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文红: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

 舍得付出 2023-02-08 发布于湖北



有学者说,人类与人工智能真正的区别在于意识,解决问题需要智能,但感知事物靠的却是意识。计算机可以发展出超越人类无数倍的智能,但不能解决一些人类使用意识和情感感受来解决的问题。
由于目前多数家长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提升,而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关注重视不够,进而让一些学生在精神成长方面是片面而畸形的,于是抑郁、自杀、校园欺凌等现象便发生了。
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曾经提出:“所有教育机构,一定要注意对孩子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决定孩子一生成功的并不是IQ,而是社会情感能力。
图片
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
大量的实证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那些社会情感能力较高的教师,往往具有健康的精神状态和更为有效的教学、当然也才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本次论坛的分享中,孙云晓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让我们记忆犹新,的确,一个好的教师,会让人终生难忘——最难忘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就是他的社会情感能力。
上海市闸北中学是一所初中,曾有“垃圾学校”和“差生集中营”之称,该校生源特别差,留级率一度达到了38%。但现在,它早已经成为一所名校,毕业生合格率达100%,平均成绩稳居全区中上水平。改变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校长教师的对学生的肯定和赏识,哪怕孩子只考了七八分,也能被看见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就这样,老师们用尊重、自制、自信、友善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包容接纳的集体,唤醒了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这样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成长的幸福滋味。
另一个案例说的是西北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因为对老师有所不满,很生气地将钢笔水甩在了老师的衣服上,老师发现了扯过衣服一看,很生气为什么往我身上摔钢笔水?还甩了4滴,你想干什么呀?这个学生居然说:“老师,我就甩了一滴,那三滴不是我甩的。”老师特别生气,不依不饶,用极其刻薄的言语对学生进行威胁和谩骂,最后这个学生说:“我要用我的死维护我的尊严。”于是上吊自杀了。在这样的悲剧中,相信老师也会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
生活中这样的情形是屡见不鲜的,因为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较弱而引发的伤害学生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这是刻不容缓的,且应该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图片
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社会情绪能力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第二,能够创意地解决问题;第三,能够做负责任的决定。
我以为这种较高的社会情感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习得才能拥有的。由于每一位教师从出生到成长所依存的那个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相互之间这种社会情感能力的差异应该也是巨大的,不太可能所有的老师一上岗就是一名社会情感能力较强的老师。
就拿我自己来说,刚工作的时候绝对没有这种控制情绪、理解儿童的能力,也没有要给孩子安全感的意识,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更多的可能就是生气、着急、发脾气,还总觉得孩子不好教、教不好之类的,现在想来很多都是自己习得不够的缘故。
假如一名教师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情感能力的缺陷,总是喜欢外归因,不是抱怨家长,就是指责学生,那么就会像前文中那个几滴墨水中的老师一样,不仅不能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引导,也让自己的教育生活一地鸡毛,甚至还可能会给孩子童年留下心理阴影,继而影响他的未来人生。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不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教育幸福感的获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能力的提高,我觉得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可能要树立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只有承认自己需要学习、需要提高、拥有着不断学习意识的老师,才会有进步提升的空间和可能。
身为教师,特别是面对小学生时,无论在生活经验还是知识学养上,基本都是要比自己的学生丰富了许多,这很容易让教师滋生出一种优越感,缺少了一种学习的意识和愿望。我以为,学生越小,对教师的社会情感能力的要求其实越高,也就更加需要我们当老师的自觉去学习。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发展社会情感能力
那么,教师可以去跟谁学呢?当然可以跟书本学、跟大师学,跟身边的同事学,除此而外,我以为我们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学习共同体伙伴,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并且,这种学习、实践和提高的场景其实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的。
图片
这种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发展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学习识别阶段
很多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往往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处理方式,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自身、对学生的识别判断能力不足造成的。
比如说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写了一句“今天有一些女阿姨到学校来参观”的话,通常教师的做法是什么呢?觉得孩子认知发展不到位,语言表达有重复啰嗦的地方,于是就会用红笔把“女”字圈起来杠掉。
