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话】爸爸,我今天觉得很委屈!

 话题铺子 2023-02-07 发布于甘肃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下午孩子放学,出来的又比平常迟了好一会儿。

收到班级群通知,得知孩子们下午在进行合唱排练,刚刚结束,还要一个一个在确保作业都写合适的情况下才能离校。

看到孩子从学校出来的时候,心里不免揪了一下。这个学期,他还是挺辛苦的。期盼活动早点结束。

刚走到跟前,几个一道出来的孩子就在表达心中的小不满:唉!明天下午还要排练,而且连下午的午读课都要被占了!

“为了学校的活动顺利开展,偶尔被占一下,那我们就表示下理解吧。你说呢?反正占课这件事情又没有办法发生改变。”说实话,我自己的心里就不太舒服。但因为在教育体系内工作过,我知道很多时候能有的只是“无奈”。

听了我这话,孩子们没了回应。我知道,在他们看来,这件事情和大人沟通了也白搭。就这样,大家有一嘴没一嘴的聊着。回家的路上,孩子们有说有笑地走着,烦恼好像一下子都消失了。

在告别了不少同学和家长后,只剩下我和亮仔了。没有旁人的时候,孩子终于忍不住了,他忽然眉头一皱,对我说:“爸爸,我今天觉得很委屈!”那话里品味到的不单单是委屈,还有气愤。

“哎呦?怎么了?什么事让你情绪这么激动?”我试探着问他。

“我不喜欢这个合唱排练!”孩子斩钉截铁说道。

有了他这话,我明晰了出问题的事情。“看来今天是合唱排练让你不高兴了。是因为明天要长时间排练,没法上课,所以不喜欢吗?”我尝试着用刚和孩子们见面的信息和他继续互动。

“这个事情我也不高兴,但这还不是今天最让我不开心的事情。老师总是批评我,还用力拍我肩膀。”话语中情绪依旧。

“是因为你排练的时候说话了吗”我小心地问道。听得出来,里边有两件事,一是因为老师批评了他,一是因为老师拍了他。

“我没有说话。老师总说我唱的不对,可我觉得我唱的没有问题。我唱的好好的,老师就批评我。下午说了我好几次。”

“那老师批评你唱的不对,他有没有对你做示范?有没有明确告诉你到底哪里错了呢?”说实话,做家长的,优先是选择相信自己孩子的,所以听到的时候我是有情绪的,但还是克制了一番。

“没有。老师只是批评我。”

我明白了,老师的沟通欠缺合理的方式方法。

“那下午排练,老师是只批评了你呢,还是也批评了其他同学?”

“也有其他同学。”

“哦,那还好,说明老师并不是针对你个人有意见。”我赶忙让孩子明白,老师的批评没有针对性。“如果真的只是对你有意见,那一个下午的排练恐怕就只会批评你,不会批评别的同学了。你说对不?”

亮仔没有回话。我知道,他心里还有气。因为多次批评,并没有让他知道他该怎么办。在怕给孩子“穿小鞋”的环境里,我再次感受到了沟通的无力。没办法,每个人的能力、修养都不尽相同,苛求他人总归是徒劳的。所以,不少事情只能和孩子一道去换一个视角看待。

“我来给你分享一个我曾经受过的委屈吧。”

亮仔一听我也受过委屈,忽然来了兴趣。“你也受过委屈吗?也是小学吗?”

“是的,也是小学。那会我才一年级。”

“能说给我听吗?”

“当然能,给儿子分享,爸爸责无旁贷!”我摸了摸他的脑袋,继续道:“一次课间玩耍的时候,有一个同学从台阶上摔了下去,我的班主任老师知道后挨个问话当时在附近玩耍的同学。在问到我之前,其他同学都说没看到那个同学是怎么摔倒的。问到我的时候,我也回答没看到。”

“那你真的没看到吗?”

“真的没看到呀,课间玩耍,都不在一起,注意力都在自己开心的事情上,哪里有闲工夫看别人呀。等我们知道的时候,那个同学都已经摔下去了。”

“然后呢?”

“然后?嘿嘿,然后我就被彻彻底底地委屈了。老师用她的手指用力的捅了我的额头,脑袋往后一仰,撞到了黑板上。真的很疼!”

“后来呢?”

“然后她对我说:'连你也撒谎!’”

“她真是太糟糕了!她冤枉人!”

“是的,孩子。她冤枉了爸爸,明明说了真话,却说我撒谎。可爸爸告诉奶奶后,奶奶当时也没啥办法,只是劝了劝我,反正我当时的委屈没有释放出来,我觉得没人理解我。不过,你可比我幸运多了。我能给你出主意。”

“什么主意?”

“老师如果说你唱得不对,你觉得以后挑选唱歌的同学的时候,挑中你的可能性……”

还不等我说完,他一下子乐了。“噢!我懂了,如果老师嫌我唱得不对,不好,他就不会再找我了。”

我苦苦地笑了。笑是因为孩子觉得麻烦解决了。苦是因为学校的育人方式让我觉得出了问题,这并不能算得上是一种有益于孩子身心发育的最佳方案。如果老师的方式合理,孩子会从活动中学习受益更多啊!

我不想无视孩子受到的委屈。理由很简单:孩子的委屈如果不能适时释放和被理解,那这个世界在他的眼中都将是另外一个色调。

末了,我又和孩子叮嘱了下:“孩子,老师有几个特定的地方可以揍你。但一旦超出这个范围,你必须及时告诉我。”

“哪几个地方?”

“作业没写好,或者因为你有事情没做合适,可以打你手板,可以踢你的小屁股蛋。但是不能碰头,坚决不能!”

“嗯,我记住了。”

对话就这样结束了。看着孩子开始忙碌做事的样子,我无奈地摇了摇头。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总会焦虑,但经过两年半的陪伴,我觉得不少的焦虑是从学校这个环境中传递过来的。环境是由人构成的,自然问题也就出在了人的身上。

可以对话的前提是对方不强势,而一个人一旦言行成了习惯后,要不强势地做出改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换来的反倒会是情绪反弹。孩子终归还是弱势群体!

怎么破局?我没有想到好方法。理由很简单,有的事情尝试沟通过了,但多次感受到的是实际行动所带来的被否决、被忽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