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悘自然论》---阴阳引斥和(十)⑤

 昵称65820384 2023-02-08 发布于河南

葛根汤:

葛根、麻黄、生姜、桂枝、生白芍、炙甘草、大枣X枚。主治:项强,,头痛,发热,怕冷,无汗,喉咙痛。


麻黄汤:
麻黄 10、桂枝 6、杏仁 15、炙甘草 5。主治:头痛,全身关节痛,发高烧,无汗,非常怕冷。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生晒参、半夏、甘草、姜枣。主治:忽冷忽热,恶心,胸胁苦满,无食欲。


五苓散:
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主治:发烧,头痛,口渴欲饮水,但是一喝水就拉或吐。


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主治:有汗,咳嗽不止,痰黄粘,胃口尚可。


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生白芍、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主治:怕冷,无汗,发烧,咳嗽严重,咳吐白痰,口不渴,身体痛,没有胃口。


大青龙汤:
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桂枝、生姜、大枣N枚。主治:怕冷,无汗,发烧,咳嗽严重,咳吐黄痰,身体痛,口渴严重,欲喝冷水,没有胃口。


白虎汤:
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主治:发烧,怕热,大汗,口渴严重,喜饮冷水。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X枚劈、半夏、 五味子。

主治:怕冷,咳嗽,痰多而清稀,口不渴,喉咙痒(注:有心脏病者, 慎用麻黄,用荆芥、防风代替麻黄)。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
茯苓、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杏仁。
主治:咳嗽,白痰,无表证(恶寒,发热,身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制附子、细辛。主治:发烧,咳嗽,喉咙痛,清涕, 无汗,口不渴,怕冷,四肢冰冷。

图片
图片
中医有经络之炁、中药的四炁、虚邪和伏邪的主体实质属色法(常人看不见摸不着、为非色法、称暗物质;而修炼者能见闻觉知是色法)。

寒热辨证有着超越现代科学的极其深厚的暗物质基础。另外近半个世纪来,很多学者 几乎把一切现代科学在明物质以内领先成果、都运用到对中医的解释上,但对经络及气的本质研究仍无突破。气的本质之谜像个鸿沟一样横在中西医之间, 但对经络及炁的本质研究仍无突破。

炁的本质之谜这个鸿沟横在中西方之间,不要说很多西学者无法理解,就是在中医内部怀疑否定的人也多。而炁恰恰又是经络针灸立论的物质基础,能否正确理解其真正内涵并以现代科学揭示,从某种角看可关系到古中医文明的向世界医学界弘扬的基石!

阴阳引斥和是宇宙铁定规律:
理代科学对暗物质的认识基本如下,暗物质对所有我们能测量的明物质的光、电场、磁场、强作用都不起任何作用,
最肯定的是暗物质有“引”力场,通过引力场间接知道有暗物质存在。暗物质可分寒、热、温、凉、平,运动模式可能和炁体分子运动差不多。
科学家们最倾向把中微子当做暗物质的一类。但是对暗物质的其他性质则完全不知道。
在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中,可见者为阳,不可见者为阴(所以也有把暗物质译为阴物质的);
《内经》又是从形气神三个层次描述阴阳五行的,以形气的清浊动静来划分,则…气为阳,形为阴。这仅仅是划分的标准不同而已。以常人的肉眼观察,大多数气态分子、原子等似乎是暗物质质。但借助器后它们实际上是可观察到的明物质,直至仪器目前不能直接规察到的暗物质。
可是中医学的形气阴阳观绝不是这么单纯地由低一级粒子构成更复杂一级粒子的关系,而是具有一层重要含义,即阴阳的无限可分及形气的“对应”关系无处不在,总是有着相对的“暗物质”。
《素问·天元纪大论》有“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如《内经》的五藏气通于皮肉筋脉骨等组织,若再细分到原子质子等仪器可观测的有形明物质层次,可能每个层次都对应着含有炁的一面,这个气包括了空炁等微观物质,其中就可能有以炁的状态(如在分子之间)存在某种现代科学不知的暗物质。
《素问·五运行大论》有“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四炁、伏邪和虚邪是暗物质/暗能量:
最简单但也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中西医对待外感寒邪的态度,西医只是把受寒当作引起发病的一个外在初始诱发条件。所以有些人不辨寒热乱用抗炎或抗病毒的中成药,而《内经》就可把寒邪等虚邪当作贯穿疾病始终的唯一主要因素,并且许多针刺内容都是围绕此展开的。由于多年的科研未发现气的本质,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已无形中有点西医化了。
笔者治愈过一些长年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究其起因多为风寒外感后静滴西药数日迁延而成。中医多认为是寒邪伏肺,若以现代科学的热力学平衡的原理分析,就是在 40多摄氏度的体腔内放块冰,那十分钟内也因热量交换而消失殆尽并与人体热平衡,怎么可能十几年还有寒邪的作用呢?而寒性暗物质因没有科学已发现的各种能量交换方式,可能就会以另一种科学还未发现的作用机制长期潜伏在肺内,条件成熟时就反复发病。此时不要过多考虑平喘止咳、降气化痰了,直须以小青龙汤原方的热暗物质去温散其寒性暗物质就行了,患者多能服药即安,十贴左右就解决多年的病根。同理,温病的伏邪也是如此,不过是热性的暗物质罢了。西方所说的基因基础上的个体化用药,其实还没有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精确。
因为证的物质基础--炁、主体实质是比基因更微观更基本的暗物质,所以中医认为已有阴阳气血失调的亚健康状态就是暗物质的初期失衡状态,建立在明物质基础上的西医此时找不出实验检测指标,而《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就是由此决定的。

图片

经炁和藏炁是暗物质:
以调炁为核心的针灸补泻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素问·调经论》等已非常清楚地描述了在针刺过程中应该有炁进出人体,此气若仅仅是已知的二氧化碳等,那经络及炁的本质早就被揭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