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22】——“信”是立身之本

 liuhuirong 2023-02-07 发布于湖北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怎么能行走呢?”

【感悟】

朱子《集注》:“大车,谓平地任载之车。輗,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谓田车、兵车、乘车。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者。车无此二者,则不可以行,人而无信,亦犹是也。”

钱穆《论语新解》:“此章言车之行动,在车本身既有轮,又驾牛马,有辕与衡轭束缚之,但无輗与軏,仍不能灵活行动。正如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輗軏。”

李泽厚《论语今读》:“守信任大概是任何社会群体所必然要求个体遵行的普遍礼俗和“道德”法规,否则社会不能维系。它并非“先验”,而是为了人类总体的生存。

  本章孔子用“輗、軏”的形象比喻,浅入而深出地讲人必须要“守信”的重要性。

一、言音通心,心通神明,举头三尺有神明

“信”字左形旁人,右形声旁“言”,人言也。古人认为,言音通心,心通神明,举头三尺有神明。所以,指人说的话应当是诚实的,“听其言而信其行”。

最初的古人,心底淳朴,说出的话都很真实,不虚伪;认为确实可靠而不怀疑,从而也能相互帮助。我们小时候听的“狼来了”的故事,第一次说“狼来了”,大家都来帮助你,可大家知道你没有诚意后,你真的遇到困难了,也没有人相信你了。

《无量寿经》说:“神明记识,犯者不赦。”古语“举头三尺有神明”,就是告诉我们,有神明记下我们所造的善恶,如果故意作恶,神明是不会饶恕的。人随着自己所造的恶,而去受苦。有的人不诚信,当时不觉得什么。神明不是不报,而是时机不到。如果积小不信成大不信,自己一点是要身心受苦的。所以,如果我们有恶言恶行,要及时止恶行善。

二、“信”有以下几个内涵

1.自信

“有位大师说:“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这句话讲到了信的根本,只有自信,才能对自己说出的话守信,不打妄语,说到做到。孔子三十而立,就是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是学道的关键。

《史典》:”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孔子57岁周游列国时,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将孔子围困。孔子从容镇定地弹着琴对弟子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表现了孔子有坚定的信念。所以能遇难成祥。

2、诚信

《论语 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既然是朋友一场,死后也希望他有一个好的归宿。这就是孔子对生命的尊重和交友的诚信。

《周易·系辞上》:“ 人之所助者,信也。”《礼记·儒行篇》:“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吕氏春秋·贵信》:“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对人终身都最有帮助的。

3.信任

人生中不可缺少朋友的陪伴,人海茫茫中相遇的是缘分,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尊重,恋人的爱恋和不舍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珍惜,爱护,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欢笑。

对值得信任的人不信任,就会形成一种“不信任”传染病,对方马上也会对你不信任,就会出现隔阂,会撕裂你们的关系,成为背道而驰的两个人。 所以, 应该懂得把握友谊,把握真情,对你重要的人,都应该值得把信任交给他们。否则,生活就会像一滩戈壁冷清、寂寞。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 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了七天,没有食物可以吃了。子贡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到外面换了少许的米回来, 孔子最信任的弟子颜回负责煮粥。子贡从井边经过,一扭头,正好看到颜回拿着一勺粥往嘴里送。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但他没有上前质问颜回,而是走到了老师的房间。

子贡见了老师,行礼后,问老师:“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道:如果在穷困的时候,就改变了气节,那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告诉了老师。

孔子说:“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么说,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怀疑他,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我先问问他。”

于是,孔子便召了颜回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粥做好了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颜回听了,马上恭敬地对老师说:“老师,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学生刚才在煮粥的时候,粥的热气散到了屋顶,屋顶被熏后,掉了一块黑色的尘土到粥里.它在粥里,就不干净了,学生就用勺子舀起来.要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粥再来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样会吃了它的。”弟子们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孔子这种对弟子的信任,也深深影响着弟子们。

4.信圣贤教诲

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让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与最美好的学问结合,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只是饱囊饭袋来世一场。圣贤教诲是安心的妙法,通过学习圣道来去除自心的妄尘。

现代有些人听不进古圣先贤教诲,甚至敢于以身试法,以违法乱纪悖德悖礼不以为耻,不知害怕,还认为自己聪明能干。暗自嘲笑遵纪守法遵德守礼为懦弱无能,最终是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的,有些坏事做得太过,再后悔也没有办法补救了。

三、祸莫大于无“信”

不讲诚信早晚都会自食苦果。

《左传·文公4年》中说:“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吕氏春秋·贵信》对社会生活中的信与不信之后果,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会不宁。处官不信,则少shào不畏长zhǎng,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忧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不贞。”做工的不诚信,造出来的是假货,油漆的色彩也不会纯正。现在,我们不正在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吗?牛奶中有三聚氰氨、猪肉中有瘦肉精、面粉中有吊白快、饮料中有防腐剂、鸭蛋中有苏丹红、西瓜中有催熟剂……,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再不刹车,就会形成一个“互害”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墨子说:“行不信者,名必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很多由于“不诚信”而导致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的不法商、不法分子被绳之以法,人如果黑了良心,不讲诚信,可能会骗得了一时,但骗不了一世,不讲诚信早晚都会自食苦果。

无信,是对一切的背叛:背叛了他人,也就是背叛了自己,由此也背叛了人生!由于你的背信,你在社会上丢失了信誉,你失去了朋友,你丧失了合作的伙伴。有的人可能因背信而大大地赚了一笔,但那是一笔不义之财;有可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因此变得更加孤独和焦灼。

幸福多是从别人的信任那里获得的。个体的人在敌对和防范中生存,就无幸福可言。

学习《论语》可以净心、开灵慧!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助我弘扬《论语》的人文情怀,如果觉得有所赞同,别忘了加“关注”哦,我们一起传播!有什么感悟、建议意见,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学习《论语》,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大家助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