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宝级十大名方,能治病能滋补,祛湿寒、化血瘀,家家必备!(上)

 昵称22723945 2018-07-27

导读

国宝级十大名方,选自医学著作《伤寒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林改错》、《脾胃论》等,值得收藏。


(一)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方】

麻黄9克、桂枝 9 克、干姜 9 克、细辛 3 克、五味子 6 克、白芍 9 克、半夏 12 克、甘草 6 克。


【用法】

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

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君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臣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调节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疗已经形成的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止肺气耗散太过,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有解表涤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应用】

1.本方是温化痰饮、宣肺平喘的代表方剂。凡是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的人,无论是否有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例如恶寒无汗者,麻黄用量可加大;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黄和桂枝,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是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达到温化降逆寒痰的目的。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应当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适合酌情加大。



(二)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方】

大黄 12 克、厚朴 9 克、枳实 9 克、芒硝 12 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峻下热结。


【主治】

1.肠胃燥热积滞。症状为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神志不清、胡乱言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症状为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部感觉到胀痛,按之感觉有坚硬块状东西,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

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的功效。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用芒硝辅佐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是由于气滞不行,所以用枳实、厚朴协助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胃部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胃腹部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大便虽硬,但干涩难通尚不如大承气汤所治之症。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疗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的人。


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过病人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多服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三)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方】

柴胡 12 克、白芍 12 克、当归 12 克、茯苓 12 克、白术 12 克、炙甘草 6 克。


【用法】

水煎服。亦可将上述药材制成粉末,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能】

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君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臣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除,血虚得以调养,脾弱得以健全,所以患者得以康复。


【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四)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方】

黄芪 15 克、白术 10 克、党参 15 克、当归 6 克、陈皮 6 克、柴胡 5 克、升麻 5 克、炙甘草 5 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主治】

脾胃气虚及气陷。症状为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之症。


【方解】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的功效。


【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五)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方】

熟地黄 240 克、山萸肉 120 克、山药 120 克、泽泻 90 克、茯苓 90 克、丹皮 90 克。


【用法】

研成粉末,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能】

滋补肝肾。


【主治】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

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君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制约熟地黄的滋腻;茯苓淡渗脾湿,用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称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的功效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重点在于滋补肝肾且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状;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治疗肾虚气喘、呃逆;若加麦冬、五味子,称其为麦味地黄丸,用于治疗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