,势必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如果填鸭式的教学,等于剥夺了学生自动领悟的机会,养成高度的依赖性,对学生非常不利。

培养学生自动学习的精神,是教师的主要责任。逼他他死记硬背,不如教给他学习方法,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养成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更加可贵。孔子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孔子在教学中比较成功的运用了举一反三的原则,所以他的学生往往能够灵活的思考,“闻一知二”,乃至“闻一知十”。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