这样的做法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这是以成年人的认知去判断儿童的认知,忽略了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就是一种否定一种限制,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兴趣和勇气,这很显然不是一种社会情感能力较高的处理方式。
我们敬爱的斯霞老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孩子年纪小,还不知道阿姨都是女的,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等长到二年级自然就会知道的了,我不能给她画这个红圈圈,因为这会让孩子感到羞辱的。
斯老师眼中看到的是学生这个人,而不仅仅是这段文字;她考虑的学生的长期发展所需要尊严和自信,而不是一个词语用的是否准确恰当。而她这种近乎完美的处理方式则完全基于她对于现阶段学生发展特征的深入了解和准确识别,而这恐怕是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和实践的。
2.教师引导阶段
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去自我中心化”,而同伴关系则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社会化发展状态。社会化情感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处理同伴关系则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学生要求调换座位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在这些学生中,有一类学生属于比较自我、有些任性,在家有些娇生惯养,凡事都被宠溺着长大的,到学校以后仍然是这样一副自我中心的感觉,凡事喜欢外归因,遇到一点不顺心就吵着闹着要换座位,他们思想简单,大多数时候并无恶意,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经常让同伴受到严重伤害,这也说明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较低,恰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女生因为觉得自己的同桌成绩不够优秀,因此不喜欢,不仅经常羞辱、讥讽别人,甚至还哭哭啼啼地倒打一耙,说自己被同桌欺负了,强烈要求换同桌。不仅让同桌的男生无地自容,还严重破坏了团结友善的班级氛围。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首先识别出女孩内心深处是向上的,真实原因就是不能换位思考去看见同桌身上的优点,处理问题的形式有些极端伤人了,怎么办呢?当然是需要在肯定她情绪的基础上,引导她去积极观察、发现同桌的美好。
于是,我佯装答应了她的请求,但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求这女孩再坐一周,在这周里,每天发现男孩的三个优点,并且在全班公布,如果能够完成,一周后我就立刻调换座位。
一周后,相信大家能够猜到答案了,女孩子竟然被她同桌身上的美好感动到了,她说,想不到他竟然是这么好的一个人,我不要调换座位了。
其实,美好就在那里,从来也没有减少过,学生缺少的是一双能够用社会情感能力去观察、发现的双眼,而这则需要教师在准确识别的情况下去智慧引导。
图片
3.共同发展阶段
有这样一个故事,看上去也是教师在不断引导着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但其实,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在引导孩子发展的同时得到一种成长和升华,与其说是在教育孩子,不如说孩子也在反哺着教师,这是一种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良好模式。
体育课上,一群男生正在操场上踢足球,小a同学不小心被球踢中,而他的痛苦尴尬样恰被小b同学看见,他觉得特别滑稽有趣,便毫无顾忌噗嗤一下笑出声来。就这样,两个人这样扭打在一起。最后双方脸上身上多处都有挠伤、衣服也有破损,损失都很严重,被送到了我的办公室。
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赶紧处理伤情,并了解事情经过,对于两个情绪激动中的孩子,我分别对双方的行为都给予了理解和尊重,并认可这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平稳情绪和接纳心态让两人的情绪也逐渐平和。
接着我分析今天这种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结果并提出假设——体育课被中断,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接下来还可能面临着被老师批评、家长责备的后果,你们觉得自己今天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是最佳呢?如果时光倒流,刚才的事情再来一遍,你有比刚才稍微好一点的处理方式吗?你可以用和平文明的方式解决问题吗?
就这样,在我的启发引导下,一个孩子从一开始的“我可以不笑他的,因为他那会一定很疼”到“他被踢中脸面应该很疼,我除了不笑话他,还可以走过去安慰他”;另一个也从“嗯,我不应该去打他的,因为踢球的人并不是故意的,而且也不是他踢的”到“就算别人嘲笑我了,我应该想到当时的自己的确很滑稽,如果能跟他一起大笑起来,气氛肯定会很融洽的”,两个人从一开始的剑拔弩张到后来的相视一笑,最后肩并肩走出办公室而圆满解决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没有在孩子心中播下仇恨,相反还挖掘出了孩子心中原本就有的纯真和善良,让他们变得更加富有温情,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后续对整个班级的都有着持续的影响作用。
这个事情里,看起来是我在引导着孩子不断发展社会情感能力,而实际上,我自己又何尝不是在被孩子带领着不断成长呢?扪心自问,换我来处理这样的事情,我一定能够保证比孩子们做得更好吗?我真的不敢肯定。
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女生无缘无故被男生砸青了眼眶,在听到男生经常被家人打得鼻青脸肿的情况后,女孩哭着告诉我说原谅对方了,因为他太可怜了;又比如说一个被男生用美工刀威胁的女生,在我出于安全考虑帮她调换座位后,她居然主动坐回原来位置,理由就是“如果我都不和他坐了,那他不是更可怜了吗?”再比如面对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全班同学没有半点嫌弃,齐心协同共同帮助的行为,等等。
这一切足以说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离不开具有良好社会情感能力的教师的影响和培养,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恰恰又离不开向孩子学习,这是一种相互影响,彼此感染和共同成长的过程,我觉得,能永远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真好!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 | 教师素养论坛的分享整理,原题和学生一起发展社会情感能力》,有删减。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