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临床发挥 (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12.14.

 昵称1Z7nN02j 2023-02-08 发布于福建

二、《内经》论痈疽的鉴别和命名

(一)痈疽的不同病机和证候特点

痈疽虽然都是由于营卫气血郁阻不通而致,但《灵枢·痈疽》篇认为病有在经脉肌肤和内连五脏、病及筋骨的浅深不同,因此病情严重程度及证候表现亦不相同: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于骨髓,骨髓不为燃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所论对痈和疽的病机和病候做出明晰的鉴别。论中指出两者病机的不同在于病之浅深:痈是经脉不通,营卫壅遏而致,病变未及五脏,病变部位亦仅在皮肉腐化成脓而未伤及筋骨,病情相对比较轻浅。疽则不仅经脉受病,而且内连五脏,脏气受伤,血气枯竭,病变部位亦皮肉筋骨皆受伤而下陷肌肤,筋髓憔枯,病情深重。论中亦明确指出两者病候之不同:疽所在部位的皮肤暗晦平塌(“皮夭以坚,如牛领之皮”),痈则局部红肿高起而明亮薄泽。上述理论成了认识痈疽不同病机及其鉴别诊断的基本要领,如《外科精义·卷上辨痈疽疖肿证候法》:“是以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疖也。六腑积热,腾出于外,肌肉之间,其发暴甚,肿皮光软,侵展广大者,痈也。五脏风积热攻,燃于肌骨,风毒猛暴,初生一头如蓓蕾白焦枯,触之应心者,疽也。夫痈发六腑,若燎原之火,外溃肤肉;疽生五脏,沉涩难疗若陶室之燧,内消骨髓。痈则易疗,唯难将息而迟瘥;疽则难疗,易得痊复。”所论与《内经》基本相同而更详明,其谓痈发六腑、疽生五脏者,盖因痈病位较浮浅且初起多实热壅盛,为阳证;疽则病位深入且病情较重,初起即气血焦枯、邪毒深陷,为阴证,故以脏腑分其证候之阴阳、浅深、轻重。《景岳全书·卷四十六外科铃》则谓:“凡察疮疡者,当识痈疽之辨:痈者,热发于外,阳毒之气也。其肿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泽,其脓易化,其口易敛,其来速者其愈亦速。此与脏腑无涉,故易治而易愈也。疽者,结陷于内,阴毒之气也。其肿不高,其痛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领之皮,其来不骤,其愈最难,或全不知痛痒,甚有疮毒未形而精神先困,七恶迭见者。此其毒将发而内先败,大危之候也。知此

阴阳内外,则痈疡之概可类见矣。”其谓痈“与脏腑无涉”者,以其发于经脉肌肉而为外、为阳,脏腑相对于经脉、肌肤则为里、为阴故也,其要义仍在"知此阴阳内外"。这种从阴阳角度辨析痈疽的不同病机,归纳其诊候特点,在临床上对外科痈肿的辨证论治甚有指导意义。

(二)《内经》对痈疽的命名

《内经》除了将痈疽统称为痈、痈肿、疮疡等而与痤痍、痔、胰疬(鼠痿)等并称之外,在《灵枢·痈疽》篇中尚专门给各种痈疽以命名,并说明其病位、病候、治疗及预后:

痈发于嗌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为脓者,泻已则含豕膏,无令食,三日而已。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阳气大发,消脑留项,名日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以针。烦心者死不治。发于肩及濡,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逞炳之。

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旱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穀实栝楼,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急治,十日死,死后出脓。

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病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倒蔓施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则强饮厚衣,坐于釜上,今汗出至足已。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者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疽。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以上所命名并加以讨论的痈疽总共17种,说明其对各种痈疽的深刻认识和详细研究。《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痈疽诸病候》中即引用本篇所言病名,而诸如脑烁、夭疸、井疸、马刀、脱疽等,亦为后世所沿用,而猛疽后世亦称锁喉痈、疵痈称肩中疽或过肩疽、米疽称腋痈、败瘀称胁痈、锐疽称鹳口疽、赤施称股阴疽、兔啮称跟疽、走缓称内踝疽或鞋带疽(见《内经类证》),而井疽《证治准绳》又称穿心冷痿、股胫疽又称贴骨痈或附骨疽、疵疽又名膝痈、亦古今病名之不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